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甲骨時光》首發(fā)于《江南》雜志2016年第2期,甫一問世即備受各界關注,2016年8月著名華裔作家陳河長篇新作《甲骨時光》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近年來,陳河的創(chuàng)作產量極高,水準一流,尤其在發(fā)掘歷史的寫作方面,視野寬闊,史料扎實,文學架構極具現(xiàn)代性,開拓出了別開生面的文學風景。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評價他“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我們的知識、經驗和想象”;著名作家王安憶評價他“寫得非常不一樣,很蓬勃,是一片眼熟中的一個陌生”;著名作家麥家則在讀過《甲骨時光》之后,贊嘆“他讓藝術的想象力飛上了歷史的天空”。《甲骨時光》是著名華裔作家陳河的長篇力作,作者埋首故紙堆四年多,以考古學家的嚴謹,詩人的夢境與靈性創(chuàng)造出了一部洋溢著詩性氣質的歷史小說。小說是照進黑暗歷史的一束光線,圍繞著殷墟甲骨文物,中國考古學者楊鳴條、暗負國家“使命”而來的日本人青木澤雄、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懷著不同目的人聚集到一處,追溯著古老的文明,走進了迷宮一樣的中國文化的神秘地帶;民國學者在動蕩的社會和有限的考古條件下,與國外考古學家的賽跑扣人心弦,令人熱血沸騰;天文、地理與歷史的三維坐標構建了一個神奇的殷商王朝,這個“看不見的城市”如同神秘的召喚,形成了欲罷不能的閱讀快感。
一、文體:紀實與虛構
《甲骨時光》是一部紀實與虛構交織的小說。值得稱道的是,作者花了四年多時間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找故事的每一條線索,以史學家的精神進行嚴謹?shù)目甲C,以學術研究者的態(tài)度參閱了上下冊邦島男的《殷墟卜辭研究》、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李濟的《安陽》、楊寶成的《殷墟文化研究》、郭勝強的《董作賓傳》、華人博士董林福寫的博士論文cross Culture And Faith(《信仰和文化的交叉》、董作賓的《殷墟譜》、加拿大早期傳教士懷特主教的《河南的猶太人》等,寫小說寫成了歷史;但同時,《甲骨時光》又充滿了詩性的氣質,在真實中又往往用幻覺、奇異的幻想、臆癥喚起一個虛幻的煙波浩渺的非現(xiàn)實世界。
《荷馬史詩》的創(chuàng)作就是一方面具有墓銘石刻的史詩動機,另一方面又有文學的虛構;《紅樓夢》既坦白又隱晦,既有開天辟地的錄史意圖,又實在虛去,告誡讀者無朝代可考;《水滸傳》梁山諸杰可落實在趙宋一朝,又有推衍夸張手法;《三國演義》是帝王實錄,同時也有編造和營構。于昊燕在研究老舍的童年經歷時,“紀實與虛構的距離多人為證,可以對同一事物的敘述進行相互印證,進而進一步接近事物的真相。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梳理紀實與虛構之間關系的過程。把握紀實與虛構的距離,是從文學證詞中進入歷史真相的必經途徑”①,陳河的小說花了很大工夫從不同當事人的角度逐漸接近歷史的真相。紀實的部分更具有學者氣息,而虛構的部分則充滿了詩性。文字學、考古學、地理、天文……和歷史考古結合在一起,氣勢恢宏,神秘悠遠。
小說紀實的部分有著學者的謹慎與認真。《甲骨時光》中的楊鳴條實有其人,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殷墟甲骨卜辭中記“貞人”之名的現(xiàn)象的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1895—1963),他原名作仁,字彥堂,又作雁堂,號平廬。祖籍河南溫縣董楊門,出生于河南南陽。1923—1924年,董作賓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讀研究生。