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蓉
腹瀉屬于胃腸道病癥,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加、糞質稀薄,部分患者會出現膿血、粘液[1]。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的良好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發生較大改變,腹瀉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增加。引發腹瀉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腸黏附性大腸埃希菌、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志賀菌、沙門菌)、病毒(腸道腺病毒、星狀病毒、諾如病毒、輪狀病毒)、寄生蟲等。針對于此,本次研究以腹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實行糞便常規檢驗結果實行分析。
2016年1月—2017年6月,選取本院檢驗科收治的100例腹瀉患者,排除心臟病、感染病癥狀和糖尿病、高血壓、肺氣腫等患者。10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和女性各56例、44例;年齡25~42歲,平均年齡(33.5±3.4)歲。所有腹瀉患者的排便次數≥3次,且均為膿血便、水樣便、粘液便。
經常規方法,采集腹瀉患者大便。然后,實行大便常規檢驗,嚴格觀察患者的糞便顏色、形狀,使用顯微鏡鹽水涂片檢查方法,對患者排便情況實行檢查。
觀察腹瀉患者病原菌、病毒檢查情況。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以x±s、%,表示均數差和率,通過t、χ2實行統計學檢驗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腹瀉患者糞便常規檢驗結果中,共檢出細菌所致腹瀉者52例,病毒所致腹瀉者48例,見表1。

表1 腹瀉患者糞便常規檢驗結果[例(%)]
糞便為消化道脫落細胞、分泌物。腹瀉患者主要特征為排便次數增加、失禁、肛門不適等[2]。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腹瀉發病病例中,病原菌所致腹瀉者占35%左右[3]。當前,醫療技術的不斷完善,使得微生物學也獲得較好發展,通過檢查可及時、準確檢出腹瀉患者的病原菌、傳染源,這對于控制腹瀉發病率、提高腹瀉患者臨床效果,均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經糞便檢查,可客觀評估消化道、相關器官功能情況,利于檢測腸道微生物,明確是否存在消化系統病癥。一般情況下,腸道中均會出現較多正常菌群,如變形桿菌屬和厭氧菌屬、大廠愛細菌、腸桿菌屬等。
腹瀉為臨床常見的病癥,病癥產生的原因和機體腸道中菌群不平衡有關,即為腸道細菌類型、總數下降,使得致病菌定值、球菌和桿菌的比例失調[4]。細菌性腹瀉,屬于腹瀉中發病率較高的類型,還可分為侵襲性腹瀉和腸毒性腹瀉。侵襲性腹瀉主要表現:膿血、水樣便,為機體收到細菌感染所致腸壁侵襲性病變性病癥。而腸毒性腹瀉主要癥狀為水樣便,病癥的出現為細菌感染產生腸毒素所致。但因為病原體在腸上皮細胞粘附,不會對對腸黏膜構成不良影響。引發腹瀉的細菌中,致謝性大腸埃希菌的比例較高,臨床檢測中常見腸出血性、腸黏附性、腸侵襲性、腸產毒性、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病毒性腹瀉所致腹瀉中,常見輪狀病毒,當患者的機體受到這一病毒感染后,小腸絨毛細胞增殖較為明顯,導致小腸微絨毛腫脹、變形、壞死。同時,患者的腸膜上皮細胞容易發生脫落,進而使得水電解質功能受損,在腸內聚集較多腸液,引發腹瀉病癥[5]。本次研究,對腹瀉患者實行糞便常規檢驗,共檢出細菌所致腹瀉者、病毒所致腹瀉者各52例、48例。為提高病原菌的檢出率,應提高送至標本的速度,接種及時并合理的選擇培養基,以此提高陽性檢出率。日常工作中,需及時傳種,以便在第一時間實行采集和鑒定工作。細菌培養基、培養方法,會對分辨率、培養時間造成直接影響。為此,可經復合選擇培養基,在相同時間對多種類型的病原菌實行篩選,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細菌敏感性、特異性。此外,可通過克隆抗體檢測病原菌,以此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減少檢查實際時間。
總之,腹瀉患者經糞便常規檢驗,可及早明確病原菌,結合檢驗結果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進而有效改善腹瀉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蔣應錦.慢性腹瀉首先檢查糞便常規的重要性[J].甘肅科技縱橫,2017,46(1):90-92.
[2] 李葉靜.急重度腹瀉患者排泄物細菌培養及臨床特征[J].熱帶醫學雜志,2017,17(2):191-193.
[3] 王丹,劉曉華,孫贊.輪狀病毒抗原檢測患兒腹瀉的診斷價值與臨床檢驗學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1):151-152.
[4] 任章銀,陳敢敢,江艦.2538例急性腹瀉患者糞便標本細菌分布研究 [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0):1469-1472.
[5] 吳玉婷.兒童細菌性腹瀉的病原微生物檢驗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