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萍
胃鏡檢查是診斷胃食管和十二指腸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常用、最可靠和最直觀的檢查方法。胃鏡檢查時,由于患者的分泌物、血液、體液、粘膜及組織碎屑等可見物容易附著于胃鏡表面及管道內造成殘留。如清洗消毒不徹底,極易導致醫院感染發生,對醫院的醫療及感染監控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產生一定的風險[1]。目前,護理風險逐年增多,已經引起醫療界重視,因此,評估風險、控制風險,勢在必行。
胃鏡檢查技術是一種侵襲性操作技術,存在感染的風險。侵入患者的消化道必然受到血液體液的污染,為了避免病原體的傳播感染,護理人員需要對胃腸鏡管進行消毒、清潔。如果醫院對胃鏡消毒、清潔、干燥規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鏡管消毒缺乏規范的操作流程及標準。如果隨意清潔、消毒,肯定不合格。那么再次進行侵襲性操作,可能造成醫源性感染現象[2]。
胃鏡室地方擁擠,檢查環境受限,室內格局布置不合理,洗消設備不完善,環境和設施影響洗消效果,從而引起感染。
如果不做好傳染病的評估和篩查工作,傳染病按一般常規消毒流程肯定不符合要求,消毒時間不達標,勢必存在感染風險。醫務人員沒有采取科學防護,對于病人存在噴濺問題,保護措施不到位,引發感染[1]。
醫護人員在胃鏡診療和清洗消毒時,不注重自我保護,做好個人防護,穿戴必要的防護用品,簡化防護環節,容易引發交叉感染。
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確定胃鏡室醫院感染風險因素較多。如若不加強胃鏡室醫院感染控制,不制定方案,不采取管理策略,將直接影響醫院醫療環境。對此,應當科學、合理地落實護理管理,以達到有效控制胃鏡室醫院感染的目的。

2017年___月初洗、酶洗檢查表

2017年___月漂洗(終末漂洗)檢查表

2017年___月內鏡消毒檢查表
控制胃鏡室醫院感染,首先工作就是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制度。制定醫護人員工作行為標準,嚴格規范胃鏡操作標準,完善胃鏡室消毒清洗隔離制度、胃鏡操作標準、胃鏡消毒清洗標準。對檢查后胃鏡的清洗消毒過程,建立質量檢查表,細化每個步驟,每個環節,每天檢查清洗消毒操作流程落實情況,持續改進不足,確保清洗消毒胃鏡工作質量達標[2]。
以下四張檢查表涵蓋了清洗消毒各環節各步驟工作質量標準:
定期組織胃鏡室護理人員學習《內鏡室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嚴格掌握胃鏡相關器械設備的專業知識,包括清洗、消毒、滅菌、維護等。嚴格把好質控關。
對胃鏡室進行科學設置合理布局,注意通風、做好溫度和濕度的調節,保持胃鏡室環境良好,清洗消毒設施按標準逐漸完善。
患者實施內鏡檢查和治療之前,應先進行HBsAG的檢查以及HBV、HIV篩查,對傳染性和非傳染性患者進行分類,不同疾病不同種類內鏡檢查應分室和分時段進行,綜合分析患者病情狀況,確定具體的內鏡清洗消毒時間。對陽性患者應選擇用專用鏡進行檢查,認真實施消毒工作,堅持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的原則,具體消毒時間視消毒液要求而定,嚴防感染[3-4]。
充分培養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觀念,加強醫護人員自我防護意識,為患者檢查時及檢查后的清洗消毒過程中,穿戴好防護器具,醫護人員應該按照規定做好預防感染工作。
綜上所述,胃鏡的清洗消毒及滅菌工作質量與醫院感染防控質量息息相關。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標準,是控制感染的前提條件[5]。基于對胃鏡室醫院感染風險因素的了解,采取針對性、有效性的護理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胃鏡室醫院感染,改善醫療環境。作為護理人員,必須重視感染預防工作,在實施操作中主動學習相關知識,與時俱進,強化感染預防工作技能,兼顧日常監測和每日監測,做好清洗和消毒工作,妥善保存和管理胃鏡,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問題,提高患者診療的安全性,提升醫院整體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1] 陳玉蘭.預防胃鏡室感染的護理管理經驗探析[J].醫學信息2016.29(7):244-245.
[2] 賀光琴.教育教學管理與醫療信息GJ2016.4(上)222.
[3] 謝兵.胃鏡室存在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應對措施[J].中外醫療,2016,35(21):196-198.
[4] 康煒驃,羅育新.耳鼻喉門診內鏡室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剖析及干預措施探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5):2831-2832.
[5] 黃月初,韋巍巍.內鏡中心院感控制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