馬 丹,李艷杰,李 萍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
基于調研教學法的《中國醫學史》課程改革與實踐
馬 丹,李艷杰,李 萍*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
伴隨著高校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改革的深入,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中國醫學史》課程中不斷嘗試教學方法改革。社會實踐調研法就是其中之一,這一方法的改革加深了學生對中醫學的認識,堅定了專業思想,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了學生的縱向聯系思維、發散思維,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醫學史;教學改革;調研教學法
Abstract:?With the change of the educational idea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the author tried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named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Social practice research method is on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reform, this reform has deepened the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rengthened the professional thinking and mobilized the students’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This reform has also developed the students’ vertical contact thinking, divergent thinking, enhance the team spirit.
Keywords:?medical history; reform in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是各種文明不斷交流、融合、 創新的過程。中國醫藥學在歷史長河中吸收了各民族醫藥方面的發明發現、文化和特色,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起來。《中國醫學史》正是這樣一門研究中醫藥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回顧中國醫學史,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中醫藥學發展的全貌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輝煌成就,而且《中國醫學史》這門課程還肩負著培養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中醫藥專業思想的使命[1]。
近年來,伴隨著高校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改革的深入,本人在連續幾年的授課中本著以培養學生中醫能力為核心,結合教學實際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所運用的調研實踐教學法概述如下:
《中國醫學史》所講述的內容并非簡單的陳述歷史,而是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中醫藥學發展規律的探究上,研究隨著歷史的演變,朝代的更替,醫藥學與之相對應的發展變化,即從歷史的角度了解醫學,審視醫學[2]。開展此門課程,可以令學生清楚如此博大精深的中醫學理論是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又是怎樣建立起它特有的理論體系,它的發展、演化與歷史時代有什么樣的聯系,我們該如何繼承和發揚中醫。所謂“知古鑒今”,是通過對醫學發展歷程的了解,開闊視野,從中吸取和借鑒前人的寶貴經驗和失敗教訓,用以指導未來,發揚中醫藥事業。不懂醫學史,對前人知識積累一無所知的人,是絕對不會在醫學領域取得成就的。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在獲獎后曾言自己是受到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的啟發[3],改進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溫提取,最終獲得成功。屠呦呦的事例正是對“知古鑒今”說法的完美詮釋,也反映出學好中國醫學史對于廣大中醫學子的巨大作用。
因此,醫學史的教學目的不能局限于考察歷代醫家成就及其行醫事跡,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人為鑒,可知得失;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而且,要通過回顧中醫藥學的發展歷程,進而對中醫藥學有整體的深入的認識,揭示中醫學發展的歷史規律,理解中醫學特色形成的原因和中醫學的本質,明確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醫學觀。
傳統的醫學史教學方式是按照時間維度,從原始社會到近現代,為學生講述歷代醫學的主要成就,著名醫家的學術思想以及崇高的醫德。針對現如今的教學目的這些已經遠遠不夠。對中醫發展歷程的學習更應該為了指導當下,展望未來。
古人留給我們的成就是巨大的,驚人的,但我們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從鴉片戰爭以來關于中西醫學的爭論一直未有停息,近年來也不乏“中醫是偽科學”“中醫不科學”等說法[4-5],以及中西醫是否能結合,如何結合,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設定等問題,這些外界的干擾對尚未堅定中醫專業方向的低年級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強大的沖擊,造成部分學生對中醫學前景迷茫。因而,鞏固好學生的專業思想,堅定學生的學習目標使其熱愛中醫藥事業,則顯得尤為重要。
