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維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皖南 241000)
顱內動脈瘤是由于顱內動脈血管壁上的囊性突起,進而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和血管壁的局部缺陷,最終形成顱內動脈瘤[1]。本文對2016年收取的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客觀的研究,并選擇一項合理的護理方法,詳情見下文。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顱內動脈瘤患者11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例。
觀察組患者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2.56±1.13)歲,男女比例38∶17。對照組患者年齡年齡41~65歲,平均年齡(52.59±1.16)歲,;男女比例39∶16。將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各項臨床資料)實施對比,對比結果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是指患者入院后給予其基本的護理,并給予其健康宣教。
觀察組患者采取家庭護理干預,具體措施是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家訪和電話隨訪,根據患者身體狀態和家庭情況制定真對性的家庭護理計劃,并由家屬協助完成護理[2]。主要內容:(1)制定個體化家庭護理計劃:護理人員應在患者出院前3天制定護理計劃,護理內容包括顱內動脈瘤術后護理相關藥物名稱、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和處理方法、康復訓練、飲食結構等。(2)不定期舉辦顱內動脈瘤的健康講座:采用多媒體、DVD等形式為患者及家屬講解相關知識,并發放健康宣傳手冊,使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自信,提高配合度[3]。
分析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健康信念水平(健康動力、自我效能、益處、易感性),分數在0~3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健康信念水平越高。
分析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生理功能、軀體疾病、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分數在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對所有數據進行整理后,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值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來表示差異。
觀察組健康信念顯著高于對照組各項指標(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健康信念水平(x±s,分)
觀察組顱內動脈瘤患者生理功能(95.32±1.56)分;軀體疾病(96.64±1.54)分;社會功能(96.55±1.46)分;精神健康(97.65±1.68)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顱內動脈瘤為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若不及時給予其有效的處理,會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和身心健康。對患者實施家庭護理干預具有以下優勢:(1)能夠保證家庭護理能夠順利實施,同時還能減少家庭護理的盲目性,提高患者康復訓練效果。(2)能夠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家庭護理計劃,從而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3)能夠促進病友之間的交流,消除患者對家庭護理的誤區,改善患者預后。
通過本次研究,觀察組顱內動脈瘤患者健康信念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各項指標,P<0.05。觀察組顱內動脈瘤患者生理功能,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相比較,P<0.05。
綜上所述,家庭護理干預在顱內動脈瘤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1] 劉秀梅,林英華,卓玉榮,等.顱內動脈瘤術后并發低血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12(7):669-670.
[2] 李菊花,任興珍.19例顱內動脈瘤夾閉術后繼發癥狀性腦血管痙攣的護理 [J]. 江蘇醫藥,2015,41(10):1228-1229.
[3] 陳玉玲,楊惠清,武燕,等.顱內動脈瘤栓塞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4(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