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鶴,郭海洋,任吉祥
(1.東北師范大學醫院,長春 130024;2.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3.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長春 130021)
認知功能損害的中醫體質學研究進展
李典鶴1,郭海洋2,任吉祥3*
(1.東北師范大學醫院,長春 130024;2.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3.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長春 130021)
體質學說是中醫藥辨證治療體系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中醫藥防治慢病管理研究中多引入了此項內容,取得了初步成效。系統總結認知功能損害中有關體質學說的研究內容,通過文獻分析,初步證實認知功能損害中體質因素的影響,可以看出未來中醫體質學說在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能夠提供一條新的臨床及科研新思路。
認知功能損害;中醫體質;健忘;癡呆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癡呆的發病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使得認知功能損害更多的出現在臨床及科研工作者的視野中。人類認知活動主要包括記憶、語言、視空間、計算、執行和理解判斷等,認知功能損害常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上述功能不同程度受損的綜合征。認知功能損害是介于正常衰老與癡呆之間的認知功能損害狀態,一份年齡在75歲以上的487例樣本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觀察性研究,通過90個月的跟蹤研究表明:MCI進展后最容易導致的癡呆類型為阿爾茨海默?。ˋD)[1]。認知功能損害的早期識別,進一步開展干預研究對于癡呆的早期干預意義重大。本文探討了認知功能損害的中醫體質學研究現狀,希望能為認知功能損害的臨床及科研提供有力的參考。
輕度認知功能損害(MCI)的概念最早由PETERSEN等[2]于1997年提出,用以表述介于正常老化與癡呆之間的整體認知功能衰退狀態,本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了廣泛的認可,MCI概念的提出不僅關注了除記憶損害的其他的認知功能,更強調了本認知功能衰退狀態應與癡呆相鑒別,對本病的病理狀態概括更為全面。近年來,業內對MCI的認識也更趨細化,根據受試者是否有記憶功能損害,可將MCI分為非記憶領域損害的非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MCI(naMCI)和記憶領域損害的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aMCI),上述的每一類又可進一步根據認知域的損害情況分為:單一認知域損害型MCI(snmMCI)以及多認知域損害型 MCI(mdMCI)[3]。
MCI在中醫的理論體系中與健忘一癥表述相似?!敖⊥保卜Q“善忘”或“喜忘”,相關論述最早見于《太平圣惠方》[4]。中醫在本病的病程中關注的是記憶力的減退,對其他各認知域功能損害的表述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5];在論述本病的病因病機方面,中醫結合自身的理論核心及特點以“神”“意”“志”等認知相關的內容為契合點來進行闡述[6]。
癡呆則是認知功能損害更為嚴重的病程階段。損害更為全面,常影響記憶、語言、進行性思維、視空間功能等多方面內容,同時常常伴有精神行為及運動功能癥狀,是一種獲得性和持續性智能障礙綜合征,患者的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工作能力均受到嚴重的影響[7]。近年來,專家共識更傾向于將癡呆視為一個連續的疾病過程,輕度認知損害僅是其中的一種病理過程[8]。
體質是中醫學范疇中對人體固有特質的一種表述,體現了中醫學整體觀念在認識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等方面的具體應用,體質是相對穩定的,是先天稟賦和后天環境影響綜合作用與人體形成的固有特質[9]。同樣,不同的體質會出現不同的患病傾向性。肖麗娜等[10]開展了一項105 例慢性無癥狀乙肝病毒(HBV)攜帶者體質的研究,結合病理組織學檢查發現,陰虛體質HBV攜帶患者肝組織纖維化病變的發生率高于其他體質的患者,提示無癥狀HBV攜帶患者中陰虛體質人群易發生肝臟纖維化改變,本類體質的HBV攜帶人群發展為肝硬化的可能高于其他體質人群。柳普照等[11]開展了一項496 例的第一主訴為耳鳴的體質類型調查,研究結果提示,氣虛質和陽虛質在本類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較高。李斌等[12]開展了一項尋常銀屑病患者的中醫體質調查,通過583例的樣本分析發現氣虛質與氣郁質人群所占比例較高,間接說明了銀屑病發生以及發展與氣虛、氣郁體質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王琦教授多年來致力于中醫體質學的研究,其所提出的 “體病相關論”“體質可分論”“體質可調論”成為了業內較為公認的三個關鍵科學問題[13]。
中醫體質學說提出確立及發展,是中醫學認識疾病的一次提升,對疾病的預防和預后提出了一條重要途徑,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14]。重視體質學說在分析疾病及證候的應用,則是貫徹“三因制宜”、實施個體化診療思想的具體應用,同時符合時下“精準醫學”的理念。
