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夢,劉宏巖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
疲勞本質的中西醫研究進展
郝佳夢,劉宏巖*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
疲勞是一種生理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現象。現代醫學多以運動性疲勞代指疲勞,中醫并無明確的“疲勞”概念,多以“勞”稱謂。疲勞可根據發生原因、產生部位等分為不同類別,如根據疲勞的性質,可分為生理性疲勞、心理性疲勞、病理性疲勞3類。實質上疲勞并非疾病,具有可逆性,過勞則會導致疾病發生。
疲勞;運動性疲勞;中醫藥療法
Abstract:?Fatigue is a declining phenomenon of physiological and working ability.In modern medicine, sports fatigue refers to exercise fatigue, TCM does not have a clear concept of “fatigue”, mostly it is called by “Lao”.Fatigue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of occurrence and the generating parts of body.In fact,fatigue is not disease, it is reversible and excessive fatigue will lead to disease.
Keywords:?fatigue; sports fatigue; TCM therapy
疲勞,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生理現象。運動性疲勞作為疲勞的表現形式之一,是由于體力工作和運動訓練及競賽所造成的身體工作能力暫時下降的現象[1]。在體育領域和醫學領域,疲勞概念一直沒有明確闡述;中醫學中“勞”的含義與現代醫學的“疲勞”也不可一概而論。現就“疲勞”一詞收集近年來相關文獻,對有關疲勞本質的研究進行梳理,以期對今后開展疲勞的研究提供指導。
1.1 現代醫學疲勞概念 自1880年MOSSO開始研究人類疲勞之后,不同學者對疲勞產生的原因嘗試進行多方面闡述,1982年國際運動生化會議上對運動性疲勞的概念定義為:“機體生理過程不能維持其機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在這之前運動性疲勞和疲勞的概念并未做明顯區分,目前所載文獻中,多以疲勞代指運動性疲勞,指一種工作、生活和運動能力下降的生理現象[2]。
1.2 中醫學疲勞概念 中醫學范疇中未提出“疲勞”一詞,對疲勞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勞”這一病因和癥狀上,經典醫籍中多稱為“勞倦”“疲”等[3]。《金匱要略》虛勞病篇中提出勞傷病機大致可分為勞力過度、勞神過度、房勞過度三類[4],其中勞力過度與運動性疲勞頗為相似。
現代中醫學者研究運動性疲勞時,常將其歸類于中醫某類病證,進而加以辨證治療,張世明等[5]將其歸入“虛勞”,張艷紅等[6]將其歸入“勞倦”,李永峰[7]根據其主訴將其歸入“郁證”“不寐”“汗證”等病。
2.1 現代醫學的分類 歷代學者根據疲勞發生部位、性質等將疲勞分成了不同類別。根據疲勞持續時間長短,可分為急性疲勞(<1個月)、持續疲勞(1~6個月)或慢性疲勞(>6個月)[8]。按照疲勞發生的部位,可分為生理疲勞和精神疲勞兩類,生理疲勞中又包括中樞疲勞和外周疲勞兩大方向[9]。按照疲勞發生的性質,可分為生理性疲勞、心理性疲勞、病理性疲勞三類;按疲勞發生的生理學和心理學特點,可分為腦力型疲勞、情緒性疲勞、感覺型疲勞、體力型疲勞四類;按疲勞發生部位的范圍,可分為全身性疲勞、區域性疲勞、局部疲勞三類[1]。
2.2 中醫學的分類 張世明等[10]將運動性疲勞分為形體疲勞、神志疲勞、臟腑疲勞三大類型和筋肉疲勞證、運動性失眠證、脾胃功能失調證、腎氣不足證、月經失常證五個證候,之后又擴充了關節、骨疲勞證、陰虛證、陰陽兩虛證、氣血兩虛證4個證候[5]。喬玉成[11]將運動性疲勞分為運動性腎虛、運動性脾虛、運動性肝郁、運動性神疲、運動性心血虛、運動性脾腎兩虛六類。
3.1 疲勞的過勞性 李術釵等[12]認為疲勞作為一種亞健康狀態,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因過度勞役導致臟腑、氣血的失衡。與張艷紅所提“勞倦”“勞損”之異類似,疲勞與過度疲勞之間也存在程度上的差別。張世明[13]認為二者本質皆為內傷不足的虛證,但疲勞屬于機體代謝功能不足時產生的生理狀態,而過度疲勞實際上是臟腑功能受損的內傷性、病理性狀態。王瑞元等[14]指出,產生一定程度的疲勞后,以合理手段及時消除,可以促進機能的恢復和提高,過度疲勞則會損傷機體健康,或可引起機能障礙。
3.2 疲勞的可逆性 疲勞并非疾病,張世明提出,疲勞有別于虛勞,是暫時的臟腑功能下降,可以恢復。這一觀點常波[15]頗為認同:運動性疲勞的本質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不足所導致的一種疲勞證候,屬功能性病變,可以自行或調養后恢復。
