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輝
(廣西交通科學研究院貴州分院,貴州貴陽 550001)
橋梁檢測和加固技術
陳天輝
(廣西交通科學研究院貴州分院,貴州貴陽 550001)
針對橋梁檢測與加固,在簡單敘述橋梁病害、檢測方法與加固原則的基礎上,根據檢測結果,采取“表面損傷處理結合承載力改善”的方法進行加固處理,最后通過分析和總結得出本橋梁加固切實有效的結論。
橋梁檢測;橋梁加固;技術應用
(1)對于橋梁結構的使用狀態而言,橋梁主體結構在受到荷載作用后容易出現開裂,開裂位置集中于受拉區,隨之鋼筋應力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導致結構的使用現狀出現一些問題,但橋梁自身的受拉區并沒有破損,結構強度也沒有減小;
(2)對于橋梁結構的受力極限而言,受拉區在受到荷載作用后并未出現開裂的情況,但梁體自身容易出現斷筋,導致結構極限強度減小;
(3)對于混凝土橋梁而言,其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容易產生老化、破損與剝落等問題,需要將其作為重點研究對象。
(1)表觀檢查,對構造尺寸、裂縫與附屬病害實施檢測,要求能準確反映結構現狀;
(2)材料檢測,指的是結構無損或者是微損檢測,對于鋼混結構而言,主要為鋼筋和混凝土檢測,如保護層厚度、外露鋼筋的銹蝕程度等;
(3)通過橋梁結構試驗對橋梁結構進行檢測。橋梁損傷的評價方法為:
(1)使用理論計算的方法進行準確評估;
(2)依據現行規范對橋梁當前存在的缺陷與病害實施綜合評定,同時劃分等級;
(3)在現場開展荷載試驗進行定量評定。
(1)使用新型結構取代原有應力不足的結構;
(2)盡可能改善原有結構的受力體系,以此降低結構受力;
(3)增大原有結構截面面積,以達到提升結構剛度與強度的目的;
(4)橋梁加固施工方案需要滿足成本低、工期短、交通影響小、技術合理以及效果顯著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4.1 工程概況
某橋梁全長1 800 m,正橋1 200 m,南、北岸的引橋分別為250 m和350 m。基礎至橋面高度為85 m,下層是雙線橋,寬度為20 m,可同時對開兩列火車;上層為公路橋,寬度為24 m,車行道寬度18 m,為雙向四車道,兩側分別布置人行道,寬度為3 m。橋梁主體是三聯連續橋梁,橋墩8個,孔9處,每個孔的跨度在128 m。本橋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經多年運行現出現多處破損,亟需進行系統的檢測和加固,從而保證橋梁正常運營,延長其使用壽命。
4.2 橋梁檢測
首先進行實地踏勘,掌握橋梁現狀,搜集橋梁的設計方案、圖紙、管養單位給予的橋梁卡片,同時和當地的有關部門取得聯系,了解橋梁是否存在大修或加固部位,進而從理論層面上全面了解橋梁性能。其次使用回彈儀等機械設備對混凝土結構實施無損檢驗,同時進行軟件建模計算。然后再使用鋼筋混凝土檢測儀檢測混凝土保護層的實際厚度。針對混凝土結構碳化深度的實際檢測,所選方法為:在結構表面均勻涂抹一層酚酞溶液,然后觀察表面的顏色變化,如果顏色變成紅色,則說明結構未被碳化,如果顏色變成無色,則說明結構已被碳化。本橋梁的混凝土結構碳化情況抽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橋梁混凝土結構碳化情況抽查結果
最后,在現場開展荷載試驗,將標準荷載或者是等效荷載分級加載在橋梁的指定位置上,并對結構實際變形與應變實施檢測,評定結構承載力能否符合實際要求。
4.3 橋梁加固技術
