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園
(吉林警察學院 偵查系,長春 130017)
多媒體時代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研究
黃 園
(吉林警察學院 偵查系,長春 130017)
隨著多媒體的快速發展,執法環境日漸開放透明,執法行為與社會聯系的密切程度日益增強。但是,多媒體時代下公安執法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有些虛假的媒體炒作不僅帶來了輿論危機,降低了公眾對公安的信任感,甚至引發了公眾恐慌。為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加強危機管理、維護警察的公共形象及社會影響力,應推進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完善多媒體時代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
多媒體;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化;常態化
當前,隨著我國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的不斷推進,公民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主體意識與日俱增,其期望參與社會各項事務管理的愿望越發強烈。特別是那些與其生活環境、生存狀態密切相關的公共事務,更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和關注。隨著公眾主體意識和安全意識的提升,他們對生活環境的安定與否,已經上升為其在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有效應對公眾對社會輿情,特別是涉警輿情的參與需要,公安機關在提高服務意識的同時,應進一步實現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制度化發展。
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前提在于組建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安新聞發言人團隊。新聞發言人,“指由國家機關、政黨組織、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任命或制定的新聞發布人員。其職責是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問題,定期或不定期的約見記者,或舉行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向新聞界發表有關信息和意見,發布有關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立場觀點,并代表有關方面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1]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化發展,始于1983年,發展于2003年。數據顯示,2003年“非典”事件發生后,我國政府召開了大量的新聞發布會,通過發揮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優勢,及時發布事件最近進展,實現與公眾、社會與媒體間的有效溝通。此后,新聞發言人制度得到了政府及相關責任機構的普遍重視并極力推廣,從而推動了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
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具體化以及主要實踐形式之一,其主要指在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等危機事件后,公安機關第一時間以舉行新聞發布會或記者招待會的形式,向新聞媒體和公眾公布案件的具體情況和最新動態。公安機關通過新聞發言人形式向公眾還原事實真相、公布案件進展,滿足公眾的信息知情權,在根本上消除了公眾心理上的恐慌。
通過推進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能夠滿足公眾的信息知情權,有助于最小化媒體在宣傳中為“吸睛”引發讀者關注而進行虛假報道的消極影響,使公民對所關注案件的評價能夠建立在理性的、實事求是的、客觀的基礎之上,合理滿足公眾對社會問題的信息獲得權。“信息獲得權在司法程序的運轉過程中扮演著一個有特別意義的角色,因為公眾信息獲知權不但可以增強‘真相發現過程的質量并保護其完整性,這對被告知和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而言都是有益的’,它還可以形成一個公正的外觀,從而增加公眾對司法程序的尊重。”[2]
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在維護警察形象和社會影響力、構建良好警民關系層面,具有積極價值。社會轉型加快了經濟發展,實現了物質財富的迅速膨脹,卻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潛在的社會矛盾,導致大量隱形及顯性矛盾的集中爆發,威脅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被激活,違法犯罪案件激增。
然而,長久以來,由于受傳統“官本位”行政文化影響,在應對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治安狀況時,部分公安機關及其負責人在應對現實狀況時,往往習慣發布內部命令、對外嚴格封鎖消息的工作模式。這一做法,雖然為維護信息安全提供了“保護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群眾渴望信息公開的主觀訴求。
過多過密的“保護傘”,在某種程度上不僅不利于緩解積壓已久的警民矛盾,緩解沖突的警民關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群眾對警察的誤解,破壞了警察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影響力。此外,隨著多媒體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呈現多元化趨勢,公安部門僅憑封鎖式的“瞞”“捂”“堵”“壓”的控制式做法顯然已經失效。因此,推進公安機關新聞發言人制度常態化發展,變被動為主動,及時、恰當、合理地將事件向公眾公布,才是多媒體時代實現公安工作有序發展、加強危機管理、樹立良好形象的合理途徑。
2.1 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突發事件處置是考驗國家應急管理系統的關鍵。突發事件發生后,國家各行政部門對事件的處理方式和態度、觀點,將直接影響到事件的最終結果。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公安機關長期以來形成的“報喜不報憂”的處理方式,往往錯失戰機,使事件的處理陷入被動,不僅不利于在情報搜集上的快速反應,以及第一時間實現對突發事件的緊急、合理處置,甚至由于錯失戰機而導致“權威失語”,降低政府公信力,破壞警察形象和社會影響力。