3.3 疲勞的危害性 《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記載“五勞”致病:“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類經》云:“煩勞過度,陽擾而陰虧”,勞傷致病可導致機體氣血陰陽及五臟等各方面受損。代朋乙等[16]從生理學角度闡明,疲勞發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恢復可能導致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的紊亂,產生一系列疾病,甚至出現器質性病變,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
自疲勞概念形成之后,百年來不同學者對疲勞進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但由于機體的復雜性,疲勞的機理仍沒有明確闡述。近階段的研究多偏于尋找優勢藥物或合適的治療方式來緩解疲勞,對疲勞機理、產生原因關注不足。今后開展疲勞研究時,可對疲勞本質的探索投入更多精力,或可尋找出更為長期有效的疲勞消除方式。
[1]楊翼, 李章華.運動性疲勞與防治[M].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8: 1-2.
[2]王步標, 華明.運動生理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48-449.
[3]李連容, 沈堅, 侯博文.談中醫對運動性疲勞的認識[J].搏擊體育論壇 , 2011, 3(9): 72-84.
[4]瞿德茲, 梁嶸, 陳家旭.中醫學對疲勞病因病機的認識[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1, 7(8): 1-4.
[5]張世明, 葉銳彬, 虞亞明, 等.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和診斷標準的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03, 22(1): 47-51,101.
[6]張艷紅, 劉麗萍, 董尚樸.中醫五臟與運動性疲勞[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 2010, 29(4): 506-508.
[7]李永峰.中醫對運動性疲勞的認識[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6, 25(5): 4-6.
[8]MORELLI V F, Chronic Fatigue in the Elderly:Definitions.Diagnoses,and treatments[J].ClinGeriatric Med, 2011, 27(4):673-686.
[9]CADY E B, ELSHOVE H, JONES D A, et al.The metabolic causes of slow relaxation in fatigued human skeletal muscle[J].J Physiol, 1989, 418(1): 327-337.
[10]張世明, 虞亞明, 馬健, 等.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與診斷研究 [J].體育科學 , 1998, 18(6): 59-63.
[11]喬玉成.關于中醫藥抗運動性疲勞的立法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0, 23(4): 490-492.
[12]李術釵, 王松, 錢寧.運動性性疲勞的中醫病因病機探析認識 [J].中醫研究 , 2008, 21(12): 6-10.
[13]張世明.利用中醫手段消除疲勞恢復競技能力[J].中國科技信息 , 1997(19): 30.
[14]王瑞元, 蘇全生.運動生理學 [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63-376.
[15]常波.中醫藥與運動性疲勞[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05,13(11): 15-16.
[16]代朋乙, 黃昌林.運動性疲勞研究進展[J].解放軍醫學雜志 , 2016, 41(11): 955-964.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fatigu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O Jiameng, LIU Hongya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R255.5
A
2095-6258(2017)05-0853-02
2017-03-03)
10.13463/j.cnki.cczyy.2017.05.057
郝佳夢(1992-),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醫臨床基礎理論研究。*通信作者:劉宏巖,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電子信箱- hong.yanc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