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奎
中國與瑞士的經貿合作源遠流長,近年來,兩國在四大合作平臺的推動下,雙邊貿易不斷增長,為全球貿易的發展增添了亮點。在新時期的經貿合作中,中瑞兩國雖然仍存在雙邊合作穩定性及市場定位不夠明確等問題,但通過深挖各自合作優勢,打造創新合作體系,完善自貿區協定,中瑞經貿合作將實現進一步發展。
應以洛伊特哈德為主席的瑞士聯邦委員會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7年1月15—18日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開年第一訪放在瑞士,并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身份訪問瑞士,這表明了中瑞關系的重要性。
中瑞經貿關系快速發展
2007年,瑞士成為歐洲國家中首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2013年,瑞士成為歐洲大陸國家中首個同中國簽署自貿協定的國家。2015年瑞士成為第一批加入亞投行的歐洲創始成員國之一。
在發展同中國的經貿關系方面,瑞士不但走在歐洲乃至西方國家的前列,而且貿易額也較為可觀。與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德國相比,瑞士人口只有德國的十分之一(據2015年統計,瑞士人口約830萬人,德國人口約8200萬人),中瑞貿易額卻達中德貿易額的四分之一還多。截至2015年,雙邊貿易額已達到440多億美元,進出口同比均實現了增長,出口增長2.5%,進口增長1.6%。2015年中德的貿易總額為1500億美元,中瑞貿易額占到中德貿易額的30%。[1]
在投資領域,瑞士企業歷來也是西方的“先行者”。早在1980年,中瑞合資迅達電梯有限公司是中國批準成立的第一家工業合資企業。較具知名度的雀巢、諾華、羅氏等瑞士大型跨國企業相繼來華布點。瑞士中小企業也對中國市場興趣濃厚。2009年,在全球經濟深受危機影響的背景下,瑞士對華投資依然逆勢增長25%,達3億美元。[2]而在歐債危機最嚴重的兩年,中國對瑞士的投資也呈現增長態勢,2009年累計為3030萬美元、2010年為5854萬美元。近些年來,中國對瑞士投資出現井噴式增長,2015年累計高達6億多美元。[3]
中瑞關系,尤其是經貿關系能夠快速發展,得益于雙方積極推進經貿合作,頂層設計及時、到位且具有前瞻性。總的來看,四大平臺的搭建正在推動雙方經貿維持良好增長態勢。
四大平臺推動中瑞經貿走向深入
目前中瑞經貿關系中的四大平臺正積極推動雙邊合作走向深入,即中瑞自貿協定平臺、中瑞創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平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平臺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合作平臺。
一、中瑞自由貿易協定平臺
中瑞自貿協定于2013年7月簽署,2014年7月開始實施,它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簽署的第一個自貿協定。中瑞兩國以自貿協定為平臺和基礎,開展了經貿上的務實合作。
中瑞自貿協定零關稅比例很高,相互給予對方更加優惠的市場準入條件。自貿協定包含的商品及服務非常廣泛,突出了雙方互相開放彼此市場的愿望,有利于中國加快建設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中瑞自貿協定對推動雙方經貿合作和中國對外貿易戰略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中瑞自由貿易協定提升了中瑞兩國商品和服務的雙向市場準入,為雙邊經濟交流和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為中瑞貿易提質擴容奠定了基礎。在自貿協定利好效應的推動下,2013年,中瑞雙方貿易出現“爆發式”增長,進出口總額比同期增長126.3%,其中中國自瑞士進口產品增長145.5%,成績舉世矚目。在習近平主席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瑞兩國共同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瑞士聯邦經濟、教育和科研部關于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升級的諒解備忘錄》,宣布啟動中瑞自貿協定升級聯合研究。這表明中國仍在嘗試探索與不同國家進行經貿合作的有效模式,打造自貿區戰略升級版。另一方面,中瑞自貿協定的簽訂,給中國與歐盟貿易帶來深遠影響。盡管瑞士尚未加入歐盟,但與歐盟國家同屬歐洲經濟區,相互之間簽署了120多個合作協定,并實行自由貿易。中瑞貿易聯系增強,能夠推動中國產品進入歐盟市場。同時,在當前全球經濟低速增長、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的情況下,中瑞自貿協定展現了中國繼續擴大開放、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決心。
二、中瑞創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平臺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最新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瑞士連續第六年名列榜首。瑞士不僅人均擁有專利數量位居世界前列,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人均比例也遠超其他國家。作為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瑞士的發展得益于其卓越的創新能力。2016年4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瑞士聯邦主席施奈德·阿曼共同宣布中瑞兩國建立“創新型戰略伙伴關系”,體現了中國與他國或地區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新特色,將引領兩國關系未來的發展方向。