作為突發事件的直接參與人,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有利于加強信息公布的“時效性”,通過向公眾公布事件真相,占據輿論的制高點,避免輿論誤導,以及由此引發的“先入為主”現象的發生,陷公安工作由主動到被動。
突發事件具有時間上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客觀上減緩了公安機關對突發信息發布的反應速度,容易催生“信息空白”。這些“空白領域”的存在,給未經證實的、隨意性、偏向性極強的“小道消息”在公眾中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并側面增強了其信息的權威性,使公眾容易受輿論誤導,陷入思維迷霧,進入其所預設的虛構的特定情境中,并對此情境深信不疑,形成“先入為主”的主觀思維體系之內。公眾在處理客觀事件時,往往會形成“先入為主”的初始印象,這種印象的形成對客觀事實的信息需求量相對較低,但是這種印象一旦形成,便難以改變。即使客觀性、科學性、指向性更強的“證據大量出現”,也無法輕易將其改變。因此,公安機關在未來的工作中,若想轉變公眾已經形成的這種因反應速度慢,而使其他主觀信息鉆空子的“先入為主”的認知或印象,則需要給出確鑿的證據,并提供遠超出公眾最初判斷問題時數倍的信息量,付出更大的努力。
公安新聞發言人的制度化、規范化、專業化、常態化發展,強化了公安機關在事件發生后對信息的快速、準確、有序發布。實現了對新聞輿論,特別是對“市民輿論”的有效引導,而不是將輿論的主導權拱手相讓,事后才去被動地“澄清事實”“解釋疑惑”[3],使公眾回應模式變被動為主動,避免了先入為主思維主導下依法的市民困惑,暢通了案件工作渠道,增強了公眾對警察的信任感。
2.2 加強危機管理
危機是對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造成的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狀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決策的一系列事件。危機具有突發性、破壞性、不確定性、緊迫性等特征,這決定了危機的爆發,將直接威脅到社會系統和人類基本生存環境。此外,在發展過程中,危機也將不可避免地破壞現存社會正常生活秩序,損害社會系統內每個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常態化發展,有利于在應對危機事件時,為公眾提供安全、暢通、準確的信息傳播渠道,維持全面、真實、權威信息的有序傳播,保障他們的知情權,激勵其在危機事件發生后,能夠正確看待、冷靜分析、合理應對危機。多媒體時代,公眾的信息需求量大增,對信息公開的愿望強烈。特別是在危機爆發后,危機事件自帶的破壞性和威脅性,直接影響到公眾的切身利益,因而倍數增強了他們對信息公開的渴望獲取程度。特別是面對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公安機關,應對危機的態度和具體作為,更加容易引起公眾的高度關注,他們渴望公安機關及時公布事件最新進展的主觀愿望也更加強烈。
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有助于提高公安機關的危機應對能力,通過新聞媒體在危機發生過程中及時公布事件最新發展狀況,保證公眾迅速了解危機的性質、狀態、影響以及公安機關處理措施,滿足公眾信息需求,安撫公眾恐慌心理,避免在危機處理過程中不必要干擾的出現,順利解決危機。
2.3 有效應對網絡輿情
隨著網絡及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自媒體日益成為多媒體時代的主角,特別是隨著網絡及智能手機在我國的普及,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開始逐步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主要的輿論場。在自媒體時代,公眾是主角,信息快速傳播,但同時也為一些不真實、不客觀信息的傳播,導致了謠言泛濫、虛假信息遍布等消極現象的發生,甚至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主要問題。并且,未經證實的虛假消息,可能因公眾的多次轉載而引發公眾恐慌。此外,網絡輿情的數量之大、傳播之快、關注度之高、社會影響力之廣,也給公安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自媒體在推動有效的社會溝通、加強對公安工作的監督外,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由于自媒體用戶的大眾化,其準入制度十分寬松,且言論發表缺乏規范約束,致使網民對客觀事件的評論具有極強的主觀偏向性,不同階層習慣于從自身利益出發,發表傾向于本階層利益的觀點。這一狹隘的意見表述觀,錯誤引導了公眾對事件的關注點,使公眾在同情心的驅動下,更加愿意相信對立雙方中的弱勢群體,扭曲客觀事實。公眾更愿意相信所謂的真相,不過是官方為保護其內部成員而蓄意捏造的“假象”,激發了社會矛盾,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有利于加強網絡輿情的正確引導和有效監控,指引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公安新聞發言人通過網絡應急機制,及時向社會公開權威信息:首先對網絡謠言及虛假信息給予毀滅性的沉重打擊,降低了由此帶來的公眾恐慌和社會危害;其次,實現了對網絡輿論的正確引導,降低了“標題黨”撥人眼球的虛假炒作的潛在破壞性;最后,提高了公眾對網絡虛假信息的認識與處理能力,使他們有能力對相關熱點事件作出客觀、中肯的評價。
2.4 構建公安機關良好形象
公安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大量的工作和行為都是在秘密環境下進行的,特別是在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出于對案件的保護,公安機關在工作中所采取的偵查方式和偵查行為,必須對外界保密。這種“神秘感”雖然有助于預防、打擊、控制犯罪,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引發了層出不窮的負面新聞。野蠻執法、刑訊逼供、侵犯人權等負面新聞大量在網絡上出現并傳播,破壞了警察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影響力。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實現了對公安執法事件的客觀還原,使依法懲治、打擊犯罪得以在陽光下運行。通過對案件經過的事實重現,降低主觀偏好對思維分析的影響,引導公眾回歸理性思考。
推進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有助于在多媒體時代促進公安信息的公開透明,加強公安執法部門和群眾間的交流、溝通,消解虛假負面新聞對公安工作的消極影響,促進公安政策的順利推進,構建公開、透明、科學的警務服務模式。
3.1 開通政務微博,及時傳遞事件進展
公眾對突發事件,特別是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高關注度與積極參與,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向前推進的重要體現,是民主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公眾在參與信息傳播中,由于受個體偏向和非理性等主觀因素的限制,對重大事件往往缺少客觀把握,對蓄意捏造、無中生有的負面新聞,缺乏客觀的判斷。