1925—1927年,先后在福建協(xié)和大學、河南中州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25年,董作賓從北京大學研究所畢業(yè)后獲史學碩士學位,他先后任教于福州協(xié)和大學和河南中州大學。1927年赴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并同文學院代院長傅斯年結為知交。之后,入傅斯年創(chuàng)辦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28年,回宛在南陽中學任教。同年暑假,他去安陽考察,發(fā)現(xiàn)當?shù)卮迕裨谝笮嫱诰虿⒊鲑u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議,由中央研究院主持進行系統(tǒng)發(fā)掘。10月,董作賓首次發(fā)掘獲得甲骨殘片784件,此后又先后15次參加安陽小屯村殷墟發(fā)掘。他又參加山東城子崖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龍山文化。曾任教于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等,1928年后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①,曾任研究員、美國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1948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臺灣大學教授,1956—1958年任香港大學、崇基書院、新亞書院和珠海書院研究員或教授。1963年病逝于臺灣。
傅斯年派他到河南安陽發(fā)掘殷墟文化實有其事。小說中瑞典的安特生博士打算以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名義,邀請世界上著名的考古專家共同參與,對安陽的殷墟文化遺址進行發(fā)掘,其發(fā)掘成果由各方投入的資金和人力比例共享。傅斯年創(chuàng)建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初就試圖推動以中國本國力量為主的田野科學考古,他慧眼識英才,決定派出生于河南安陽的無名小輩楊鳴條來擔當此重任。后來成為楊鳴條研究助手的李濟也是實有其人,他是中國早期的留學生,哈佛人類學博士,他用英文寫作的《安陽》講述的就是1928年,傅斯年領導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派出考古隊前往安陽發(fā)掘的過程和成果。小說里充滿神秘色彩的當代偽刻手藍保光就是在這本書中披露的,后來在陳河的寫作中,藍保光和他的母親成為推動楊鳴條研究考察獲得進展的重要人物;小說中在山西古廟中收集三幅巨大壁畫的史實則來自華人博士董林福寫的博士論文cross Culture And Faith(《信仰和文化的交叉》。這是一種反虛構(non-fiction)的紀實手法,“不虛構故事和事實,直接表現(xiàn)真實人物和事件,有時作者本人也作為一個角色出現(xiàn)在作品中以增加敘事的真實性。作品揭示現(xiàn)實的真相和內在原因。”②
“‘紀實與虛構作為‘創(chuàng)造小說世界的方法,在作品中不可能截然分開。”③一般來說,祖先歷史的虛構往往是神采飛揚,令人神往的,而現(xiàn)實的紀實往往是枯燥、瑣碎和寫實的。紀實用史學的精神還原了歷史,再用推理、考古和幻想的方式進行虛構,從而形成了小說文學性的部分。英國的培根在《學術的進展》(1605年)中指出“文學藝術的虛構特征,他認為文藝由‘不為物質法則所局限的想象而產生,它根據人心目中的理想、期望所構造,故不同于‘自然和‘真實的歷史。它較之事物原質面貌具有‘更宏偉的偉大、更嚴格的善良、更絕對的變化多彩;能虛構出更偉大、更英勇的行為與事件和‘更為公正,更為符合上帝的啟示的結局,因此它是‘虛構的歷史,其作用在于能夠賦予人以‘弘遠的氣度、道德和愉快,因其人的美感”④。虛構部分作家具有詩人一般的想象力,就像《達·芬奇密碼》一樣,尋找殷墟和甲骨的故事也通過山西古廟的一幅巨型壁畫,寫成了隱藏著商朝某些密碼的巨大謎題,通過董作賓在《獲麟解》中提到的他怎么樣一直追蹤一個叫大犬的商王的貞卜師,怎樣對比研究大犬前后期字刻筆法的變化,從而虛構了商紂王身邊的秘書大犬;而宛丘巫舞女的形象則來自《詩經》。