當今社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前景光明,但也并非一路坦途,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不僅僅中西醫競爭很激烈,中醫內部競爭也很激烈,中醫的發展面臨著重重危機。當前,中醫的未來和希望寄托在中醫人身上,所謂“興中醫,中醫人,亡中醫,中醫人”。中醫人才的培育,中醫藥思想的傳承責任重大而艱巨,這正是中醫藥高校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每1次調研教學法的實施都要在學期初對學生進行調研方向的布置,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調研方向。
其次,調研方向布置之后,由老師進行分析、講解調研設計,之后學生可根據不同的方向以及自己喜愛或關注的內容進行設計;再次,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調研活動;最后,由學生對調研材料進行整理、匯總并在全班展示。
第一,實施“中醫發展現狀調查”時,有些小組從中醫學在當今社會的地位、中醫學的發展空間、中醫學的發展趨勢、中醫在社會當中的普及狀況幾個方面進行調研,調研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進行,針對的人群包括中醫藥大學在校生、實習生、碩士、博士以及醫生、患者。在總結報告中每一位同學還附上了個人的看法。也有小組從中醫科在各大綜合性醫院的地位、中醫院各科室的發展情況、中醫藥發展現狀的認可度幾個方面進行調研,通過網上調查問卷和走訪,采訪各中、西醫院醫生和患者、普通市民等完成。還有小組是針對某一個專科的發展現狀采訪醫生及患者,有的對一家醫院各科室的發展狀況比較,也有走訪多家醫院進行橫向比較,還有針對個人診所、藥店等的調研。
第二,開展“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發展的分析與探索”的小組,他們通過對圖書館及網上的文獻資料進行查閱、搜索、梳理分析,搜集了歷年的國家對中醫藥衛生事業的政策法規,如歷年考取醫師資格證的法律法規、中醫執業的規范,中、西醫醫院的比例、醫生的比例、醫護人員的比例、醫院的管理,還有北京地區的中西藥使用比例情況分析等。并運用Excel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圖表制作。
第三,進行“中醫教育的發展現狀”小組,不僅調研了國內各中醫院校不同批次的建校情況,本科、碩士、博士、師帶徒等不同教育現狀,還列舉了香港、臺灣以及日本、加拿大、英國等地的中醫教育情況。也有研究此問題的小組專門針對當前各地中醫院校中、西醫課程設置比例進行分析的。
總之,學生們的調研結果內容豐富,涉及層次廣泛,精彩紛呈,讓人驚嘆不已。
從調研過程及結果的反饋來看,這一活動的開展使每一名學生都切身的感受到中醫藥的專業優勢和重要性,同時“名老中醫”對學生的鼓勵、病患對中醫藥的認可,使學生們深感社會的需要,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學生們開始從骨子里認識到自己不單單是一名學生,更是一名醫學生。
從長期的效果來看,這一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加強對自身發展方向的認知,堅定了專業信念;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對知識的渴望,很多學生不再被動的學習,而是主動的詢問一些專業書籍的知識;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一些小組對調研中所見疾病產生了強烈興趣,并開始對這類疾病進行主動的深入研究;而通過分工協作,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增進了學生間的凝聚力。
研究中醫藥發展的歷史是為了更好的將傳統醫藥發揚光大,在中國醫學史課程中加入“社會調研教學法”,深化了學生們對自身專業、發展方向的認知,更使學生端正科學態度,堅定自身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不再只看到過往的成績而偏安一隅、固步自封,學會從平靜中看到危機、從正確中看到錯誤。也培養了學生自我創新意識,勇于懷疑一切,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理論。更多的思考未來、關注中醫的發展,把中醫的發展作為己任。
[1]付德明.醫學史教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 2009, 11(3): 379-382.
[2]夏媛媛.醫學史教育現狀與改革初探[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8(3): 266-269.
[3]朱建平, 林明欣.屠喲喲獲諾獎的啟示:中醫藥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J].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6, 38(1): 38-45.
[4]王振瑞, 李經緯, 陳可冀.20世紀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的史學考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 25(11): 1033-1037.
[5]鄧軍, 劉煒.中西醫醫學史比較與中西醫結合發展趨勢[J].重慶醫學 , 2010, 39(9): 1159-1160.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of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MA Dan, LI Yanjie, LI P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G642.0
A
2095-6258(2017)05-0817-03
2016-03-14)
10.13463/j.cnki.cczyy.2017.05.044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學生創新學習能力培養的中醫各家學說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GH150243)。
馬 丹(1979 -),女,講師,主要從事醫史研究。
*通信作者:李 萍,女,副教授,電話-13844905257,電子信箱-madan197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