開通政務微博,及時傳遞事件進展,有利于公安機關有效“狙擊”類似于添油加醋、以訛傳訛式的小道消息。政務微博有助于加強權威信息發布的時效性,避免因輿論誤導而形成的公眾對案件的“先入為主”,以及由此引發的權威失語。公安機關順應時代發展,利用技術優勢,通過在微博上及時發布、更新事件最新信息和相關進展,且在必要時附帶好相關圖像類、視頻類、文件類等客觀性、排他性、說理性強的證據,將公眾的關注點拉回到正確的節點之上,避免工作陷入被動。
3.2 構建與媒體間坦率真誠、平等溝通的協作關系
隨著公眾個體意識和安全意識的提高,其對于涉警事件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特別是公安機關對于突發事件、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類案件的處理態度、解決方式及最終結果,每一階段的事態發展都牽動著他們內心。特別是那些公眾關注度高、普遍熱議、涉及其自身相關利益的新聞,更加引發了其執著追求的探索精神。
尊重并理解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是樹立警察形象、完善警務服務的關鍵。對于公眾對涉警、維穩事件的高關注度,公安機關應通過推進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常態化發展,促進與媒體間的相互交流。實現與公眾間的坦率真誠、平等溝通,尊重公眾提出的各類問題,事無巨細、不分大小,只要是公眾關注的、可公開的,都應該借助公安發言人,開誠布公地和公眾交流。正確發揮媒體在宣傳、報道、監督和輿論引導層面的積極作用,構建與媒體間監督協作的良性關系。
3.3 構建公安新聞發言人才培養機制
公安新聞發言人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的特殊性,決定了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的人才,不僅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較高的道德素質,而且自身還要具備淵博的學識,要充分了解公安工作,并且懂得交往的禮儀規范。此外,合格的公安發言人還應具有較高的媒體素養,要在和媒體打交道、溝通時,能夠真正了解到對方的真實需求,并進行正確的判斷,從而有效將公安工作和媒體訴求進行有序結合,真正實現新聞發布的時效性、針對性。
因此,公安機關在工作中應該重視構建公安新聞發言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公安新聞發言人才培養的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通過在公安類院校中創建相關專業、設置相關課程,培養學院派的專業化公安新聞發言人。此外,公安機關還可通過定期組織培訓,聚集、吸收警隊內有實戰經驗的警務人員,通過系統學習,完成向專職、專業公安新聞發言人的轉變。通過校內、校外兩種途徑,完善公安新聞發言人才培養。
多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迅速性及隨意性,在建立警民聯系的同時,也為警務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全新挑戰。完善公安新聞發言人制度,有利于克服公安工作的滯后性,推進警務工作的開放透明,維護警察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影響力,規避層出不窮的負面新聞可能帶來的諸多風險,促進警務工作的有序開展。
[1] 吳文鋒. 檢查機關新聞發言人制度和執法公信力的關系 [N]. 廣西法制日報,2013-09-12(5).
[2] 杜江. 新聞發言人理論與實務 [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1.
[3] 宏磊,譚震. 在第一時間搶占輿論制高點: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王國慶談新聞發言人制度 [J]. 對外大傳播,2005(10):5-7.
[4] 張紅梅,董濱. 論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現狀與未來 [J].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06(3):54-59.
[5] 謝改娜. 論偵查機關與現代媒體良性互動關系的構建 [J].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5(2):50.
責任編輯:沈宏梅
Research on Public Security Press Spokesman System in Multimedia Era
HUANG Yuan
(Department of Investigation,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he environment of the law enforcement becomes open and transparent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law enforcement has a close association with the society gradually. However, there are many negative news about the law enforc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in the multimedia period, some fake hypes in media not only bring the crisis of public opinions, but also reduce people’s trust towards public security, even cause the public panic.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hance the management for crisis, maintain the public image of the police and their social influenc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normalize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public security press spokesman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public security press spokesman in multimedia era.
multimedia; system of public security press spokesman; normalization
2016-11-1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BDJ023)
黃園(1986-),女,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警務情報管理與應用、視頻圖像偵查研究。
D631.12
A
1009-3907(2017)05-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