雖然甲骨文的年代早于《詩經》,但作家在大量的閱讀中深信甲骨文年代的生活一定留存到了《詩經》,《詩經》中有一篇短詩《宛丘》: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宛丘》描寫對一位跳舞女子的愛憐,但這樣愛憐是一種無望的相思,不過這相思之中又含著一種理解,對女子無論冬夏的舞蹈的一份同情。《陳風》是陳國地區(qū)的詩歌,共十篇。相傳陳國是周武王封給舜的后代媯滿的國家,并把大女兒嫁給了他。陳國的疆土就在今天河南省開封以東到安徽亳縣一帶,這一地區(qū)的風俗“婦人尊貴,好祭禮,用史巫”(《漢書·地理志》)。詩風“淫聲放蕩,無所畏忌”(《佐傳》杜注)在這首詩的基礎上,作者運用虛構和想象,塑造了一個巫女的形象,這個形象空靈神秘,在殷商是一個宛丘巫女,是大犬追尋的愛人;在民國是藍保光的母親,在常人眼里她得了麻風病,但是,在楊鳴條面前,她卻是一個通靈的神秘女子,不斷向楊鳴條講述著殷商的故事和已留在歷史中的大犬。甚至在她臨死前,她積蓄自己所有的魔法能量,一次次進入他的夢境和他溝通,帶他回到商朝見到了大犬,讓他看到日環(huán)食時的星座,成為楊鳴條揭開“藏寶圖”之謎的最大的幫手。
作者在小說中安排了古今的兩對對應的人物關系:
小說中楊鳴條到達安陽,在“天升號”古董商行購買甲骨片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偽刻逼真的殷商龜甲,找到這個刻者之后,竟是一個只有不到普通人胸間高的侏儒,這個精靈狀的小人就像一只蝙蝠,讓人聯(lián)想起《封神榜》故事里那個拿著錘子鑿子的飛天雷震子,這就是藍保光。藍保光和藍母的出現(xiàn),讓小說在歷史的質地上,以一種詩性的姿態(tài)飛翔,呈現(xiàn)出奇異神秘的幻想色彩。有一年藍保光的母親給了他一把雕刻刀,一半是青銅,一半是玉石,那天夜里他做了一個很長的夢,夢見自己很早以前是一個刻字的人,后來就知道怎么刻字了。而藍保光的母親更為神奇,她是一個會法術的薩滿教巫師,她得麻風病以前,是方圓百里最好看的女人,整年在路上給人驅魔祈福,她舉著羽毛的項圈,打著瓦缶一直在大路上跳舞。后來他成為麻風病人,但她的法力并沒有消失,她的麻風病越重,身上的魔法力就越強。
當楊鳴條陷入商朝的歷史迷霧中時,藍母以幻覺的方式,帶領他來到商朝,回到了牧野之戰(zhàn)的現(xiàn)場,看到了商朝的潰敗和三折畫上出現(xiàn)的明亮的星座,在這里與等待了他三千年的大犬相見,這個神奇的夢境讓楊鳴條找到了尋找祭祀宗廟的關鍵一環(huán)——半人馬座α比鄰星,想象與現(xiàn)實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小說另一個具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虛構情節(jié)出現(xiàn)在大犬身上,楊鳴條護送裝載了甲骨球的火車開出花園村,在一個小小的車站里,他看到車廂里走出一個黑衣黑帽的人。他掀起遮蓋著甲骨球的帆布一看,看到附身在甲骨球上面的那具只有一只手的尸骸骨消失了,而這個黑衣人正走向無邊無際的原野。這個地方正是淮陽,歷史上屬于陳國,古代名字叫作宛丘,也就是《詩經》里的宛丘,大犬第一次見到宛丘巫女的地方。在歷史的真實質地上,這些飛揚著激情和詩性的虛構成就了小說的空靈氣質。
近些年來,非虛構類寫作大受歡迎,從社會學意義來解釋,“在虛霧彌漫之中,讀者更鐘情那些能夠寫出實感和真相的讀物。”但是,過分拘泥于事實,也會使文學滑入另一種困境,“優(yōu)秀的作品并非亦步亦趨第呈現(xiàn)現(xiàn)實,而當以語言為手段,為我們建構具有精神意涵的‘另一個世界。”⑥陳河的《甲骨時光》就較好地處理了紀實和虛構的關系,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段立足于史詩,而飛揚著詩性的故事。
二、敘事結構:交叉小徑的花園
