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芝
摘 要:許多兒童文學作品,特別是幼兒故事,雖然看似淺顯易懂,但仔細品讀,往往飽含許多深刻的道理。同一個文學作品中,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幼兒可以憑借語言想象理解某個情境,并且運用語言表達新穎、獨特的想法;作為成年人,尤其是教師更應該善于挖掘故事內涵,引導幼兒在創造中學習文學作品。
關鍵詞:品悟;幼兒故事;挖掘;創造
一、品讀《小蝸?!?/p>
故事發生在春天。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到小樹林里去玩玩,樹葉兒發芽了?!?/p>
小蝸牛爬得很慢很慢,好久才爬回來。它說:“媽媽,小樹林里的小樹長滿了葉子,碧綠碧綠的。地上還長著許多草莓呢!”蝸牛媽媽說:“呃?已經是夏天了,快去采一些草莓回來?!?/p>
小蝸牛爬呀爬,過了好久才爬回來。它對媽媽說:“媽媽,草莓沒有了,地上長了許多蘑菇,樹葉兒都變黃了?!蔽伵寢屨f:“嗯!現在已經是秋天了,快去采些蘑菇回來吧!”
小蝸牛爬呀爬、爬呀爬,過了好久好久才爬回來。它對媽媽說:“媽媽,蘑菇沒有了,地上蓋著許多白白的雪,外面好冷呀。”蝸牛媽媽說:“哎!現在已經是冬天了,你還是躲在家里過冬吧!”
讀第一遍故事時,我理解為:故事作者采用夸張的手法描述小蝸牛動作緩慢的特性,同時想讓幼兒通過故事了解并描述一年四季的明顯特征。接著我把故事讀給一起備課的幾位教師,想聽聽她們對故事的理解,有的教師如我前面所想,有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見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行動太慢會帶來不好的后果。聽了幾位教師的見解,我又反復琢磨故事中的語言,挖掘故事內涵,進而感覺蝸牛媽媽是一個嚴重失職的母親,以致小蝸牛不斷錯失時機,最終一事無成。
原因之一: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讀故事第一二節發現,蝸牛媽媽可能從來沒有陪小蝸牛出去玩耍過,所以沒法預知小蝸牛出去一趟要一個季節那么久,因而導致小蝸牛錯過了美好春光。如果蝸牛媽媽了解自己孩子的爬行速度,那么就可預測出:小蝸牛如果是春天的時候出門玩耍,到達目的地時看到的將會是夏天的景色。
原因之二:不善于反省。
在故事第三節中,小蝸牛向媽媽描述的是秋天的特征,如果蝸牛媽媽能吸取經驗教訓(小蝸牛出門一趟要一個季節),反省自己的判斷失誤,那么,在夏天小蝸牛出門的時候就該對他說:“快去采些蘑菇回來吧”,在冬天就該催小蝸牛上路“到小樹林里去玩玩”。只有這樣,小蝸牛才能趕上來年的美好春光。然而,蝸牛媽媽絲毫沒有覺悟到自己布置任務、下達指令的不合理,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小蝸牛趕不上季節,錯失達成目的的機會。更可悲的是,到了冬天,蝸牛媽媽還沒能醒悟,居然只是嘆息著對小蝸牛說“你還是躲在家里過冬吧”??蓱z的小蝸牛,攤上這樣一位糊涂媽媽,這輩子能有所作為?
