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李亞軍
(陜西中醫藥大學,西安 712046)
周易卦象思維對中醫學的影響
張建偉,李亞軍
(陜西中醫藥大學,西安 712046)
中國歷來就有“醫易同源”的說法,易理對歷代醫家的理論和臨床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卦象作為易學的重要內容,對中醫學也產生了多方 面的影響。比如用卦象解釋中醫運氣學說、生理病理、臟腑、病因病機、治法治則,用卦象來解釋方劑的組方用藥法則,用卦象指導針灸取穴等,通過研究卦象,對中醫學上存在的一些懸而未決的理論問題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不論是從文化現象還是從臨床實踐的角度,都有必要了解這些理論。
周易;卦象;中醫學;運氣學說
中醫學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在理法方藥各個方面都帶有中國文化的烙印,《易經》對中醫學的影響尤其巨大。《內經》吸收了《周易》的思維方法,架構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基本理論的格局,直到今天仍然在指導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唐代孫思邈更是旗幟鮮明的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在《大醫習業》中將周易卜筮作為從醫的必修內容。明清時期,隨著溫補學派的興起和儒家學說的影響,儒生援易入醫,借六經之首的《周易》來提高醫家的地位,他們認為醫易同源,因此欲明醫道,當明易理,出現了 張景岳、孫一奎、唐宗海等一大批代表醫家。《周易》的理論體系極其復雜,加之后世在《周易》的研究中分化為象數派和義理派,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易學體系,本文重點從卦象思維入手,來詮釋先后天卦數對中醫學的影響。
周易的卦象思維主要是以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卦象,以及由此推演出的六十四卦為主要內容。先天八卦也叫作伏羲八卦,其卦數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格局在《易傳·說卦》中有論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易傳》所描述的其實是先天八卦二二相偶的對待關系。后天八卦也叫作文王八卦,其數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七兌、八艮、離九。其方位與洛書相配,因此后天八卦數是9個。后天八卦的排列格局在《說卦》中說: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1]。(見圖1)

圖1 先后天八卦圖
2.1 用卦象詮釋運氣學說 《靈樞·九宮八風》首先直接引用了后天八卦結合洛書數描述了一年當中太乙行九宮的季節規律,并解釋了對人體五臟的影響及發病規律。(見圖2)“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坎)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艮)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震)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巽)四十五日,明日居上天宮(離)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坤)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兌)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乾)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2]這一篇認為一年四季季節更替是由于太乙移宮,而移宮是有時辰規律的,如果早或者晚都是不正常,會導致疾病的流行。通過后天八卦來更加精細的詮釋中醫學的天人合一理論。

圖2 九宮八風圖
2.2 用卦象解釋中醫學的生理觀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述了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生理規律,這一段對中醫學影響很大,但是為什么“男八女七”,歷代醫家莫衷一是,唐宗海認為 “七”“八”2個數是河圖數字,河圖配后天八卦,兌數七,艮數八。那為什么選擇兌艮二卦來代表男女呢?是因為《說卦》中記載:“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兌象少女,艮象少男,故以七八起算。[3]唐宗海以后天八卦解釋了女子以七為期,男子以八為期的理論,應該說是比較符合本義的。
唐容川在其《醫易通說》中還用先天卦數來比附胎兒的生長發育,他說:“人在胎中,先生頭,為乾一,次生肺,為兌二,次生心,為離三,次生肝膽,為震四巽五,次生腎為坎六,次生腸胃,為艮七,次生肌肉為坤八”。
再有易經卦象對命門學說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趙獻可在《醫貫·內經十二官論》中運用《易經》中“坎”卦的理論來解釋腎與命門的關系,趙獻可認為兩腎左為陰水,右為陽水;命門無形,屬火,位于兩腎之中間,即坎卦“一陽陷于二陰之中”,腎與命門的關系,即水與火的關系,故腎又為“火藏”,命門之火乃“水中之火”。[4]此種論述對后世中醫學有重要影響,直到清代名醫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仍然用坎離水火二卦來論述人身陰陽,創立了著名的火神派。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中說:“坎為水,屬陰,血也,而真陽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于二陰之中,居于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諸書稱為真陽。”“離為火,屬陽,氣也,而真陰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為心,一點真陰,藏于二陽之中,居于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為十二官之尊,萬神之宰,人身之主也”[5]。