在本雅明的城市解讀中,古代的都市具有迷宮般的夢幻圖景,現(xiàn)代如同迷宮般的人群更是現(xiàn)代的如夢幻境。在本雅明關于城市的寫作中,描寫莫斯科的《莫斯科日記》,巴黎的《拱廊計劃》,人群都是都市迷宮中的迷宮,“狹窄的街道使得城市的空間更加擁擠,密集的人群讓行人不得不迂回穿行。”“數(shù)量倍增的人群往往構成了都市迷宮中一個流動多變、錯綜復雜的曲徑,它‘抹去了個人的一切痕跡:它是不法之徒的最新藏身之處。——最后,是城市迷宮中最新、最高深莫測的迷宮。”⑦《甲骨時光》的寫作就是一個迷宮,這一迷宮是由探險小說一樣的猜謎性質的結構形成的,也是由撲朔迷離,各懷心事探尋“藏寶圖”的不同人群形成的,正如博爾赫斯“交叉小徑”的花園,使得整部小說扣人心弦,充滿了閱讀、探究和猜謎的樂趣。
帝辛的商朝逐漸腐朽,政變計劃正在密謀,然后宛丘跳舞的巫女忽然出現(xiàn)了,一轉眼功夫,她又消失了,她走過的大道在向前延伸了幾百步之后開始分成了六條岔道,六條岔道每條又分出很多條岔道,就像一個迷宮,大犬像鬼打墻一樣在交叉的街路之間打轉。最后,大犬終于走出了迷宮,來到了洹河岸邊一片空間,美麗的巫女像一顆星星一樣隱藏在星空里面。巫女的轉瞬即逝救了大犬,因為大犬的離開,他沒有被禁衛(wèi)軍抓捕政變集團的突擊行動一網打盡。巫女是大犬心靈相通的紅顏知己,也是神秘遙遠的誘惑。巫女的存在正如甲骨背后隱藏的那個遙遠的商朝,無數(shù)探險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盜墓賊趨之若鶩,但真正能夠到達的,只能是唯一具有宗教熱情的殉道者。而這個殉道者,殉的是民族道義,是學術熱情。
就像一個迷宮一樣,小說也分成了幾條線索。明義士騎著白色的山地馬沿著武丁王征鬼方的路線去往山西侯馬境內一座高地上的破廟,準備測繪壁畫的原圖,臨摹下主要的圖形,以備壁畫復原之用;同時向著這座破廟進發(fā)的還有懷特主教和李佑樘,他們要來商談購買佛像和壁畫的事宜;日本人青木則來給壁畫拍照。古廟的壁畫是一場宏大敘事,描述的是一幅人類的遷徙圖,也是商朝的史詩。這幅畫完成于隋朝,據推測是商朝人的后裔,宗廟禮器和歷史典籍在家族的內部代代相傳,通過這樣一幅巨大的壁畫,來紀念他們偉大的祖先。但有意思的是,這幅畫并非僅僅是一幅史詩畫,更是一個藏寶圖。在接近畫的頂點的部分,又有一群密集的建筑,有豪華的車輦、龐大的儀仗,冠蓋如云,在一個開放式的宮殿里,正在舉行祭祀儀式,鐘鼓齊鳴。每一場祭祀都會有貞卜記錄刻在甲骨上,裝訂成冊保存。畫面上存放著甲骨卜辭的庫房,正是不同的力量關注的焦點所在。
這個藏寶圖像是一個通往三千年古代商王朝的路徑,小說的三股主要尋寶力量如圖所示: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國時期,傅斯年領導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隊的工作人員: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在有限的科考條件和動蕩的社會局勢下,進行艱難的考古和挖掘的科考活動。當時正值軍閥混戰(zhàn)、外強林立,一方面要警惕那些虎視眈眈、趁火打劫的海外盜寶者,另一方面又要和當?shù)刎澙范桃暤恼畽C關、地頭蛇、土匪惡霸做斗爭。小說中,因為埋藏在地下的殷商廢墟,遍地發(fā)掘的甲骨和青銅器,全國各地的古董商人都守在安陽,太行山的土匪王二麻,洹河南邊的張學獻,古董商行盛太行的東家周敬軒,而在他們幕后,更重要的是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所員青木澤雄,加拿大皇家博物館收集東方文物的全權代表,河南教區(qū)主教懷特;致力于甲骨文收集和研究的加拿大人明義士,幾種不同的力量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逐漸接近了殷商文化,接近了神秘的藏寶圖。整個故事就圍繞著藏寶圖扣人心弦地展開。最早看到藏寶圖的是明義士、青木澤雄和懷特主教,楊鳴條在追尋裝有青銅器的文物時,偶遇青木,看到了青木復原的藏寶圖,后在多重黑暗勢力阻撓下,中央研究院考古隊被迫撤離安陽。明義士邀請楊鳴條北戴河療養(yǎng),展示殷墟復原沙盤,楊鳴條在紫金山天文臺進行《殷歷譜》寫作,在陳遵媯的幫助下,確立了星座和太陽的位置,又在藍保光的幫助下,找到了日晷位置的七星道觀。最終通過精確的測量,確定三折畫上所畫的中心祭廟在洹河北岸。