本橋梁經綜合對比,決定使用碳纖維布混合材料對橋梁進行加固處理,粘結方式如圖1所示,材料的粘結方向共分為兩種,分別為U型粘結,如圖1b)所示與側面粘結,如圖1c)所示。

圖1 碳纖維布混合材料粘結方式示意圖
(1)加固承載力定量計算
在對鋼混梁實施加固的過程中,需算出梁斜截面的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如下

式(1)~(3)中,Vb代表梁體剪力的設計值;Vbrc代表未進行加固處理的梁體受剪承載;Vbcf代表碳纖維材料所承受的剪力;εcfv代表達到承載極限時碳纖維材料的應變;εcfu代表碳纖維材料對應的拉應變極限;φ代表碳纖維材料受剪加固的形式系數;λb代表梁截面對應的剪力跨度比值;ncf代表碳纖維材料層數;hcf代表碳纖維材料側面高度;Scf代表碳纖維材料的凈間距;tcf代表單個碳纖維材料厚度;ωcf代表碳纖維材料條帶寬度。
(2)加固工藝
①施工準備,在對施工場地實地勘察以后,保證所有材料與機具進場就位;
②對混凝土表面實施處理,運用打磨機對劣化層進行清除;針對較為松散和脹裂的部位,首先對此部位進行鑿除,然后對鋼筋實施除銹,最后再用環氧樹脂等材料進行防腐;
③對底層樹脂材料進行配制與涂刷,在涂刷過程中,應保證均勻性,并對不平整的部位實施多次涂刷,但涂刷的厚度不宜超出1 mm,待涂刷的表面完全干燥以后,即可開展后續施工;
④樹脂涂刷完成后等待0.5~1.0 h,在對氣泡進行清除以后,使用填料填補高差部位;
⑤上述處理完成后,即可對碳纖維材料進行粘貼。首先,按照設計方案裁剪碳纖維布,盡可能避免搭接,如果必須搭接,則搭接的實際長度要保持在100 mm以內;然后,配置膠液,并將其均勻涂抹至需要進行粘貼的位置,膠層的實際厚度需要符合設計要求;最后,在涂抹膠液的位置粘貼碳纖維布,并使用特制滾輪進行滾壓,擠出氣泡,同時使樹脂材料完全浸透碳纖維材料。
⑥粘貼完成后進行表面防護與養護,在最外層的材料上均勻涂刷一層保護料,在施工完畢之后的養護期間內,不得遭受外力干擾,同時采取必要措施進行防護。
(3)注意事項
碳纖維布具有一定的導電性,所以在加固施工中應盡可能遠離電源和電氣設備,或做好相應的防護;施工中防止材料彎折;碳纖維材料配置樹脂的原材料需要密封保存,遠離不良因素的影響;樹脂配置與使用場地應做好通風;現場工作人員需采取有效的勞動保護措施。
4.4 加固效果
(1)對橋臺沉降與跨中的撓度實施檢測,使用相關測量機具,布設檢測點,并與建模計算值進行對比,驗證其是否達到要求,從而判斷加固方案是否有效。
(2)密切關注路面的實際狀況,尤其是在大型車輛通過以后,觀察橋面是否產生裂紋,并對加固構架的牢固性進行查看。
(1)通過橋梁檢測得知,橋梁的外表面存在破損與裂縫的情況,保護層的厚度由于受到外界環境侵蝕緩慢剝落等原因而變小,鋼筋的端部存在銹蝕,由抽查結果數值可知,混凝土結構碳化深度大多在1~2 mm范圍內;
(2)本橋梁采取“表面損傷處理結合承載力改善”的方法進行加固處理,加固的主要材料為碳纖維布;
(3)橋梁經加固以后,應采取相應措施對加固的效果實施檢查,保證橋梁完成加固后可安全使用,進而實現加固的根本目的。
[1] 張智勇,張紅.橋梁檢測和加固技術應用研究[J].交通標準化,2011,10(7):125-127.
[2] 胡惠莉.混凝土橋梁檢測與加固技術的應用[J].科技傳播,2011,5(7):143-144.
[3] 李良.橋梁檢測與加固技術[J].西部交通科技,2013,11(5):8-13.
U445.7+2
C
1008-3383(2017)01-0071-02
2016-09-12
陳天輝(1988-),男,貴州安順鎮寧人,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橋梁檢測與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