2.3 卦象爻位對應人體臟腑 《說卦》中記有八卦對應人體相應部位的論述,這種比附還是來源于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易經認為: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易經提出了八卦對應人體解剖部位,并未言及臟腑,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敷衍出臟腑的比附關系。比如張景岳在《類經附翼·醫易義》中提出:“以藏象言之,則自初六至上六為陰為臟,初六次命門,六二次腎,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為陽為腑,初九當膀胱,九二當大腸,九三當小腸,九四當膽,九五當胃,上九當三焦。”張景岳將八卦演化出的六重卦與臟腑比附對應,將卦象與臟腑做了直接的聯系。再有唐宗海在《易醫詳解·爻位》中說:“足至膝為初爻,膝至股為二爻,小腹至臍為三爻,臍至膈為四爻,膈至胸項為五爻,項至頭頂為上爻”[6]。
2.4 詮釋病因病機 用周易卦象來詮釋病因病機在歷代醫家論著中較多,早在《左傳》中就有記載,醫和給晉侯看病,診斷為疾如蠱,“蠱”是由八卦演化出來的六十四卦之一,象為上艮下巽,艮為陽男,巽為陰女,所以醫和說“女惑男,風落山”,認為晉侯因為貪戀女色致疾[7]。
劉完素也曾用否卦來解釋痞證,他說:“痞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精神榮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痞也。”劉完素用《周易》“否”與“泰”兩卦來論述痞證的病機乃是由于氣血津液閉塞不通暢導致,治療應該達到天地氣交的泰卦,因此劉氏在其著作中力倡氣血流通,并創立了疏通氣血的代表方劑防風通圣散[8]。
2.5 指導治法治則 中醫的很多治療方法來自取象比類的觀察,其中對卦象的觀察也是重要的一個來源,尤其是宋元明以來的儒生治易研醫。比如用“水火既濟”來表示心腎相交的狀態,用“火水未濟”來表示心腎不交的病理狀態,因此治療上應該是溝通心腎關系,達到水火既濟。用風水渙卦來指導風水、皮水的治療,認為“渙者,汗也”,提出汗法是治療風水證的大法。地天泰來指導痞證的治療,認為痞證治法就應該恢復到地天相交,天地通泰的狀態,因此升清降濁,汗下二法是治療眾多疾病的重要方法,其代表方劑防風通圣散即是分消走泄,汗下并施的代表治法[9]。
3.1 用卦象命名方劑體現治法 首先,中醫當中有許多的方劑直接以易經卦象來命名,來體現方劑的組方原則和治療思路。比如前文說到的火水未濟之心腎不交,有一個重要的方劑叫做交泰丸,交泰丸名見《四科簡效方》,“生川連五錢,肉桂心五分,研細,白蜜丸,空心淡鹽湯飲下。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名交泰丸”[10]。
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記載有坎離既濟丸,能滋腎水降心火,主治陰虛火動,勞瘵之疾,可使心腎之水火相濟,使“坎離交媾,龍虎回環”故名“坎離既濟丸”。
羅天益的《衛生寶鑒》卷六里有三才封髓丹,原文記載:“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血,潤補下燥。天門冬(去心)、熟地黃、人參各半兩、黃柏三兩、砂仁一兩半、甘草七錢半”。汪昂《醫方集解》第一篇方義“此手足太陰少陰藥也。天冬以補肺生水,熟地以補腎滋陰,人參以補脾益氣。以藥有天地人之名,而補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參贊居中,故曰三才也。”汪氏認為藥有天(天冬)、地(熟地)、人(人參)之名,體現在上(肺)、中(脾)、下(腎),取法于周易之三才卦象。其功用瀉火堅陰,固精封髓,故名三才封髓丹[11]。
《衛生寶鑒》還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方劑就是清震湯,由升麻、蒼術、荷葉三味藥組成,此方用于治療狀如傷寒之雷頭風。汪昂在《醫方集解》中說:“荷葉色清氣香,形仰象震,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這里汪昂并未說透,震卦有三爻,二陰在上,一陽在下,因此此病發作腦中如雷聲轟鳴,全由一陽之動,治療需要升散其一伏陽,因此該方組方思路清晰簡練,三味藥皆是升陽散邪之品[12]。
3.2 用卦象詮釋組方規律 清代名醫唐宗海在《易醫詳解》中用卦象之互體來解釋方劑配伍,他說“醫家配合方藥,當仿互體之義,藥分君臣,如卦之正體,又有佐使,如卦之互體。并舉例道“仲景麻黃湯,用桂、麻達太陽,杏仁利肺經,而必兼甘草以調和其間。”唐宗海用卦象之本體來解釋君臣關系,用互體來解釋佐使關系[13]。
3.3 用卦象指導用藥部位 唐宗海在《易醫詳解·爻位》中說:“以一藥配之,根為下爻,梗為二爻,莖為三爻,枝為四爻,葉為五爻,花實為上爻。”并解釋到藥性之升降浮沉,全視爻位為衡。藥物爻位結合他所厘定的臟腑爻位來比附選用中藥,這是唐宗海易醫結合的一個特色。唐宗海總結道一物而備升降之性,皆以上中下三停為辨,而易經爻位之理,可于此悟[14]。
先后天卦象對針灸學重要的影響就是靈龜八法與飛騰八法,靈龜八法又叫奇經納卦法,他是把周易八卦與奇經八脈相結合的一種取穴方法,其中有個八法歌訣,“坎一聯申脈,照海坤二五,鎮三屬外關,巽四臨泣數,乾六是公孫,兌七后溪府,艮八系內關,離九列缺主。”[10]這個八卦卦數完全是后天八卦的卦數。飛騰八法也是以八卦卦象和八脈交會穴結合的一種取穴方法,就不再贅述了[15]。
綜上所述,周易作為古代重要典籍,其卦象思維也滲透到中醫學當中,對中醫藥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如孫思邈所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了解周易卦象有利于更深刻的理解中醫的本來面目,但是這種思維方式到后來也有穿鑿附會之處,應該客觀的看待[16]。