反復品讀故事后,我開始琢磨其中蘊含的教育意義,我該怎樣讓大班孩子也能理解故事中的內涵,這都是我在備課前需要考慮到的問題。
二、感悟教育理念
1. 教師應該創設機會讓孩子在創造中學習語言
集體語言活動后,我常喜歡讓孩子們在語言區域里再創文學作品。一天晨間閱讀時,我把《小蝸牛》又拿出來,再次讀給大班孩子聽,并問孩子們:“小蝸牛為什么總是做不到媽媽交代的事情?”有孩子說:他動作太慢了;有孩子說:他太笨了,看見草莓和蘑菇不知道摘回家;還有孩子說:他可能怕草莓和蘑菇有毒,所以不敢采;等等。顯然,孩子們都是從小蝸牛身上找原因。結合孩子們的言論,我啟發孩子進一步思考:“如果蝸牛媽媽沒有讓小蝸牛躲在家里過冬,而是鼓勵他勇敢地出門找春天,那么故事又會怎樣呢?”有孩子說:太冷了,媽媽不會同意的,怕小蝸牛凍死;有孩子說:可以穿上厚厚的棉衣;也有孩子說:媽媽背他一起去,還要叫上爸爸,如果媽媽背不動可以讓爸爸背,而且爸爸爬得更快。接下來孩子們思維活躍,各持一說,積極開展故事創編。由此可見,故事所呈現的價值觀對兒童來說是否適宜,需要老師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巧妙利用提問或話題,引導孩子創造性地學習作品,使其從角色的品質中獲益。
2. 成人在制訂目標或布置任務之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發展現狀
在教育實踐中,常有教師或家長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水平把握不準,教育隨意性大,有效性較差。有次隨堂聽一位新上崗的教師組織的大班科學活動,這位教師進入主題就請孩子從97開始往后數5個數,霎時全班孩子沉默了,久久沒人吱聲。課后與她交流時,她把參考書翻給我看,確實書上有如此一說,可那是他人針對自己孩子設計的活動,我們的孩子發展水平與他人的孩子是有區別的,參考資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不管是借助參考書還是網絡資料,決不能全盤照搬,只能借鑒他人的理念或形式,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水平,量體裁衣般重新制訂一份適合自己孩子發展的活動計劃。
我接觸過這樣一位媽媽,在兒子剛升大班時她就布置孩子每天寫復雜的漢字,有次可能是想炫耀兒子能耐,把兒子趴在桌子上寫字的視頻發在班級微信群里,我看見后立馬與這位媽媽交流:請注意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請從易到難地引導孩子寫寫畫畫,請注意每次的握筆時間。這位媽媽也許是沒當回事,因為她的孩子在幼兒園里表現出諸多不良習慣:每到集體活動時就坐立不安,幾分鐘就往洗手間跑,寫寫畫畫總愛趴在桌子上,喜歡邊玩邊做事,等等。
由此我認為,老師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但要做到胸有丘壑,還要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在給孩子布置任務之前要充分了解其發展水平,不能盲目教授超出孩子能力水平的知識。
3. 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
有時候孩子從一個階段發展到下一個階段是非常緩慢的,就像小蝸牛出門一趟需要一個季節那么久。作為成年人要有足夠的耐心,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節奏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哪怕你的孩子像只小蝸牛一樣緩慢,也不必悲觀失望,只要成人善于因勢利導,激勵孩子“笨鳥先飛”,也是有望獲得成功的。
明代中葉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小時候表現得一點也不聰明,人們以為他是個啞巴,他的父親很著急,為他四處尋找名醫治療,終于在他6歲時把病治好了,但由于小時候不會說話也沒讀過書,比起別的孩子他顯得笨拙木訥。有人風言風語:“他這么遲才開始學說話,當然笨啦!也別指望他以后會有什么大出息。”王守仁聽了跑到父親懷里哭訴,父親告訴他不用在乎別人的嘲笑,并鼓勵他只要比別人勤奮努力就會有出息。王守仁有了信心,發奮讀書,長年如此,從不間斷,最終成功。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常常會遇見小蝸牛式的“笨鳥”,很多時候,因為他們跟不上別的孩子的節奏,我們就會著急上火,甚至責罵,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產生自卑感,越發顯得笨拙。于是,我們就像蝸牛媽媽那樣,不對孩子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甚至放棄對孩子的成才教育,最終讓孩子淪為庸才。假若成人能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節奏學習生活,并及時給予鼓勵,結果又會怎樣?
我帶過一個小男孩,因母親是高齡產婦,生下來小腦發育不良,剛來園時行動笨拙,各方面發展明顯不如同齡人,在集體活動中顯得特別怯懦。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幾位跟班教師配合家長,加強個別指導,及時肯定他的點滴進步,不斷讓他增強自信心。到大班時,這個孩子除平衡能力稍差外,其他各方面完全跟上了同齡人節奏。每次集體教學時,小男孩善于思考,大膽回答問題,思維非?;钴S。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這個孩子定有光明前途。
對此,我贊同這一觀點:每個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哪怕是一只小蝸牛,只要蝸牛媽媽科學引導,必能跟上四季轉換的節奏,領略不同季節獨特的風光。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山縣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