中醫體質分類古已有之,首見于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鹅`樞·陰陽二十五人》依據五行理論對體質進行歸納,分為木、火、土、金、水5個主型,每個主型再劃分為5個亞型,詳細代表不同屬性的體質,共劃分出25種體質類型?!鹅`樞·通天》以人陰陽屬性所占比例的不同為分類方法分為5種體質類型:陰陽和平之人(陰陽之氣和);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太陽之人(多陽而無陰);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
中醫體質分類在現代研究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以現代匡調元教授提出的六分法[15]和王琦教授提出的七分法[9]為代表,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個類型。
現代的中醫體質學說從提出,到與西醫內科學、流行病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可以說“體質學說”是將現代系統生物學與中醫學研究的最佳結合點[16-17],在疾病防治中起到了的積極作用??梢钥闯?,今后中醫體質學的發展方向也應當以多學科融合為指導,從而發揮中醫特色,為疾病預防及早期干預做出貢獻[18]。
阿爾茨海默?。ˋD)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目前尚無藥物治療手段,目前業內專家一致認為,認知功能損害是AD的重要發展階段,早期識別及早期干預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或可有助于延遲或阻止癡呆的發生、發展,同時成為了目前研究癡呆的熱點[19]。
中醫學歷來重視疾病的預防及早期干預,治未病的理念貫穿著中醫診療疾病的全過程。體質學說可以說是治未病理念的重要體現,體質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便于臨床研究中與疾病的發生、發展等相聯系。在癡呆的防治中,多家研究團隊以中醫體質學說為核心均開展了多項認知損害高危人群識別及干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林秀華[20]開展了一項132例臨床調查研究,研究觀察了MCI與認知功能正常者的中醫體質。研究結果提示,MCI的中醫體質特點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虛和瘀。觀察表明虛主要表現為氣虛、陽虛;瘀主要表現為瘀血和痰濁;考慮病機主要為老年體虛,機體機能低下,逐漸瘀滯而成;體現在臟腑則為心、脾、腎虧損為常見。雙曉萍等[21]開展了一項關于癡呆患者的體質類型分布研究,通過183例癡呆患者的觀察提示陽虛質、氣虛質和痰濕質的人群在癡呆人群中最為常見,說明陽虛、氣虛和痰濕等因素可能為癡呆發病人群的中醫體質學特征。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認知功能損害的中醫體質學研究還不完善,尚需大樣本、隊列及長期跟蹤研究,以進一步對現有結果進行證實。
認知功能損害患者最重要的受損認知域是記憶力。項薇等[22]開展的一份應用詞語回憶測驗、數字廣度測驗、圖片回憶測驗、本頓視覺保持測驗對MCI、AD以及健康受試者的對比研究顯示:輕度認知損害患者存在即刻記憶和延遲記憶障礙,主要表現為對具體視覺形象的記憶能力以及對無意義圖形的視覺記憶能力受損,研究同時發現:延遲回憶損害更為明顯,同時短時記憶更新的可塑性差。在視空間能力方面,鄒默[23]開展的一份對近年相關文獻進行的的回顧性研究認為,視空間功能的受損可作為預測MCI及癡呆的早期指標,其在癡呆的早期階段即MCI時期就已經出現。而針對于血管性輕度認知損害(VCI)認知域受損情況的研究似乎更具體,郝穎等[24]開展的一份涉及全國14家單位的多中心研究結果表明:腦梗死后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各認知域受損情況均有不同,其中近半數的患者表現為延遲記憶、計算力及注意力受損;近四分之一的患者表現為語言及執行能力、空間結構能力及定向力受損;近十分之一的患者表現出了即刻記憶受到影響。同時認知損害常表現為多個認知域組合受累,常常為1~3個認知域的組合;主要受損組合為:延遲記憶與注意力及計算力/語言及執行功能;延遲記憶、注意力及計算力與語言及執行能力/空間結構能力。
MEYER等[25]開展的一份對291例認知功能正常老年人的長達4年的連續性觀察顯示:在預測MCI導致的癡呆風險方面,不僅僅記憶力,其他認知域的損傷同樣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對認知功能損害患者認知域損害的研究意義重大。然而,對于不同認知域受損的MCI患者的中醫體質學研究并未見到有相關的報道,中醫工作者需要進一步開展深化、細化研究,完善認知功能損害的相關認知域受損情況與中醫體質相關性的內容。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中醫體質學在認知功能損害的識別與風險評估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樣也存在著研究有待于深入及細化的不足。隨著我國進入老齡社會,認知功能損害患者的發病率必然會增高,而對于認知功能損害的研究也會得到臨床及科研的重視,將中醫體質學與認知功能障礙聯合研究也必然會為臨床及科研提供新思路。
[1]JUNGWIRTH S, ZEHETMAYER S, HINTERBERGER M, et al. The validity of amnestic MCI and non-amnestic MCI at age 75 in the prediction of Alzheimer’s dementia and vascular dementia[J].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2012, 24(6): 959-966.
