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
(西北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西安 710063)
十八大以來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戰略思想探析
高 靜
(西北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西安 710063)
黨的意識形態工作關系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十八大以來形成的意識形態戰略思想,明確了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兩個鞏固的工作任務、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工作原則、網絡輿論斗爭的工作重點、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工作方針、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轉化為意識形態文化成果的根本要求,是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指導方針和基本遵循。
十八大;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戰略思想
思想建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特色,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始終堅持思想理論建設和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和優良傳統。德國學者瑪利亞·邦德、桑德拉·希普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經驗表明,精英的框架化嘗試以及一個連續性的意識形態框架,均在極大程度上有助于制度的穩定和在民眾中獲得高度的政治信賴[1]。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絲毫不能松懈,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關系國家社會發展的“四個全面”重大戰略布局和決策,需要通過意識形態工作統一認識、凝聚人心,堅持和鞏固意識形態領導權是貫徹落實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十八大以來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新發展為研究重點,既是對意識形態工作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對當前實現和鞏固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現實問題的探討,旨在明確黨的意識形態新的理論觀點和指導方針、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相關問題和應對策略,提高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適應性和競爭力,以黨的意識形態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黨的發展歷程反復證明,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運。高度重視思想理論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黨原則,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強調了物質與精神、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表明了先進理論對革命斗爭事業的重要作用。列寧總結了政黨斗爭的經驗,高度重視政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在艱難的斗爭環境下強調,“沒有思想上的統一,組織上的統一是沒有意義的”[3],指出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真正發揮先進戰士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秉承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思想建黨原則,在革命斗爭歷程中始終高度重視思想理論建設,形成了思想建黨的特色和優勢。面對農村環境下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任務,毛澤東針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滋長蔓延的情況,提出黨員不僅要在組織上入黨,更要在思想上入黨。1929年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的原則,在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下把思想理論建設稱之為“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始終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和思想教育。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經過延安整風運動統一了全黨的思想,黨內達到空前團結統一,為領導中國革命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建國后,黨中央強調指出:“必須喚起全黨的注意,進一步認真地加強黨的思想工作。各級黨委必須真正做到把思想領導當作自己領導的首要職責。”[4]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黨的建設繼承和延續了思想建黨的特色和優良傳統,是黨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的重要政治優勢和動力源泉。
意識形態工作關系到黨的前途命運,是基于意識形態的特定功能和作用。意識形態是“具有符號意義的信仰和觀點的表達形式,它以表現、解釋和評價現實世界的方法來形成、動員、指導、組織和證明一定的行為模式或方式,并否定其他的一些行為模式或方式”[5]。意識形態工作就是要把黨的意識形態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轉化為全社會的意識形態,使執政黨的理論信仰、價值觀念、理想目標、執政理念、施政方略、政策主張成為社會成員的共識,讓人們自覺地用執政黨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6]。可見,意識形態工作的特殊作用在于為黨的事業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在這方面,蘇聯解體的教訓仍然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蘇聯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改革,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甚囂塵上,在意識形態領域動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導致人們信仰信念缺失,黨難以控制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局面,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黨領導的改革開放事業已經30多年了,改革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意識形態工作絲毫不能松懈,這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執政安全、國家長治久安和精神家園的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傳統和經驗的基礎上,面對新的歷史條件、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歷史使命,積極適應意識形態領域的新問題新情況,提出新論斷新觀點,指導意識形態工作實踐。對十八大以來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戰略思想的總結和概括,既是對思想建黨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更是對當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工作原則、工作格局的自覺認知和把握,具有回顧與展望、傳承與創新、分析問題與提出對策的多重意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化多元化和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益激烈,黨的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新問題和新考驗。在新形勢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性,強調“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這個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7]153,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新定位,把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到了新的高度。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一新定位是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新局勢的積極回應,體現了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自覺認知。從國際意識形態斗爭局勢來看,國際領域的思想價值觀競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西化”“分化”的企圖仍然存在,國際上反華勢力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大肆宣傳和滲透蘊含西方價值觀念的民主主義、憲政主義、普世價值,以達到反社會主義的目的。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社會利益矛盾加劇,人們的民主意識增強,思想意識日益分化,迫切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社會思想理論和價值道德觀,消除思想困惑和隔閡,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理性對待社會熱點問題,為改革開放事業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從黨情來看,中國共產黨現在是世界第一大黨,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保持先進性和戰斗力是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前提條件。