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葉梅
摘 要:地理學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關于環境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在實際教學中,還能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同時,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形成科學的自然觀、消費觀和發展觀。文章從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意義入手,闡述了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實施的途徑。
關鍵詞:地理教學;環境教育;環境意識
一、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的作用
1.地理教學為“關于環境的教育”提供大量的環境知識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選修6是一本專門講解環境教育知識的教材,通過五個單元來講解環境保護。第一單元是環境與環境問題,第二單元是環境污染與防治,第三單元是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第四單元是生態環境保護,第五單元是環境管理與公眾參與。提出許多的問題與保護的措施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這些地理知識進行環境教育。
2.地理教學是環境教育實現“在環境中的教育”的有效途徑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和案例來教學達到最終的目標。“在環境中的教育”要求學生多去了解環保知識,以自身環境為切入點學習環境知識,能夠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學習環保知識,做到環保與教育同步進行,培養其環境憂患意識。我們可以把身邊的環境問題納到日常的教學中,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通過一些案例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通過環境知識的不斷滲透和教育,讓學生在自身環境中得到親身體驗,感受各種環境問題,從而提升解決問題的實際技能,培養環境憂患意識。
3.地理學能夠幫助“為了環境的教育”的實現
人們物質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人口素質的提升,高中生的素質較高,環境保護的意識也較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護環境,注重自身的素質及影響,再加上學校的嚴格要求,教師對學生環境教育的意識教育和環境保護知識的滲透以及高中生對環境保護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平常的環境教育中,地理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環境的教育。由此可見,環境教育不僅是環境知識的教育,也是環境意識的教育。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對地理知識和環境問題的闡釋,讓學生明白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意識、資源意識和人地協調意識,同時培養其正確的生存觀和持續發展觀。
二、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實施環境教育
1.樹立環境教育觀念
學校是進行環境教育的主戰場,學校的教學活動是進行環境教育最切實有效的途徑。環境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關心我們周圍的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許多學校沒有將環境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中,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有關環境知識時,也只是知識的羅列,使學生的環境意識得不到根本提高。這就要求學校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在教材中遇到有關環境知識時,不僅要傳授環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形成一種主動的環境保護行為。
2.結合地理教材進行環境教育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高中,在高中的地理教材中,有許多的關于環境教育的知識,必修1中大氣環境、海洋環境等知識,選修6專門講解環境保護。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們可以把環境教育知識始終貫穿在整個高中的地理教學中,這樣不僅有助于成熟的環境教育模式形成,也有助于地理教育本身價值的實現,為高中地理教育賦予了新的活力。
3.結合國情教育進行環境教育
我國當前主要是人口與環境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要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還要大力發展經濟。加上人們的環境意識淡薄,相對環境保護的知識較少,還需提高人們的整體素質。所以,在教學中把環保法規滲透到相關內容里,使學生懂得環境法制的重要性。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法律意識,而且還能讓學生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去。國情教育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4.結合鄉土地理進行環境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結合區域環境問題,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我們可以把地方的環境問題滲透到教學中。最好就是校本課程中能夠把鄉土地理滲透進去,教育學生認識到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在校本課程中通過學生的探究、歸納、資料的整理,增強學生對家鄉環境的認識,能夠更加關心自己家鄉的環境、保護環境。這樣既提高了他們的環境意識,也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總之,地理教學在教育環境知識和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通過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無論從地理教學自身的發展來看,還是從滿足社會的需求來看,都是勢在必行的。環境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理應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