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
(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092)
中外話語體系概念融通的實現(xiàn)條件和途徑研究
張勝利
(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092)
要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學術話語權,就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和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其核心著力點是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也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和學術思想的主體性和原創(chuàng)性。而中外概念的融通,必須要有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高水平的學術隊伍和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等實質性條件作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從大力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問題意識和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tài)等三個方面來實現(xiàn)中外概念的融通和凝練。
話語體系;概念融通;基本條件;實現(xiàn)路徑
話語體系指的是人在一定社會情景中進行言語活動時所運用的范式,承載著當下時代和社會的思想觀念、情感心理和知識體系的表達,體現(xiàn)了話語群體的主觀意志和思想。一個話語體系的形成與經濟狀況、文化環(huán)境、傳統(tǒng)習俗及社會制度有關。學術話語體系則是指一個國家的學術共同體在學術研究活動中所形成和使用的一套學術概念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學術指導原則、學術研究風格和質量。學術話語體系植根于一切學術活動之中,直接影響著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學術領域的再生產。習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對世界形勢發(fā)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xiàn)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xiàn)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要加強宣傳報道,以利于積極借鑒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當前時代,西方大國在國際話語權上處于主導性地位,新興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則處于話語弱勢地位。要壯大中國話語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的文明和價值觀,就必須要構建起融通中外的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核心點是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課題,而融通中外的概念凝練需要基本的條件和科學的路徑。
世界文化話語體系的西方化讓西方文明處于宰制的中心位置,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不斷受到打壓和排斥。中國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學術話語方面,面對西方時充滿了被動性,這在于中國學術話語的“學徒”狀態(tài)。當今的人文社科研究有著逐步擺脫對外來權威學術話語的依賴并實現(xiàn)本己的自律性和“自我—授權”的迫切要求[2],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有中國話語自身的主體性和原創(chuàng)性,同時還要融合外國文明成果,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以下幾個基本的實質性條件來奠定基礎。
習近平在2016年5月17日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座談會講話中再次重申了我國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理論創(chuàng)新和學術研究首先需要一個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要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首先要有學術民主,不唯上,不搞一言堂管制。毛澤東曾說:“這種學術也可以講,那種學術也可以講,不要那一種學術壓倒一切”[3]54-55,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不怕批評,它是批評不倒的”[3]278。學術上的百家爭鳴非但不會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相反還會豐富它的內涵并加強它的地位。具體像高校里的學者,應該遵循的原則是課堂講授有紀律、學術研究無禁區(qū),要營造民主的學術氛圍,要鼓勵學者大膽進行學術探索,才有可能做好中外概念的融通。其次,要學術自由。只有好的土壤才會孕育出好的果實,哲學社會科學和學術的繁榮離不開自由和寬松的氛圍。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寶貴精神遺產,讓無數(shù)學人銘記在心,這也是文化與思想能取得大發(fā)展的一個極重要的前提。最后,要倡導批判精神。“批判”(critique)不等同于批判,其真正的本義是:區(qū)分、明辨、評估和判斷。真正的學術批判是要關注當下社會現(xiàn)實,要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作出準確的揭示和判斷,并提出深刻的見解。西方學術就有批判的傳統(tǒng),像康德的純粹理性、實踐理性和判斷力的三大批判、黑格爾批判、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等等,正是由于這種批判傳統(tǒng),西方學術思想才能不斷取得發(fā)展。馬克思繼承并超越了西方學術的批判傳統(tǒng),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主義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吸收,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所以說批判精神是學術話語體系最可貴的精神。我們必須繼承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徹底的批判精神,讓我們的學術研究具有批判意識,這樣的學術話語體系才具有活力和創(chuàng)新性。
