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悟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壓力、環境污染等加重,過敏性皮膚病發病率日漸升高,且易反復、病程長。其發病與季節、飲食及情志有相關性,也與患者體質下降有密切聯系。所以,除了當前癥狀,還應注重對患者體質的調理和治療,提高其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從而降低發病頻率,減輕癥狀。腹針、體針結合應用對于改善過敏性皮膚病的癥狀和患者的體質方面有顯著作用,應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過敏性皮膚病;腹針;體針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28
中圖分類號:R275.9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3-0114-03
Cas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Allergic Skin Diseases CHEN Wu1, Instructor: WANG Li-ping2 (1. Beijing Massage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China; 2. Huguosi TCM Hospital Affiliate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the allergic skin diseases is increasing as the growing of the pressure, the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allergic skin diseases are easily repeated and in long course.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allergic skin diseases, in addition to the season, diet and emotional relevant, is also closely linked to the physical deterioration of patients.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emphasis on the treatment of the current symptoms of patients, adjustment and treatment of phsical constitutio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adaptability of patient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should attract attention, thereby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incidence and alleviating the symptom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mptoms and physical constitution of allergic skin disease patients has obvious efficacy, which should be applied and promoted in clinic.
Key words: allergic skin diseases; abdominal acupuncture; body acupuncture
目前臨床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有濕疹、慢性皮炎、蕁麻疹、藥疹等,因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因此臨床治療較為困難[1]。臨床觀察發現,過敏性皮膚病的發病及加重與季節、飲食,甚至情志有明顯相關性,其原因與患者體質下降有密切聯系。中醫體質學認為,過敏體質發生過敏性疾病與否取決于人體“正氣”和自然界“邪氣”的強弱[2],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臨床除了重視對癥治療,要更注重對患者臟腑功能、體質的調理,以提高患者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降低發病的頻率,減輕臨床癥狀。筆者臨證將腹針、體針結合用于治療過敏性皮膚病取得較好療效,現結合案例介紹如下。
1 治療方法
1.1 取穴
1.1.1 主穴 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腹四關(雙側滑肉門、雙側外陵),曲池(雙)。
1.1.2 配穴 辨證取穴,或根據腹針的三角針、梅花刺等取穴,以加強主穴治療作用。
1.2 針具
腹針選用專用針具,規格為0.22 mm×40 mm,加強療效處的針灸針規格為0.22 mm×25 mm;體針規格為0.30 mm×40 mm。
1.3 操作方法
腹部穴位進針時應避開毛孔、血管,手法宜輕、緩,只捻轉不提插或慢提輕插,采用候氣、行氣、催氣三步法,引氣歸元、腹四關深刺以調臟腑,余穴中刺以調經脈,加強主穴治療作用處的穴位淺刺。
體針穴位的曲池用瀉法,其他采用平補平瀉。
上述治療每次留針30 min,隔3日1次,每周2次。
2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33歲,2015年8月19日初診。自訴10年前無原因出現雙手濕疹,常在換季、勞累、晨起時發作,曾在外院診為“濕疹”,予內服和外用藥物,有一定療效,但未能堅持。近1個月,患處瘙癢明顯,無疼痛。刻診:雙手指縫少量白色小水皰,瘙癢明顯,手背部部分皮膚角化、有瘙癢感,乏力,納可,眠安,二便調,白天精神欠佳,舌質黯紅,苔黃膩,脈滑。屬痰濕體質。診斷:慢性濕疹。辨證:濕阻經絡,郁久化熱。治當利濕清熱通絡。選穴:引氣歸元、腹四關、曲池(雙),配上風濕點(雙)、大橫(雙)、尺澤(雙)、陰陵泉(雙)。
2015年8月22日二診:晨起時瘙癢感減輕,患處仍有小水皰,緊張時瘙癢,疲勞感稍輕。原方加氣旁(雙)以補氣利濕,增加上風濕點(雙)三角針。
