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祺
急性胃穿孔屬于急腹癥中的一種,發病后需要及時處理,否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胃部分切除術[1],為了提升本病的治療效果,選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胃穿孔患者9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治療中采取單純修補術,并對其應用效果與胃部分切除術進行對比和分析,結果如下。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胃穿孔患者9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分配法分為實驗組48例和對照組48例,其中實驗組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42~58歲,平均年齡為(50.2±3.3)歲,穿孔時間為1~36 h;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42~60歲,平均年齡為(51.1±3.8)歲,穿孔時間為1~37 h,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穿孔時間差異較小,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胃部分切除術,患者全麻下進行手術,患者取仰臥位,在上腹正中行手術切口,對腹腔進行探查,找出穿孔位置,清除組織滲出液,排空胃部的殘留液體,使用氯化鈉注射液對腹腔進行沖洗,切除胃部遠端2/3的組織[2],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Bill-Roth 術予以治療,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后關腹,手術結束,術后給予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實驗組患者給予胃部單純修補術,囑患者術前6 h禁食禁水,并進行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同時給予輸液治療,保證有效循環血量。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后,開始手術治療。患者在全麻下手術,取仰臥位,在上腹正中行手術切口,對腹腔進行探查,找出穿孔位置,清除組織滲出液,排空胃部的殘留液體,使用氯化鈉注射液對腹腔進行沖洗,使用7-0縫線縫合穿孔部位,根據穿孔大小確定縫合針數,大多數患者縫合3~4針即可,縫合后經大網膜固定并覆蓋患處,并放置引流管,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治療有效率進行對比和分析。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臨床癥狀無任何改變,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收集實驗數據,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包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fffff4描述,組間經t和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實驗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例(%)]
實驗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急性胃穿孔患者一般以急診入院,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否則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目前治療本病的兩種方法為單純修補術和胃部分切除術,單純修補術在手術操作上安全性更高,并且操作便捷,術中出血量較少,所以在術后感染的發生率較低,由于對穿孔位置進行了修補所以殘端瘺的發生率也較低。胃部分切除術術中操作流程比較復雜,對于組織的創傷性較大,并且術中出血量也相對較多,術后發生感染的幾率也相對較大,導致患者恢復較慢。但是對于幽門梗阻和出血癥狀明顯的患者來講,此方法是比較合適的治療方法。在本次治療中也顯示,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數據果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單純修補方法具有較好的治療有效率,但是兩種方法在臨床上的應用還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確定[5],以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做原則進行治療。綜上所述,在急性胃穿孔的治療中,可首選單純修補術,其臨床治療效果相對于胃部分切除術較好,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 趙冬來. 單純修補、胃部分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療效觀察 [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3):57-58.
[2] Wang Zhi.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gastric perforation with simple repair [J].Yunnan medicine,2016,37(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