學術研究的主體是學術人才,一支學識淵博、理論深厚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學術隊伍,是構建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根本保證。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學術隊伍,首先要有知識分子政策作為根本方向。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的座談會上指出:“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chuàng)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多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4]黨和國家的知識分子政策和切實關心是學術人才隊伍得以建成的先決條件,知識分子只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關心,才能心無旁騖和有動力地扎實工作,才能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學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當下,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社會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但知識分子的勞動還沒有得到相應的評價和回報,如被稱為“青椒”的青年教師群體就面臨著資源少、壓力大和經濟條件困難等問題。一個理性的民族應該為知識分子營造一個利于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氛圍和環(huán)境,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和優(yōu)勢,為國家和民族的進步做出貢獻。其次,要有科學的學術人才制度作為基本保障。學術人才的發(fā)現(xiàn)、培育和成長需要科學的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這表現(xiàn)在必須遵循人才培養(yǎng)的內在規(guī)律,構建起種類齊全、梯隊合理銜接的人才體系,要將學生、學術和學科的建設融為一體,以發(fā)揮出最大的協(xié)同效應和加倍的效果。同時,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遴選和獎勵制度,這表現(xiàn)在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實施要科學、規(guī)范和公正,尤其要打破一些領域內所謂的“學霸”或“學術權威”對該領域學術資源的壟斷和霸占。同時,要提拔和重視那些默默無聞、被邊緣化的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們,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榮譽和獎勵,這樣學風和學術研究才會純粹,才會不斷培養(yǎng)出各種學術精英。當然一個科學公正的學術考核評價系統(tǒng)要立足于中國本土的學術研究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近幾十年來,我國學術界初步建立了匿名同行評審、擴大專家選擇數(shù)據(jù)庫等制度和方法,對學術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時還要與國際接軌,借鑒國外學術考核評價的有益經驗和成果。比如美國的博耶(Ernest L.Boyer)區(qū)分了4種學術形式,并“提出了學者的品質、學術工作的標準、學術的證明和評價過程的可靠性等4項學術評價原則,以及知識、明確的目標、適當?shù)姆椒ê统绦颉?chuàng)造性地使用資源、有效的交流和重要成果6條標準”[5]。包括國外對有關引文數(shù)據(jù)評價與同行評價的不同態(tài)度和做法都很值得關注。最后,要著重培養(yǎng)和挖掘學術人才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術創(chuàng)新是指研究要創(chuàng)造出新的成果或有新的突破,比如發(fā)掘出新史料和新證據(jù),或創(chuàng)造出新范式和新思維,或孕育出新思想和新理論,這是學術的生命和靈魂。所以,高水平學術隊伍的一個核心能力就是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提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必須不斷總結和概括實踐經驗,善于通過科學的思維方法概括出新的時代問題。二是分析問題的能力。良好的學術素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法、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都是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的基本要求。三是提煉問題的能力。提煉問題的能力就是做出結論的能力,一個正確論斷的做出必須要占有真實、前沿、系統(tǒng)的客觀資料,同時要經過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實踐的不斷反復”[6]。一個新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往往開創(chuàng)出新的學科并給這個學術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和發(fā)展離不開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
要進行中外概念的融通,就必須讓中外學術話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碰撞。眾所周知,學術交流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術研究人員向同行們獲取信息、發(fā)表研究成果以及獲得反饋和肯定的重要渠道。如果學術話語處于封閉的系統(tǒng),自說自話,即便取得了學術成果,也走不出國門,得不到國際的承認。我們的學術話語體系必須立足于民族根本,處于向外開放、對話和交流的狀態(tài),才能吸收和融合外國的學術話語從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形成國際影響力。要構建這樣的學術話語體系,關鍵在于搭建廣闊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使得各國之間的學術能得到很好的交流和融合,使我們的學術話語保持動態(tài)的活力并不斷更新。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的搭建主要有以下幾個路徑:建立國際性學術組織、設立海外中國學術中心、參加高質量的學術會議和論壇以及建設優(yōu)秀外文學術網站和學術期刊等。一直以來,重要的國際學術組織、學術期刊和學術評價系統(tǒng)都是由西方世界主導的,這也是西方學術話語權的組織和制度支撐。英國學者湯林森曾說:“至少在西方世界是以私人資本家企業(yè)為主的各種出版公司,它們的主要營運目標是學術書籍、期刊等市場。因此,究竟哪些書得以出版( 也就是‘誰在說話’的問題),主要也在于商業(yè)標準,亦即市場需求。經此運作的結果,乃是某些書籍與期刊得以在最具有權勢、最富裕的國家當中流通,而這些流通的著作通常也就被舉作代表了某項特定問題的‘全球性辯論’。然而,不管從哪一個層次來說,這些文本的流通,都是由西方那些( 相對來說) 較為富裕的學術機構所決定的,而這些機構代表的又都是資本主義的利益,提供了( 通常是多國籍的) 學術出版公司所需要的市場。再怎么看,這等情勢絕對不能等同于‘全球性辯論’,如果我們當真指的是‘全球’。”[7]從對學術出版的這番評論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借助全球化主導問題的討論,掌握著學術的走向和導向。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的建立能讓中國學者更好、更客觀地了解西方學術話語,讓中國學術在與西方學術進行平等對話的過程中相互交融。同時,中國學術研究需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學科的影響力。由于各國經濟、文化和科研情況的差異,每個國家都有相對優(yōu)勢學科和弱勢學科,即便是同一學科,在不同方向上也大不相同。曾有學者選取了國內外27 所高校,檢索2001—2010 年這10 年間這些學校的論文在SSCI、A&HCI 兩個數(shù)據(jù)庫中的收錄、引用情況,通過相應的統(tǒng)計分析來比較國內外高校的共性和特性,找出各學校的優(yōu)勢專題、特色專題。相關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高校在人文社科領域的國際影響力處于快速增長期,大多集中在心理學及衛(wèi)生、環(huán)境、計算機等理工交叉類學科上,人文學科相對較弱[8]。我們的優(yōu)勢學科會讓中國學術話語在國際學術交流平臺贏得相應的空間和尊重,并讓中國學術獲得更好的國際傳播。而對于弱勢學科,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迎頭趕上,讓中國的思想智慧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具備了這3個基本的實質條件,中外概念的融通便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但這只是一個前提和基礎,要真正實現(xiàn)還需要具體的思路和方法。中外概念的融通其實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中國學術話語和外國學術話語的交流和融通;二是兩者的融通凝練成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注意方式方法,還要立足于國情,有所創(chuàng)新。
