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亞楠
摘要:堅決懲治腐敗和有效預防腐敗,是國家近一段時期內的熱門話題。對于企業來說,貪腐也一直是寄生在組織內部的暗瘡,是事關企業健康發展的大事。本文結合國有建筑企業基層紀委工作實際,分析企業內部反腐倡廉工作存在的問題,探索構建“不能腐”有效機制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國有企業;基層紀委;反腐機制
在當前全面推進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從嚴治企必須升級加碼。如何才能在新形勢下建立起有力、有效的監督機制,防止企業內部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這是我們企業紀檢監察組織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國有建筑企業基層組織存在的腐敗現象及企業現有監督機制存在的問題,作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企業基層組織腐敗現象的特征
從近年來國有企業通報的違法案件及信訪工作調研結果中,不難看出,國有企業內尤其是三級子公司及以下的基層組織,出現的腐敗案件存在一些共性。
(一)違法違紀高發人群轉向科級以下干部
腐敗主體不僅只是握有較大經營管理權限的決策者,僅僅掌握一般業務權力的管理人員腐敗也不在少數。腐敗主體的腐敗行為都與其職務行為密切相關,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個人不正當利益的行為突出。案件主要發生在基層的工程指揮部、工程項目經理部,表現為施工材料、物資、機械采購管理及工程分包、勞務隊伍使用、財務管理方面發生的違法違紀案件最多。
(二)多人共同違紀案件占較大多數
許多案件的違紀違法人員相互勾結、互相利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查出一案往往帶出多起大案,有的涉案人員少則幾人,多則十幾人、幾十人。這些涉及多人違紀案件,主要是在經營中造成虧損的案件、管理活動中不負責任造成安全生產事故的案件,在機械設備、物資采購管理、地畝拆遷工作中共同合謀貪污公款的案件等。
(三)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發案率較高
一是以工程設備物資謀取私利。雖然企業推行物資設備招標采購制度,但許多工程由于其所處的地區條件或工程量較小,不具備招標采購條件,這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有的質次價高、有的以少充多,有的將供應商的回扣或者折扣據為己有。有的將本單位的設備外租,將租金私分或據為己有;有的將工程項目剩余物資或廢舊物資擅自處理并私分;有的直接指定自己的關系戶或親友為工程 項目材料供應商。二是借用經營活動謀取私利。如:借對外開展經營活動名義,有的長期大額借支并占用備用金;有的私設小金庫,隨意開支;有的借向甲方開展“公關”名義,順便從中搭車謀私。三是管理人員利用各種手段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
二、孳生職務腐敗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委托代理矛盾
企業與員工之間近似一種“委托—代理”關系。企業是委托人,員工是代理人,他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三大矛盾:一是信息不對稱。員工究竟干了什么,他自己清楚,企業不甚清楚。二是激勵不相容。企業希望員工全心全意為自己服務,員工卻可能要求企業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之間存在“差價”。三是責任不對等。員工行為出現問題,企業要承擔大部分后果,而員工大不了一走了之。
(二)財務監督失效,職工群眾監督無力
國有企業財務的監督是很直接的監督,也是能夠及時發揮作用制止腐敗的監督,但事實上財務監督很困難。由于財務人員受項目管理者直接管轄,不服從管理者,則可能下崗,所以財務人員可能不敢監督。職工群眾的監督更是形同虛設,既沒有明確的監督權力,也沒有更多的知情權與監督平臺。從企業信訪工作看,相當一部分舉報信件的舉報內容無法查證,舉報行為更像是泄憤的。
(三)紀檢監察體制存在缺陷
國有企業紀檢機構的職責范圍和工作機制沒有明確規定,雙重領導的體制,使其對同級的監督缺乏力度。基層紀委組織宣傳教育的工作任務多于違紀行為的查處。不規范的企業行為與個人行為相互交雜,對于腐敗者的懲處失之于軟,失之于寬。自然而然,對于腐敗者違規成本降低,也成為引發新的腐敗的一個重要誘因。
三、構建不能腐有效機制的探索
(一)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和經營管理流程
反腐倡廉不僅僅是黨、紀委的一項工作,要從根本上杜絕腐敗還須從企業日常管理入手。企業要以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主線,以建設性的思路、舉措、方法推進組織結構優化。