當前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意識出現了一些問題,部分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黨員意識淡化,貪圖享樂,奢靡之風盛行,把公權力作為個人謀求私利的工具,敗壞了黨紀黨風,破壞了黨群關系。因此,從國際意識形態斗爭、國內思想意識分化和黨內的理想信念弱化現狀3個層面分析和探討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愈發凸顯出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意識形態工作擔負著理論宣傳、闡釋方針政策、統一思想意識和形成理想信念的重要職責。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對意識形態工作任務作出了新論斷:“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7]153對意識形態工作任務的新闡釋表明了面對日益激烈的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意識形態工作要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放松,凝聚人心形成思想共識,“兩個鞏固”的新論斷指明了意識形態工作的方向和目標。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人類文明成果的寶貴財富。黨一誕生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在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形成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黨的性質的根本要求,絲毫不能動搖。當前,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受到嚴峻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遇到的新問題不能作為詆毀、損害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的借口。“兩個鞏固”的工作任務進一步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的立場,深化了對意識形態工作任務的深刻認識,堅定了鞏固馬克思主義和共同思想基礎的信心和決心。
意識形態工作不僅是黨的思想觀念、政策理論的傳播灌輸,而且與黨的執政績效、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群眾生活水平息息相關,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8]。很明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成效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理論的先進性、有效的政治教育以及對群眾利益的滿足都會影響到意識形態工作的成效。黨意識形態工作的規律和經驗表明,黨必須代表群眾利益,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只有這樣的黨的先進思想理論、信仰信念、綱領路線、立場觀點、事業使命才能得到群眾的衷心擁護和信服,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積極投入到革命和建設的事業中來。
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在總結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黨性與人民性統一是意識形態工作的立場和原則。堅持意識形態黨性原則,就是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把握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堅持意識形態的人民性,就是黨的各項意識形態工作都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7]154。意識形態工作立場的新認識歸結起來,要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把黨的主張、立場和觀點與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訴求統一起來,達到理論宣傳與群眾認知、政治引導與凝聚人心的目的。
輿論作為獨特的社會控制力量,具有傳播觀念主張、政治監督、引導公眾意識的強大功能。輿論引導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職能,對輿論的控制和引導一直以來都是黨的意識形態領導力的體現,“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的工作。……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9]。早在革命斗爭時期,黨充分運用報紙、廣播等媒體宣傳黨的政治主張、綱領政策,為黨的發展壯大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增強了社會民眾對黨的認識和了解, 擴大了黨的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積累了豐富的輿論斗爭和輿論引導的實踐經驗。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革新和運用,具有強大傳播功能的互聯網絡是區別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的“第四媒體”,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和平臺,深刻影響著傳播范式和格局。網絡媒體的蓬勃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產生了極大的變革作用,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狀態、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網絡的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10]。信息傳播媒介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載體,“只是有了大眾傳播的發展,意識形態現象才能成為大眾現象,……如果說大眾傳播已成為意識形態在現代社會中運作的一種主要媒介,那是因為它已成為象征形式生產與傳輸的一種主要媒介,因為由此產生的象征形式能以空前規模流通,傳達給千百萬人”[11]。信息傳播的特有優勢改變了大眾傳播格局,日益影響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環境、生成過程和機制,特別是開放復雜的網絡輿論加劇了意識形態引導的難度,是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考驗。鑒于信息傳播和輿論生態的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我看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12]這一論斷清楚地表明,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要高度重視網絡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傳播特別是輿論引導和控制的相關問題,加大對網絡輿情的監控、研判和引導,確保國家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宣傳工作是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宣傳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7]155。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堅持正面宣傳工作方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了宣傳思想工作的職責和使命。
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總是給予社會民眾信仰和希望,正面宣傳的根本要義就是要大力弘揚遠大的理想信念、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形成凝聚人心、振奮精神、團結前進的強大力量。正面宣傳的工作方針要求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履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基本職責,積極應對國內外不當言論詆毀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輿論斗爭,始終以弘揚主旋律和正能量引領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充分發揮正面宣傳的作用并不是要回避社會矛盾和問題,正面宣傳與積極的輿論監督是統一的。新聞媒體擔負著溝通信息、輿論引導、社會監督等多重功能;弘揚社會正氣、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批評監督社會利益矛盾問題,同樣都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新聞媒體直面社會民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激濁揚清、針砭時弊,抨擊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做法,以強有力的輿論監督推進社會問題的解決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工作實效贏得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達到團結人心的積極效果。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論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1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7]105。習近平總書記尤為強調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意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14]。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的集中反映和體現,它能夠喚醒人們對共同理想的追求,從而凝聚民族力量;當一種觀念體系被社會多數成員普遍接受和認同,成為社會的共識,它就不再是一般的觀念,而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具有凝聚力量的價值和信仰體系[15]。