[1]臧鐳鐳.《不居集》看易學對中醫的影響[J].環球中醫藥,2016, 9(2):171-172.
[2]崔洪濤.黃帝內經九宮八風理論學說精要[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32(4):418.
[3]張建偉.河洛數理對中醫學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4, 30(3):384.
[4]蘇新民.《醫貫》象數思維應用例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6, 31(6):137.
[5]黃巧.鄭欽安先生《醫理真傳》陰陽觀淺探[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 2015, 38(1):72.
[6]林勇凱.從既濟未濟兩卦角度探析心腎之間的交感關系[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 2016, 22(3):297.
[7]郭慧.周易卦象對中醫方劑命名及遣方用藥的影響舉隅[J]中醫藥文化, 2015(5):63.
[8]袁浩.《周易》易理文化與中醫醫理相關性探析[J].中醫臨床研究, 2013, 24(5):55.
[9]蔣莉婭.基于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圖完善中醫腦病學理論體系初探[J].中醫雜志, 2014, 55(2):118.
[10]楊國棟.伏羲陰陽五行八卦對中醫與易學的影響[J]. 西部中醫藥, 2013, 26(8):27.
[11]徐哲學.中醫郁證之八卦爻象病機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5, 30(5):1604-1606.
[12]徐哲學.淺議周易之象與脈之象[J].江蘇中醫藥, 2013,45(5):65.
[13]許偉明.《周易》哲學觀對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影響芻議[J].環球中醫藥, 2017, 10(1):22-23.
[14]張漢宜.試論“取象比類”是中醫理論的精髓[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6, 31(12):4900.
[15]曹殿鵬.《周易》卦爻陰陽理論與中醫陰陽理論之源流探析易醫同源[J].江蘇中醫藥, 2014, 46(5):68.
[16]羅桂清.論《周易》整體觀對中醫理論形成的影響[J].國醫論壇, 2016, 31(1):60.
Effect of the divinatory symbols in the Book of Chang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Jianwei, LI Yajun
(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 an 712046, China)
It is sai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Book of Changes has the same origin’.The principles contained in Book of Change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octors in terms of their medical theor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s. Divinatory symbols, an essential part of Book of Changes, had exerted influence on TCM in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y are applied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of circuit and qi,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viscera,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principles. They are also used to interpret the principles of prescribing medical formulas, point selection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refor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r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ymbol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ose pending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TCM.
Book of Changes; divinatory symbol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ircuit and qi theory
R226
A
2095-6258(2017)06-1022-04
10.13463/j.cnki.cczyy.2017.06.055
四川省教育廳項目“明清醫家醫易相關理論研究”(zx15003);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12JZ079)。
張建偉(1983 -),男,講師, 主要從事中醫各家學說及中醫藥文化研究。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