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瑞士期間強調,中方愿同瑞方將創新合作落到實處,加強在數字化、智能制造、產能等方面合作。同時,雙方同意在中瑞創新戰略對話平臺這一新機制統籌引領下,加強“中國制造2025”同瑞士“工業4.0”對接,通過兩國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合作,積極拓展雙方在節能環保、氣候變化、知識產權、金融、生態農業、社會保障等領域的研究。目前,中國從瑞士購買創新性產品,加快提升中國的高技術水平,已經成為雙方創新合作的趨勢之一。瑞士大約有80個品牌已經被中國資本收購或者入股。在創新戰略伙伴關系平臺的引領下,中國對瑞士的投資增長迅猛,2015年瑞士成為中國對歐洲投資的第六大目的地,僅次于意大利、法國、英國、荷蘭以及德國。
三、中瑞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平臺,即“16+1合作”平臺上的務實合作
“16+1合作”啟動五年來,積極致力于推動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務實合作,逐漸形成深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合作格局,成為中國和中東歐16國都獲得收益的一個重要平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如奧地利、希臘、白俄羅斯等被吸引進入該合作平臺,在中東歐有著廣泛利益存在的瑞士也積極參與進來。在2016年11月的中國—中東歐里加峰會上,瑞士作為觀察員加入到“16+1合作”框架中來。這也是瑞士借力中國塑造的地區合作平臺進一步擴大合作機遇的一次嘗試。2017年1月13日,在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瑞士媒體發表題為《深化務實合作、共謀和平發展》的署名文章,其中特別指出:“積極探討升級中瑞自由貿易協定,發揮其示范作用,共同維護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簡稱“16+1合作”)等多邊合作平臺,助力中歐‘一帶一路合作。”[4]“16+1合作”平臺在推動中瑞合作中的作用被明確提及。瑞士成為“16+1合作”框架下中國積極開展第三方合作又一個案例,勢必會推進雙方在挖掘中東歐市場上開展進一步合作,并積極服務于中歐經貿合作。
四、中瑞在“一帶一路”平臺上的合作
在現代運輸方式發明前,瑞士和中國之間的距離幾乎是不可逾越的。中世紀時,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向歐洲人描繪了中國這一遙遠國度的圖景,也推動了中國產品通過絲綢之路傳到瑞士,到14世紀時已經能看到瑞士人在使用中國的絲綢。
新時期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推進中瑞在各領域的廣泛合作。瑞士是歐洲較早加入亞投行的國家,是亞投行創始成員國,瑞士已表現出對推進歐亞大陸尤其是亞洲互聯互通上的強烈興趣。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地方合作始終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推進點對點合作。中瑞的地方合作也在持續有序推進,有力推進了省州間、城市間對外交往以及在“一帶一路”框架的合作。甘肅省與索羅圖恩州、江蘇省與盧塞恩州、山東省與阿爾高州、廣東省與蘇黎世州、貴州省與上瓦爾登州、上海市與巴塞爾城州、重慶市與蘇黎世州以及昆明市與蘇黎世市、長沙市與弗里堡市、北海市與盧加諾市、黃山市與因特拉肯市、香格里拉縣與阿羅薩市、杭州市與盧加諾市、鄂爾多斯市與克萊恩—蒙塔納市等均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結為友好城市。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雙方有多個對接領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是全球第二大市場,而瑞士地處歐洲中心位置,擁有較高的國際地位和廣泛的影響力,地理位置優越,制造業先進、對外貿易發達,是“一帶一路”通往歐洲的重要國家。中瑞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加強貿易上的互聯互通潛力較大。
中瑞經貿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經貿合作穩定性仍有待改善。近幾年中瑞經貿合作態勢較好,但貿易增長起伏不定,雙方貿易結構的互補性并未充分轉化成更多的合作成果。歐盟市場的動蕩和不景氣使得中瑞經貿合作也深受影響。此外,中瑞之間的貿易逆差仍然存在。根據中國海關統計的2009—2015年的中瑞貿易數據,中瑞貿易增幅不定,動蕩明顯,經貿發展的穩定性較為欠缺。
二是針對中國的市場準入問題,瑞士方面指責頗多。2015年8月31日,瑞士媒體刊出標題為《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是災難性的》報道。報道說,中瑞自由貿易協定生效本來應該讓瑞士企業更加容易地進入中國市場,但是結果卻是相反。對于一些領域的企業來說,關稅減少了,但是其他的額外收費卻大大增加,很多企業甚至寧肯放棄中國市場。按照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在未來15年瑞士向中國的出口應該節省50—60億法郎的關稅,以及獲得其他更多的便利。但是一年后,很多企業卻沒有這樣的體會和經歷。據報道,瑞方比較關注的醫療技術業、食品業、醫藥化工業均面臨上述提到的問題。
上述情況可能存在炒作的嫌疑,因為據瑞士智庫安全研究中心的分析,盡管存在上述關注以及對中國人權和環境的擔憂,但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是瑞士進入亞洲市場的一項重大突破。[5]從歷史經驗看,世界其他區域或國家間簽署的自貿協定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非一步到位。只要雙方正視這一問題,妥善解決問題,才能獲得更大的雙贏。