正是基于文化特有的潛移默化的強大教育功能,黨中央大力推進文化強國戰略,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將意識形態工作和文化強國密切結合,將政治思想和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和智慧,批判揚棄繼承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將其創造性地轉換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成果[16]。這些文化成果扎根于群眾日常生活、文化習俗的深厚土壤,運用群眾易于接受和熟悉的語言表達,借助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通過推廣既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又有生活氣息的文化成果,使得意識形態的教化、宣傳、引導工作更能得到群眾的自覺支持和擁護,內化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
此外,運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對于應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國際斗爭和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挑戰、增強國際話語權的競爭力具有特殊作用。當前國際意識形態競爭極為激烈,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以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借助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宣傳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基因、發展的立場態度、對外交往的姿態和意愿,消除“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不當言論的消極影響,更有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十八大以來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新論斷和新思想以明確的問題導向全面闡釋了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建設的工作格局和策略,對于進一步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戰略思想為重要遵循,以解決實踐中存在的關鍵問題為著力點,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要求凝聚具有時代特色的馬克思主義話語以鞏固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加強守土盡責的人才隊伍建設為意識形態工作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運用大眾媒體資源改進宣傳和輿論斗爭的方式方法以增強宣傳效度和輿論引導能力。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越來越受到重視,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創新和轉換成為新形勢下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時代課題。話語體系是“同類事物內部的具體實踐語言符號系統,通過一系列條件,按照一定規則在特定環境中組合而成,能夠詮釋、建構事物本身及其關聯社會關系的有機語言結構整體”[17]。與意識形態傳播和宣傳相關聯的話語主題、話語主體、話語載體、話語方式、話語空間等要素構成了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關系到意識形態話語效力。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夢”的提出彰顯了話語體系由政治性話語轉向生活化話語,具有包容性和親和力的表達貼近人們生活實際,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黨的政治宣傳不再是高高在上、難以接近的官方口號,而是人們能感受到的、能講出來的、能實現的夢想,將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與人們實現個人價值目標統一起來,發揮理論宣傳、政治教化、凝聚人心的功能和作用[18]。由此可見,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轉換趨向大眾化和生活化,突破了局限于官方宣傳和學術研究的思維,以貼近群眾生活和思想實際、顧及群眾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融入群眾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的“接地氣”語言表達,將宣傳話語轉化為大眾話語,將學術話語轉化為生活話語,倡導親切質樸、淺顯易懂、活潑生動的話語風格,從而被廣大民眾發自內心地理解和接受,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1] 瑪利亞·邦德,桑德拉·希普.意識形態的變遷與中共的合法性:以官方話語框架為視角[J].周思成,張廣,譯.國外理論動態,2013(8):71-80.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3] 列寧全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7.
[4]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6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64.
[5] 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鄧正來,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68.
[6] 何懷遠.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新認識[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13-18.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9] 江澤民同志視察人民日報社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6-10-21.
[10] 鄒新.論新媒體條件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嬗變與重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30(12):111-115.
[11] 約翰·B·湯普森.意識形態與現代文化[M].高铦,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21.
[12]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4.
[13]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 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
[14]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15] 習近平的意識形態戰略思想探析[J].理論與改革,2016(1):20-26.
[16] 陳國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動力[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30(4):97-102.
[17] 張國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18] 劉榮清,何楊.“中國夢”與黨的意識形態新語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30(6):95-100.
StudyonNewStrategyIdeasofIdeologicalWorkofthePartySincetheEighteenthCPCNationalCongress
GAO Jing
(School of Marxism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Xi’an 710063, China)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party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s long-term stability. The new ideological strategy ideas have formed since the Eighteen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strategy ideas have explicit opinions in terms of the extreme importance, work tasks, work principle, key emphasis, work policy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hese latest strategy ideas are the guideline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Eighteen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deological work of party; new strategy ideas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11.017
2017-03-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研究”(14BDJ060)
高靜(1977—),女,陜西寧強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
高靜.十八大以來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戰略思想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11):116-121.
formatGAO Jing.Study on New Strategy Ideas of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Party Since the Eighteenth CPC National Congres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11):116-121.
D261.5
A
1674-8425(2017)11-0116-06
(責任編輯馮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