哲學社會科學的水平直接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和精神內涵,也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一個國家學術話語的生產和創(chuàng)新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奠基。一套學術話語體系構成的基本元素包括概念、術語和范疇等,以及和諧部分包括問題建構、邏輯原則和理論假設前提等,都是由哲學社會科學賦予的。西方話語體系的主導地位根源于西方發(fā)達和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為其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理論源泉。我們要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提升中國話語體系的國際影響力,就必須要在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上下足功夫。而做好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前提是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最基本和最深沉的力量。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了著名的“軸心時代”理論,指出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世界上相互隔絕的幾個地方同時出現(xiàn)了人類文明精神重大突破的現(xiàn)象,并且這些地方都出現(xiàn)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等……他們的思想智慧啟迪和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同時,在這些思想成果中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9]。作為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的中國,必須要立足于自己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底蘊和燦爛的文明成果,擁有獨立自主的理論根基,這樣才能讓自己不在學術話語上依附于西方世界,才能孕育出自己的學術體系,也讓中國的概念帶著主體性與西方概念進行融通。當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須要完成現(xiàn)代轉換來滿足當代中國的發(fā)展要求,從而能夠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提供獨特和奠基性的思想資源。當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對其他文明的積極吸收和借鑒。在全球化的今天,學術理論研究必須具備國際視野,既不能片面地排斥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也不能把外來的學術理論奉為教條,而要在比較、分析、批判、吸收和升華的基礎上吸納所有人類創(chuàng)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樣才能融通各種資源,從而推動中外概念的融通和創(chuàng)新。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jù)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相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10]理論思維的活動來源于人的存在和實踐,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簡單梳理下學術史和思想史就可以發(fā)現(xiàn),重要的學術成果和學術發(fā)現(xiàn)無一例外地來自于對其所處時代和現(xiàn)實的關切和考察,這種關切和考察不能停留在膚淺的認知和流水賬的描述上,而是發(fā)問出切中時代和現(xiàn)實需要的真問題。所以,一個學術理論的誕生過程其實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外概念融通的關鍵之處在于要有問題意識,因為,發(fā)端于中國現(xiàn)實的問題體現(xiàn)了中國學術概念的主體性和原創(chuàng)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和現(xiàn)代化之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界奇跡,可以說中國的實踐和經驗是世界經驗和文化體系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部分之一。當前中國的偉大實踐和社會變革既不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簡單延續(xù),也不是任何一個其他國家實踐的再版,而是具有鮮明的獨特性、時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果用西方學術話語和表達范式,既無法準確道出中國問題的本質;也會使中國問題失去中國特色。只有置身于中國人的存在境況、生命經驗和時代背景之中的中國學術話語才能解釋和言說中國實踐。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進行中外概念融通,需要立足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特質,扎根于當下的中國現(xiàn)實。但同時,中國學界也必須要面向世界、關注世界和研究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我們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并強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既要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要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要聚焦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在我們的學術話語體系建設中,研究中國與研究世界是并行不悖的。值得一提的是,面向世界有兩層意思:一是以中國本土為根基的主體性概念要在世界共同視域下與外國的概念進行融通;二是中國學術界要對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作出回答。中外概念要進行好的融通,需要中國話語體系以面向世界的開放與包容的心態(tài)與世界進行溝通與交流。要做好這一點,一方面需要我們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熟悉外國的學術思想、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另一方面也要讓外國學界了解中國的思想與話語。中國與其他文明在這種相互熟悉的過程中形成共同的問題域,即各個文明雖有其獨特性,但并不是完全的割裂或平行,而是有著可通約的規(guī)則和對一些問題的交集,彼此在這種規(guī)則和共同的問題域中以平等的主體身份進行對話,從而形成話語共同點和融通。同時,中國學術界要密切關注和研究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和人類共同的命運,因為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道路提供中國視角和中國方案,要為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典范,近4年多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在國內外各種重要場合,100多次談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于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偉大構想。