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鼓聲”網3月21日文章,原題:在電子商務方面,中國對西方有何借鑒中國新興的電商市場目前規模為3760億美元,超過3220億美元的美國市場。盡管兩國電商市場都充滿活力,但無論是在文化還是用戶行為方面,相似性卻很少。正是這些差異驅動中國的增長,值得我們細看。
市場與“主街”購物體驗。美國消費者數字化購物其實是把“主街”購物移到網上。比如買鞋,用戶會到不同網站貨比三家后出手。這與他們線下的購物方式差不多。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更喜歡一站式購物。比如,阿里巴巴和全球速賣通,有數百萬各種產品,賣家也多達數百萬。它們比美國的同類網站大得多、也透明得多。購物者可聯系賣家、留言,購買個性化甚至定制產品。
這種差異凸顯東西方購物者行為的一個關鍵區別:美國消費者從他們了解和信任的店家及品牌獲得一定折扣。他們相信質量會符合預期。若訂單出了問題,能聯系客服換貨或退款。而在中國,購物者是與(并不熟悉的)賣家建立一種關系,提問題,請求換貨或個性化購物,出最少的價錢購買產品。
方便——中國市場不斷擴大的關鍵。中國消費者享受到的方便程度不局限于購物體驗。多種支付手段還簡化了消費者登錄和購物過程,連錢包都無需打開。
我們能學到什么?東方的電商增長迅猛原因不一而足。無疑,人口龐大有助于中國快速采用、接受新科技,如支付系統。但真正的增長動力更多是創新、做出調整和改變的意愿以及精心考量的全球增長戰略。從與中國大電商玩家的合作中我們能看到,它們是多么努力地宣傳和推廣光棍節等購物活動。西方電商創立多年了,一直缺乏改變的意愿,或許如今是時候嘗試一些新思路了——這正是中國表現出色、成效顯著之處。▲
(作者艾麗斯·梅爾尼克,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