一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權責明確、決策民主、管理科學、相互協調、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是預防腐敗和經營管理者職務犯罪的關鍵。國有企業首先是企業,要遵循企業治理的一般規律,其治理機制不能采用傳統的管理黨政機關的模式來構建。國有企業的組織設置和資本、人員配置應遵循企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和服務質量。
二是完善經濟業務流程制度,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機制,用制度去規范各級經營管理者的經營行為。從反腐倡廉角度,加強制度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在尊重業務流程本身運行規律,兼顧效率的前提下,對現行的業務流程進行優化或者再造,在關鍵環節和關鍵點植入監督制約程序,對權力進行適當的集中或分解,形成有效的制衡格局,力保違規行為在其出現之時或者在造成損失之前就被及時發現和制止。
三是規范企業經營行為。一方面,企業要呼吁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加快完善工程建筑施工市場,確保市場的競爭公平、合理、有效。另一方面,企業要盡量避免不規范的競爭行為,依法經營,合法參與競爭,以此在企業的各級經營管理者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二)實施有效的企業內部激勵措施
企業對于各級經營管理人員的利益需求要進行必要的引導與疏導,更重要的是要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作為國有建筑施工企業的各級經營管理人員,也許他們的付出和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比建筑市場的一些私營企業的老板或管理人員多得多,但他們的收入與這些人員相比卻相差甚遠。因此要正視他們的正常需求,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建立與市場接軌的薪酬制度,引導他們合法致富。
(三)突出紀檢監察機關監督主體作用
紀檢監察機關要處理好保護支持、教育管理、監督查處的關系,發揮監督職能,主動參與企業重大決策,增強紀檢監督的滲透力,最大限度地加強監督職能作用,實施有效監督。嚴格落實領導干部任前考核、上崗前廉政談話制度,建立廉政檔案,確保領導干部“健康”上崗。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保證權力在民主、透明的平臺上運行。重點崗位明確崗位職責,簽訂廉政承諾,設置廉政監護人。設置專項監察職能,規范日常管理。在監察部設置專項監察職能,對船機、物資、人力資源等重點部門,進行程序和管理過程監察。拓展群眾監督渠道,充分利用網絡、信箱、接待日等信息手段,認真對待信訪案件,嚴謹處理。
同時,要按照從嚴冶黨、從嚴執紀的方針,加大對違法違紀現象的查處力度。只有嚴肅執紀,賞罰分明,只有對違紀者予以嚴肅查處,才能樹立起監督的權威性,才能使監督真正行之有效。要加大懲處力度。主要從“查”和“處”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要提高查處案件的概率:認真研究解決影響企業案件查處工作的主觀因素,及時查清腐敗問題,提高成案率,做到違法違紀必糾。另一方面要加大處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對腐敗分子法紀處罰,進一步提高其腐敗的政治成本;二是合理加大對腐敗者非法收入的收繳力度,進一步提高其腐敗的經濟成本。三是實施職業禁入。要通過懲處力度的加大,加大腐敗者腐敗成本的預期, 抑制腐敗幾率的上升。
(四)深化廉潔從業教育,營造廉潔文化氛圍
教育并不能徹底根治腐敗的問題。但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并不能否定。要從豐富教育內容和載體、創新教育形式、突出教育針對性方面進一步加大廉潔從業教育力度,營造風清氣正的廉潔文化氛圍。
深化黨規法紀教育,多方位持續宣貫各項制度,使依規依紀辦事成為領導干部的行動自覺。深化廉潔從業教育,使領導干部,特別是重點崗位人員,養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章守紀、廉潔從業的行為習慣。深化反腐倡廉形勢教育,增強政治敏感性,增強領導干部抓好黨風廉政建設的責任感。教育不流于形式,要真正撼動人心,堅持導向正、內容新、形式活、方法多。把灌輸教育、啟發式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教育活動的滲透力,不失時機地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深入項目、部室、班組,通過“進百家門、知百家事”,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督促領導干部在履行責任擔當的同時,突出政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