[2]PETERSEN R 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s a diagnostic entity[J].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4, 256(3): 183-194.
[3]PALMER K, FRATIGLIONI L, WINBLAD B. What is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Variations in def i nitions and evolution of nondemented person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J]. 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 Supplementum, 2003(179): 14-20.
[4]常誠,王昕,符為民,等.癡呆的中醫病名探析[J].中醫雜志,2014, 55(24):2078-2080.
[5]姜德友,韓寧.健忘源流考[J].黑龍江中醫藥, 2015,44(3):2-3.
[6]方英嵩.從神意志論健忘[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5,31(3):446-450.
[7]CHERTKOW HOWARD, Feldman Howard H, JACOVA CLAUDIA, et al. Definitions of dementia and predementia stat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consensus from the Canadian conference on diagnosis of dementia[J].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2014, 5 (1):2.
[8]田金洲.2011年美國阿爾茨海默病最新診斷標準解讀[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 2011, 3(4):91-100.
[9]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
[10]肖麗娜,過建春,荀運浩,等.陰虛體質與慢性無癥狀HBV 攜帶者肝組織病理改變的聯系[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 30(9):2054-2056.
[11]柳普照,陳婕,李明.496例耳鳴患者體質調查[J].中醫雜志, 2010, 51(7):611-613.
[12]李斌,張成會,劉紅霞.583 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中醫體質特征研究[J].四川中醫, 2010, 28(10):62-64.
[13]王琦.中醫體質三論[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31(10):653-655.
[14]史臨平,馬堅,馬夢暉,等.中醫體質學在疾病預防及預后判斷中的作用[J].中國傷殘醫學, 2012, 20(12):213.
[15]匡調元.體質病理學研究[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 1978,1(2):3-17.
[16]田栓磊,王琦.“體質”是系統生物學與中醫學的最佳結合點[J].中醫研究, 2009, 22(2):1-3.
[17]王濟.9種中醫體質類型的基因組學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4, 29(12):3871-3873.
[18]袁冰.試論中醫體質學的發展趨勢及其歷史地位[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3, 28(1):9-11.
[19]張磊.輕度認知障礙臨床研究簡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5, 29(2):178-181.
[20]林秀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中醫體質特點[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08, 26(10):2237-2238.
[21]雙曉萍,譚子虎,肖瀟,等.癡呆的證素辨證與中醫體質的關系探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4, 37(4):96-98.[22]項薇,黃流清.老年輕度認知障礙記憶損害特點的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6, 23(2):213-216.
[23]鄒默.視空間功能與阿爾茨海默病[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14, 41(5):464-468.
[24]郝穎,金香蘭,劉玥,等.腦梗死后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認知損害特點分析[J].北京中醫藥, 2015, 34(2):88-91.
[25]MEYER J, XU Gelin, THORNBY J, et al.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bnormal domains comprising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during aging[J].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02, 201(1/2): 19-25.
Research progres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s in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LI Dianhe1, GUO Haiyang2, REN Jixiang3*
(1. Hospit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2.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3. Aff i 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021, China)
Constit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In recent years, the content of this theory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he study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of TCM, and the initi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on constitution theory in cognitive impairment research.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inf l uence of physical factors in cognitive impairment was preliminarily conf i rme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the future, and can provide a new way of clinical and scientif i c research.
cognitive impairments;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amnesia; dementia
R223.1
A
2095-6258(2017)06-1032-04
10.13463/j.cnki.cczyy.2017.06.058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業務建設科研專項(JDZX2015047);吉林省中醫藥科技項目(2017189)。
李典鶴(1978 -),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內科腦病研究。
*通信作者:任吉祥,男,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電話-13604324381,電子信箱- renjx2003@163.com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