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邯峰
太極,中華文化瑰寶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
由于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進行調整,所以能夠適應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的打拳者的需要。因此太極在老年人群中也很受青睞。
打太極的好處
對老年人而言,簡易的太極訓練能夠提高運動耐力,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和協調性,從而改善生活質量。舉例來說,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受損,非常容易跌倒。有研究證實,練習太極可以改善身體平衡能力,減少摔跤的幾率,故太極拳已成為帕金森病患者的重要的康復鍛煉項目之一。
另外,太極也需要對肌肉進行控制,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柔和輕松。這樣適當的運動,對控制血壓、減肥、提高心肺功能等,都是有好處的。在許多慢性病患者中,太極還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疼痛、抑郁和焦慮癥狀。
打太極會損傷關節嗎?
很多朋友反映,剛開始練習太極的時候,會感覺到膝關節酸痛。
膝關節受力有著自身特點,站立時膝關節承擔約一倍體重,隨著身體的逐漸下蹲,膝關節屈曲角度變大,承受的壓力也逐漸增加,可達到體重的數倍。練習太極拳需要膝關節全程屈曲,長期負重,的確對膝關節壓力很大。
膝關節作為人體主要承重關節,本身就會隨著年齡增長,發生功能減退、骨密度降低、骨質增生等老化性的改變,所以大部分老年人都有著或輕或重的關節問題。當中老年人突然開始練習太極,原本已退變的膝蓋忽然負擔加重,可能會出現軟骨和半月板的磨損加重等損傷,繼而出現骨性關節炎或使已患有的骨性關節炎癥狀加重。
某太極拳傳人被確診為骨性關節炎合并關節游離體,需要關節清理手術,摘除膝關節內的游離體的事件,的確是有真實發生的。
其實,太極是否會損傷膝關節的問題,多個研究機構都曾做過探討。
201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總結了幾項研究的結果——總共314名膝關節炎患者參加了研究——結論是,太極可以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2016年美國研究者比較了每周2次的太極或理療(膝關節炎的標準治療的組成部分)對于膝關節炎的療效。研究者招募了204名有癥狀的膝關節炎患者(平均60歲,一大半為女性,一半為白種人)。12周后,兩組病人的疼痛、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均有明顯好轉,太極與理療的效果相似。而太極的練習者抑郁癥狀和整體的生活質量優于理療組。一年之后,療效仍然持續。
研究者們認為,太極會對膝關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當然,前提是正確合理地打太極。
如何正確地打太極拳?
太極拳作為一種運動,有運動損傷很正常,它對身體也不是萬能的。如果在運動過程中,出現膝蓋痛的情況,首先想想是不是因為動作不正確、運動時間太長或正處在膝關節炎的炎癥發作期造成的。
太極講究隨其自然、天人合一、身心合一,是冥想與緩慢輕柔的運動、深呼吸和放松的有機結合,而不僅僅是一套生硬的拳法。練習太極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則和技巧。
下面幾點,可以供朋友們在打太極拳時做參考。
1、膝關節屈曲角度(大腿跟小腿的夾角)大于135°,這個角度支撐力比較合理。不要刻意追求動作的到位,下蹲多少度等,因為這些動作對于膝關節軟骨不利。另外還要注意膝關節不要過度外展或內收,如果肌肉力量不足,也不要隨意嘗試單腿支撐的動作,避免因肌力不足造成膝蓋左右搖晃不穩定,而造成扭傷。力所能及,這個度要會把握。
2、老年人練習太極,次數不要過多,時間不要太長。如果剛開始練習,一周兩到三次,每次一個小時左右就足夠了。
3、如果發現膝關節疼痛,要科學分析原因,是動作不標準、是過于勞累還是膝關節炎犯了。及時調整,注意勞逸結合,就會慢慢恢復。
關節做了手術還能打太極嗎?
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能打太極拳嗎?
可以,但還是之前提到的原則,不需刻意追求動作的規范以及下蹲的角度和練習的時間。
對于關節置換術后的老年人,適當的鍛煉有助于改善關節的活動度,提高關節周圍組織的穩定性。關節假體有一定的使用壽命,學會正確保養關節假體的方式,可以盡可能減少假體的磨損。
此外,太極拳可以鍛煉肩關節的活動度,對于肩周炎患者也是有好處的,可以幫助關節功能的康復,縮短病程。
需要強調的是,關節滑膜炎的患者,如果關節存在紅腫熱痛的癥狀,說明正在發病期,一定要終止鍛煉,以免影響炎癥的消退。
對于合并有其他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更要結合自身的身體素質的耐受力量力而行,必要時咨詢專業醫生,以免因為鍛煉加重或誘發基礎疾病。
綜上,太極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強身健體的作用,利于身心健康。
同時也希望,太極這一中華文化的標志之一,可以在太極愛好者和專業的康復理療師的合力推動下,成為有有效的強身、健體、防病、康復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