“一帶一路”建設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和繁榮,習近平同志對此明確表示:“我們應該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人們深入交流,增進彼此理解,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0]可見“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新概念和“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中國在人類發(fā)展進程中的責任與擔當,也給予我們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很大的啟發(fā),并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構建融通中外概念的學術話語體系,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有學理奠基、理論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平臺和人才隊伍,也需要開闊的學術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切實的問題意識,更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實踐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為兩個百年目標而團結奮斗、砥礪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1]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認清當下學術話語體系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造條件,尋找有效的途徑來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提升我們的學術水平。而融通中外的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有利于確立我們的學術自主權和學術話語權,并使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能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和弘揚中國文化。
[1]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001).
[2] 吳曉明.論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自主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1,3(2):4-13.
[3]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02).
[5] 葉繼元,袁曦臨.中國學術評價的反思與展望[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5(1):65-77.
[6] 蘇星鴻.努力構建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構建研究之八[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4):3-8.
[7] 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M].馮建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
[8] 趙美娣,周云平,葉杭慶.中外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學術影響力比較與分析[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14(1):15-26.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0] 習近平.中國發(fā)展新起點 全球增長新藍圖[N].人民日報,2016-09-04(003).
[1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ResearchontheRealizationConditionsandApproachesofConceptualBlendingBetweenChineseandForeignDiscourseSystems
ZHANG Shengli
(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To improve the China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right, we need to tell a good story and build a good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core focus is to build the new concepts, the new categories and the new expressions of integrating foreign and domestic,which also reflects the subjectivity and originality of Chinese cultural and academic thoughts. A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ncepts, there must be a good academic environment, a high-level academic team and a broad platform for academic exchange. On this basi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the awareness of problems and the open mind towards the world, consilience and refining of the concept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will be realized.
discourse system; conceptual blending; basic condition; realization approach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11.019
2017-06-02
上海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建立在融通視角下的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2017BKS001);同濟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項目“文化自信主體內容研究”
張勝利,男,安徽廬江人,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哲學。
張勝利.中外話語體系概念融通的實現(xiàn)條件和途徑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11):129-134.
formatZHANG Shengli.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Conditions and Approache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11):129-134.
D616
A
1674-8425(2017)11-0129-06
(責任編輯馮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