三是對瑞士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問題。中瑞自貿協定簽署之后,中方曾設想將瑞士作為中國與歐盟貿易的“中轉站”,將中國的原材料及半成品等出口瑞士,在瑞士完成實質性變更或再加工后,再進入歐盟市場,可有效避免歐盟對中國采取各種貿易限制措施。這種定位尚需進一步斟酌,因其在實踐中尚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中國對外出口的商品,尤其是向歐盟出口的產品是原材料及工業半成品為主,即勞動密集型或者是高能耗類產品。以瑞士為中轉站需要考慮瑞士本身的幾個問題:首先,瑞士土地資源緊缺,土地價格近年來持續上漲,因此在瑞士投資建設或者租用加工型的廠房、倉庫等固定資產的成本較高;其次,由于瑞士人口數量較少,同時受限于瑞士嚴格的勞動法律法規的要求,在瑞士境內聘用勞動力的成本也十分高昂;再次,瑞士在經過20世紀發展之后,十分注重國內環境的保護,設立加工型企業,特別是由中國進口的初級產品或者原料的深加工企業,必須達到瑞士嚴格的生產標準才可獲批設立。在生產過程中一旦違法違規,即需繳納巨額罰款,對中國企業家而言存在巨大的風險和負擔。
最后是雙方的創新合作仍待精準定位。中瑞之間的創新合作實際上體現在中國企業向瑞士投資實行技術購買為主,雙方深度的創新合作不足。中國對瑞士創新產品和創新體制的引進和學習不夠,瑞士也對中國創新市場的潛力認識不足。雙方的技術合作與創新合作仍然任重道遠,需要深入調研,精準定位。
政策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和優化中國和瑞士的自貿區協定。針對中國和瑞士貿易結構的高度互補性,升級版的中瑞自貿協定應該做好進一步深化研究,找準障礙點,暢通貿易合作渠道。中瑞兩國同樣需要加強對國際市場和國際貿易整體趨勢的研究,攜手共同處理全球保護主義和貿易壁壘,打造貿易合作升級版。
二是積極吸收瑞士經驗打造中國的創新體系。創新體系的建立或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合作同樣需要一定的積累才能水到渠成。中國駐瑞士聯邦大使耿文兵曾經這樣介紹瑞士: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瑞士獨特的人才培養機制“孵化”出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支持著知識與創新的雙向對流。20世紀90年代初,瑞士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成功改革,將全國60多所高級職業技術學院按地區合并為七所應用科技大學。這些大學的學院和專業設置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具有顯著的職業導向,強調應用性研究和開發。這種新型大學在瑞士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大批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也成為瑞士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6]中國也應學習瑞士經驗,以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切入點,逐漸打造培養人才的創新體系,進而形成全民創新的系統工程。
三是挖掘中瑞各自戰略和商業優勢領域,共同推進雙方在數字化和產能領域的合作。2017年1月11日,瑞士聯邦委員會發布了2016年度對外經濟政策報告,重點關注在瑞士對外經濟政策面臨的新挑戰。報告認為,由于自然資源匱乏,數字化為瑞士這個國家提供了更好的機遇。中國在電子商務領域具有競爭性優勢,未來雙方可以在電子商務等領域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作重點。在產能領域中瑞雙方也可以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四是積極做好前期科學研究,精準定位瑞士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中國需利用好四大合作平臺,促進中瑞經貿關系全方位發展,應避免不合理和錯誤的定位,影響到中瑞雙方的務實合作。中國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對瑞士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地位做好分析研判。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中東歐研究室主任,16+1智庫網絡秘書處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蘇童)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歐洲司官網統計數據,http://ozs.mofcom.gov.cn/article/zojmgx/date/201602/20160201251114.shtml.
[2]《中瑞建交65周年經貿回顧與展望》,http://ch.mofcom.gov.cn/article/tjsj/201601/20160101228305.s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頁。上述數據為投資存量統計。
[4]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15/c64094-29023704.html.
[5] MarcLanteigne, The Sino-Swiss Free Trade Agreement, No.147, February 2014,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ETH Zurich.
[6]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1-16/doc-ifxzqhka32200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