在這個以藏寶圖為中心的敘事圖景中,圍繞著尋找和猜謎的過程,《甲骨時光》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首先是一批像楊鳴條、李濟、陳遵媯等這些具有民族責任感,現(xiàn)代的學術研究方法,在險惡的社會環(huán)境下堅持民族遺產發(fā)掘的民國知識分子,他們體現(xiàn)了民國學者的正義感和風骨;除了傅斯年支持楊鳴條帶隊的中央研究院考古隊外,陳河對國外的文物淘寶者的寫作也值得肯定,他沒有臉譜化地把這些海外尋寶者寫成惡劣的盜賊,令人不齒的侵略者和趁火打劫者,而是從客觀的角度描寫了他們?yōu)榱俗约旱氖姑屠硐胱呓袊h古文明的學術責任感,描寫了當時中國技術的落后,海外考古者有國家資本的支持、先進的技術和足以應付探險的身體條件,從而考古發(fā)掘成為中國人和海外考古者的競賽;同時還描寫了具有俠義情懷的加拿大義士明義士,他認為:“多年收集和研究甲骨文讓我進入了中國偉大文化的最心臟的部分,我相信正是甲骨文讓我能夠凝視到中國古老的靈魂和思考方法及方式。這就是我的甲骨文事業(yè)。我知道你們中國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甲骨文和傳教事業(yè)毫不相干,但是對我來說,正是它溝通了西方基督教思想和中國人精神之間巨大的鴻溝。”⑧對不同身份、不同來歷、不同背景的考古者的處理,可以看出作者已經脫離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情懷,而是從更為廣闊的人類學、考古學的視野認識這一場殷商文明的探尋,體現(xiàn)出更為宏大的歷史觀和時空觀。
三、欲望 空間 權力:尋找城市的史詩
民國的安陽有一個欲望的軸心,就是以“甲骨”為代表的文物倒賣,三千年前的殷商是我們“看不見的城市”,但這個城市存活在我們的記憶和想象中。陳河以自己瑰麗的想象,建構了一個描摹在古廟的壁畫中,沉浮在夢境和想象中的逝去的王朝。而這個遠古的殷商和民國的安陽,他們被裹挾的卻是同一種東西,就是和城市緊密相連的欲望。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之《城市與欲望之五》中描寫過這樣的情節(jié):“從那里出發(fā),再走上六天七夜,你便能到達佐貝伊德,月光之下的白色城市,那里的街巷相互纏繞,就像線團一樣。這一現(xiàn)象解說了城市是怎樣建造而成的:不同民族的男子們做了同一個夢,夢中見到一座夜色中的陌生的城市,一個女子,身后披著長發(fā),赤身裸體地奔跑著。大家都在夢中追趕著她。轉啊轉啊,所有人都失去了她的蹤影。醒來后,所有人都去尋找那座城市。沒有找到那座城市,那些人卻會聚到了一起,于是,大家決定建造一座夢境中的城市。每個人按照自己夢中追尋所經過的路,鋪設一段街道,在夢境里失去女子蹤影的地方,建造了區(qū)別于夢境的空間和墻壁,好讓那個女子再也不得脫身。”
這就是佐貝伊德城,為了尋找這個夢中的女子,很多人在這里定居下來。這個夢境延伸到了陳河的夢里。《甲骨時光》中商王帝辛四處征伐,有一天他的軍隊到了一個溫暖的地方,高低起伏的地形上散布城池,遍地綠水青山,小河流淌,果實豐碩。帝辛在距離城池很遠的地方扎營休憩。當年半夜他做了夢:“他看見了一個女子在黃昏里跑過一座不知名的城市。他看見了她的背影,披著長頭發(fā),裸著后背,她的頭上戴著海棠花的花冠,那海棠花會發(fā)出令人迷醉的香氣。”⑨
就像卡爾維諾的佐貝伊德城,這個赤裸的女子開啟了城市的欲望之門,這一欲望既是情欲,也是權力欲。遠古殷商的巫女,開啟了大犬的情欲之門。帝辛王讓大犬去尋找夢里合格的女子,他信任能與祖先和神明溝通的貞人大犬,認為只有他才有能力大海撈針一樣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找到這個陌生的女子。大犬在一個叫宛丘(詩經里有一首描寫流浪舞女的詩就叫《宛丘》)見到了一個幾乎赤裸的美麗女子,“她的頭發(fā)上有很多鮮花。她的左手拿著一個會搖響的瓦缶,右手拿著孔雀毛做成的舞具。她沿著大路走來,在每個房子前面跳舞,敲擊著瓦缶,揮舞著羽毛舞具,扭動著身軀”⑩。“巫女跳舞的時候眼睛是看著天空的,完全不知道身邊的事。她身上透出的美麗和神秘的感覺讓大犬相信,她就是帝辛夢里的那個女子。”11大犬被這個神秘的女子吸引,對她充滿愛慕之情,和他盡情交歡,這成全了他的欲望,也帶來了他的殺身之禍,帝辛砍掉了他的右手。