2015年8月25日三診:晨起和緊張時瘙癢感均明顯減輕,守方加梁門(雙)。
2015年8月28日四診:瘙癢感及雙手指縫小水皰消失,疲勞感明顯減輕。守方鞏固治療4次,隨訪無復發。
按:本案患者病程長,兼痰濕體質,其癥皆因濕熱內蘊外發于皮膚所致,濕疹以“濕”和“熱”為主,且此次癥狀加重在小暑時節,正值濕熱較重時,又濕疹主要分布于雙手,故配穴選取上風濕點(雙)清熱,雙側大橫(調脾氣),以體現健脾祛濕之功;同時,選取同為太陰經合穴的尺澤、陰陵泉,以增強清熱利濕之效。另外,因患者為慢性濕疹,疲勞感明顯,且可見小水皰,說明患者素體為氣虛痰濕質,故在二診時加入氣旁(雙)以補氣利濕,并在上風濕點(雙)行三角針,以增強清熱之效。三診時加梁門(雙)以固護脾胃之氣而利濕。
案例2:患者,女,38歲,2015年6月24日初診。8年前,面頰部出現大片蕁麻疹,色紅、凸起于皮膚,換季和游泳后出現,曾在外院診為“蕁麻疹”,間斷服用中藥治療。近2月兩側面頰部蕁麻疹再發,時多時少,經服抗過敏藥后仍反復。刻診:患者兩頰大片紅色蕁麻疹,額頭可見少量,易怒,煩躁,睡眠、飲食均可,大便日行一次、黏膩,小便調,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考慮患者發病位置在兩頰部,屬于肝和肺,因此結合其舌脈,辨證為肝旺乘肺,中上二焦氣機升降失常,郁熱發于兩頰部所致,治應理氣清熱。取穴:引氣歸元、腹四關、曲池(雙),配上風濕點(右)、水道(雙)、合谷(雙)、行間(雙)、太沖(雙)。
2015年6月27日二診:面頰蕁麻疹無變化。守方在關元處斜向下刺入一針,同時增加中脘梅花刺。
2015年6月30日三診:面頰蕁麻疹數量明顯減少,大便黏膩減輕。治同二診。
2015年7月3日四診:面頰部蕁麻疹消失。但昨日游泳后面頰部出現3~5個疹子。治同二診。
2015年7月6日五診:游泳后面部未出現蕁麻疹。以首診方鞏固治療2次,隨訪無復發。
按:本案慢性蕁麻疹以“熱”為主,患者中上二焦氣機升降失常,故針刺上風濕點(右)可解郁熱,調理中上二焦氣機;大便黏膩,選取雙側水道以利濕實大便;因蕁麻疹主要起于頭部,故二診時增加中脘梅花刺,以增強降肺氣、清頭面部郁熱之功;且在關元下2分處向下刺入一針,以增強引熱下行之功;同時中脘配關元為天地針,可起從陽引陰之效;體針選取合谷(雙)、行間(雙)、太沖(雙),以理氣清熱。
案例3:患者,女,24歲,2015年7月28日初診。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四肢、腹部皮膚出現色淡黯、略凸起的片狀皮損,無瘙癢和疼痛,進食海鮮后加重,晨起明顯,曾在外院診斷為“過敏性皮炎”,接受過非正規針灸治療,但未見效。此次就診時詢問患者伴有入睡難、多夢,白天乏力,便秘、三四日一行,痛經,脾氣急,舌質淡黯,舌尖紅,剝脫苔、薄白,脈沉細、左側關脈弦。辨證為血虛風燥,肌表失于濡養所致。治當祛風養血活血。選穴:引氣歸元、腹四關、曲池(雙),配大橫(右)、血海(雙)、風池(雙)、三陰交(雙)、神門(雙)。
2015年7月31日二診:睡眠及便秘改善,皮疹數量減少。守方加氣穴(雙)以養陰。
2015年8月3日三診:睡眠及便秘改善,腹部及上肢皮疹消失,下肢仍可見少量皮疹。守二診方治療。后隨訪,過敏性皮炎癥狀消失未復發。
按:本案過敏性皮炎以“血虛風燥”為主,故配穴選取右側大橫,右大橫為雷,屬肝膽,有祛風、疏理肝氣之功;風池(雙)以平肝陽、祛風;三陰交(雙)、血海(雙)以活血養血;神門(雙)以安神。二診時,癥狀緩解,但考慮其諸癥皆由血虛所致,血屬陰,故加氣穴(雙)以固護機體之陰。
3 討論
上述3則案例發病均與季節、飲食及情志有相關性,是典型的過敏性皮膚病,但因病機各不相同,故在腹針結合體針基礎上,選取主穴時辨證加用配穴。其中腹針主穴為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腹四關(滑肉門、外陵),調理脾胃和肝腎、通腹氣,使臟腑之氣貫通全身以達治療目的。這些穴位正好分布于腹部離、坤、兌、乾、坎、艮、震、巽八廓定位中。《靈樞·九宮八風》有八卦所取臟腑之象:“心應離,脾應坤,肺應兌,小腸應乾,腎應坎,大腸應艮,肝應震,胃應巽。”為腹部的八廓定位提供了一個大的輪廓。腹針八廓取穴法根源于《易經》八卦,并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由于八廓中每一廓穴位都對應所主臟腑而有特定治療作用,故以上穴位對臟腑的平衡調節起著重要作用[3]。
體針主穴為曲池,既祛風清熱、涼血解毒,又祛風散寒、除濕止癢,還可疏風潤燥、調補氣血,故為臨床治療皮膚病的首選,在治療過敏性皮膚病中的作用尤為突出[4]。
腹針是以神闕調控系統為理論核心的治療體系,是以調理臟腑功能而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因此腹針的治療以調動與調節人體的內臟功能為目的,使之運轉逐漸有序化,故較多依賴于人體本身。其適應癥主要是內傷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難病和慢性病,而不明原因的急腹癥、婦女大月份的孕期、急性腹膜炎、肝脾腫大引起的臍靜脈曲張、腹腔內部腫瘤并廣泛轉移等均為腹針療法的禁忌癥;另外,對有慢性病而體質衰弱的患者,在施術時亦須謹慎處之[5]。因腹針刺激量小、刺激輕,患者不易緊張,故易于接受;同時在肢體也選取少量穴位針刺,可增加調神功效。對過敏性皮膚病,調神在治療中也是尤為重要的一環。
4 結語
上述三則案例雖病程偏長,癥狀反復,但經腹針、體針相結合而治,既能治療刻下癥,對改善患者體質也有較明顯作用,且遠期療效較好。故臨床可將腹針和體針結合而用于治療過敏性皮膚病。
參考文獻:
[1] 王霞.養陰祛風涼血法治療變態反應性皮膚病臨床體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7):81.
[2] 王睿林.過敏體質理論及其外周血基因表達譜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
[3] 林昱晴.腹針配合神闕灸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4] 李冬梅,趙吉平.淺析曲池在過敏性皮膚病中的作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6):41-42.
[5] 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92-93.
(收稿日期:2016-05-24)
(修回日期:2016-07-27;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