西方的城市寫作就像一個巨大的文本,不同的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意義,在浪漫主義的城市寫作中,城市往往被描繪成罪惡之地,通過反抗城市的詩歌表達對現(xiàn)代的抵抗;維多利亞時代的城市描寫開始看到城市的危機;19世紀的頹廢主義寫作則在黑暗與腐敗的城市里發(fā)現(xiàn)了“惡之花”。中國的城市寫作是在農業(yè)社會里成長起來的,欲望更是萬惡之源,在道德的重構和價值的審視中,城市成為欲望的符號。在陳河的《甲骨時光》中,殷商的毀滅是因為情欲的滋生,民國安陽的亂象亦是因為對文物的貪欲。但是在這種欲望的裹挾下,還有大犬、楊鳴條、明義士等這樣一些擁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道德自律的人,為了保護歷史而獻出自己的全部忠誠。
陳河《甲骨時光》的城市尋找,不只是通過欲望的指引而實現(xiàn),同時也是由時間和空間建構起來的。從題目“甲骨時光”,我們就可以看到“時間”是一個重要的維度,空間更是在小說中形成了地圖空間敘事。香港作家董啟章就善用地圖為空間考古,將其《地圖集》稱“一個想象的城市的考古學”12,傳統(tǒng)空間意象往往帶有隱喻性質,如道路之于邂逅,城堡之于回憶,門檻之于危機,陳河在小說中的地圖意象則直接呈現(xiàn)空間,并在壁畫的城市空間、民國時期真實的安陽城市空間和想象的空間中構建三維圖景,指向空間的考古和歷史的發(fā)掘。
小說在侯馬境內一座古廟的壁畫里呈現(xiàn)出了另外一個想象中的城市。在壁畫中有黃河和太行山,這幅史實壁畫畫的是盤庚率子民遷都城的事跡,畫面一個局部畫的是安陽城外的洹河邊,洹河邊上布滿了宮殿和城墻,有一座巨大的花園一直向前鋪展,這個花園就是《史記·殷本紀》里描寫的赤身裸體男女游戲其中的“酒池肉林”的“鹿臺”花苑。順著洹河向上,慢慢遠離都城的繁華,更是表明了祭祀甲骨所在的宗廟位置,成為“藏寶圖”最大的秘密。也成為日本人青木、加拿大懷特主教、中央研究院考古隊楊鳴條等排除萬難,竭力接近的焦點所在。更為神奇的是,在三折畫主畫的天空上,畫著一個引人注目的光圈,光圈的中間是漆黑的,黑色的外沿有一圈耀眼的光芒,形成了日環(huán)食的現(xiàn)象,在另一側還畫出了一個星座,通過星座和太陽的位置對應地面的山脈和河流,理論上講,就可以找到準確的商代宗廟遺址的位置。用太陽、星座和大地的坐標指示地面上宮殿祭廟的方位。
這個想象中的城市在楊鳴條的幻覺中達到了幻想的巔峰,藍母化身白馬,帶著楊鳴條飛行,來到了這個金碧輝煌的城市,此時歷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zhàn)正在進行,連綿的篝火映紅了黎明前的夜空,周武王的軍隊發(fā)起總攻,商朝軍隊大敗崩潰,紂王著玉衣,在鹿臺自焚而死,此事,發(fā)生了日食,燃燒的城市明亮無比,天空卻是黑色的,三折畫的情景出現(xiàn)了,西邊黑暗的天空中,有一組極其明亮的星座——星座的右邊,正是處于日環(huán)食狀態(tài)的太陽。
楊鳴條在紫金山天文臺陳遵媯的幫助下,確立了星座和太陽的位置,又在藍保光的幫助下,找到了日晷位置的七星道觀。最終通過精確的測量,確定三折畫上所畫的中心祭廟在洹河北岸。故事推進到最高潮的部分,1936年6月12日,考古隊因為國內抗戰(zhàn)形勢緊張,在被黑暗勢力籠罩的安陽政府逼迫離開安陽之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竟然在H127號坑挖掘到了一個巨大的上面伏著一具尸骨的甲骨球。最終這個想象中的城市通過時間和空間建立起了準確的坐標,終于在現(xiàn)實中被落實。
《甲骨時光》中對安陽土地和墓葬的開采,正折射出不同力量的權力關系。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間”指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相互滲透狀態(tài),殖民空間中權力統(tǒng)治作用于符號和主體化的過程13,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資源爭奪的焦點,而民國安陽城,墓葬的開采權和土地的挖掘權就意味著誰能更大程度獲得古人留給我們的財富。“領地……包含著占領、隸屬、管轄等富有主從關系和權力色彩的內涵”14,地圖的本質“不是摹擬,最終目的不是反映大地真相,而是宣示對大地行使的擁有權、剝削權和解釋權”。“安陽的命脈是殷墟,殷墟的命脈是地下的埋藏。現(xiàn)代楊鳴條先生有尚方寶劍可以隨便開挖安陽每一塊土地,等于掌握了安陽的命脈。”15正是這個土地權力的最深刻的描述,當然我們在閱讀中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權力的爭奪可以說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激烈程度超出想象。安陽被籠罩在一個黑色巨網下,日本人青木澤雄,加拿大懷特主教,警察局長朱柏青,河南省圖書館館長何日章,馮系部隊,太行山的土匪王二麻,洹河南邊的張學獻……人人各懷鬼胎,直至史語所考古隊的工作人員被陷害,任務未完就被趕出安陽。揭示出了一個殖民語境、地方草莽勢力、民族情懷、歷史使命交織在一起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一般的城市空間敘事,往往是場景敘述,大多忽略時間這一維度。《甲骨時光》創(chuàng)造性地在解謎過程中引入了時間這一維度,以考古學家的意義,梳理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史,考察地理實體的空間在時間的線性位移中如何發(fā)生巨變,在時間的流動中重構變動中的城市歷史。以侯馬古廟中的“藏寶圖”作為欲望的隱喻,在強烈的尋找和探索的欲望中,用故事性的方式回到歷史。在地理學的空間基礎上,呈現(xiàn)想象空間,在對挖掘的土地的爭奪上,呈現(xiàn)出了復雜的權力關系。這個故事名為“甲骨時光”,其實是現(xiàn)在追問過去,這是一個有關時間的故事,也是有關空間的故事,楊鳴條對“藏寶圖”從時間到空間上的猜謎,由埋在地下的城市變成多維空間里星云外的城市,這種異托邦的想象,充滿了瑰麗的浪漫情懷和對歷史的深情致意。
陳河在過去的寫作中就一直關注時間與歷史,《沙撈越戰(zhàn)事》《米羅山營地》都是以真實歷史背景為基礎的小說,《黑白電影里的城市》描述的就是時間的魔術,陳河對民國的安陽,三千年前的殷商這個城市的描寫,充滿了史詩的意味,是陳河一以貫之對時間和歷史關注的一個延伸。這一城市史詩通過時間、空間的想象形成三維的立體空間,“甲骨”作為時間的骨頭,歲月的化石,是連接現(xiàn)在與遠古的重要物證。陳河用知識考古學的方式描寫了這個看不見的消失在歷史中的城市,城市消失了,卻留下了自己的骨骼,像一個線索,引導你去猜謎。我們就像游蕩在博爾赫斯的交叉小徑,解謎的過程也是考驗人性和智性的過程。陳河的寫作有巫氣,有靈氣,有詩性,也有智性,如甲骨一樣,骨骼清奇,漸入佳境。
【注釋】
①于昊燕:《童年經驗方程式 貧窮與文學敘述之老舍個案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②④朱立元:《美學大辭典 修訂本》,672、390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
③張新穎:《當代批評的文學方式》,38頁,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⑤陳河:《甲骨時光》,91頁,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第一次見面,就被藍母指認的楊鳴條,與前世的大犬有神秘的精神溝通。
⑥《文學報新評判文叢》第1卷,第一輯,172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版。
⑦上官燕:《游蕩者,城市與現(xiàn)代性 理解本雅明》,15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⑧⑨⑩1115陳河:《甲骨時光》,111、170、172、172、210頁,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
12董啟章:《地圖集:一個想象的城市的考古學》,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
13趙稀方:《后殖民理論》,11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4董啟章:《地圖集:一個想象的城市的考古學》,28頁,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