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前飛
◆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制約著我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也是農村地區市場經濟滯后的關鍵性因素。長期以來,農村市場呈條狀分割,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進一步固化了大生產與小市場之間的矛盾。本文立足于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分析了商貿流通業在產業結構轉變過程中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并提出了構建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策略。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 商貿流通 二元經濟結構 供應鏈體系
引言
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對城鄉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的制約導致我國農村地區市場呈條狀分割,未能形成統一的大市場體系,農村地區在產業布局、消費層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相對滯后,無法平等地參與到城鄉經濟交流活動中。經濟新常態下,積極推進新城鎮化建設,擴大農村市場內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內生動力。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商貿流通業的產業先導性作用逐漸顯現,商貿流通業不斷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促進上游制造業的業態創新,是轉變農村經濟結構,形成城鄉雙向流通渠道的關鍵環節。
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意義及其商貿流通體系價值分析
(一)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意義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產業結構相對滯后。以社會化生產為主體的城市經濟和以小農生產為主體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大市場體系的形成和產業結構的轉變。具體表現為:農村地區市場呈條狀分割,基礎設施落后;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比重較低;衛生、醫療、教育等資源貧乏,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低于城鎮地區。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是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化經濟結構轉變的重要前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是針對目前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現狀所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全面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充分發揮工業化對于農業的反哺作用,加強城市地區的龍頭企業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帶頭作用,夯實農業基礎,促進農民增收。二是加快消除制約城鄉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將農村納入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范疇內進行綜合配套改革,平衡城鄉之間的公共資源配置。三是促進農村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以及社會管理的完善。改善農村就學難、就醫難、就業難的困境,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保證農村地區的醫療教育條件與城市的協調統一。四是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業的產業先導性作用,通過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模式構建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流通體系,轉變農村經濟結構,完善一體化市場體系的構建。五是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擴大農村內需,提高消費層次,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城鄉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矛盾是大生產與小市場之間的矛盾。長久以來,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下我國農村地區市場呈現條狀分割,商貿流通業大而分散,消費結構不合理,內需不足,市場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從淺層次來看,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矛盾關鍵,但產業是源頭,生產動力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促進生產價值的提高,但無法解決市場流通問題。從更深的層面來看,通過商貿流通業的先導功能構建農村大市場體系,實現生產與市場之間的價值轉換,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才是破除二元經濟結構的根源所在。具體表現在:
其一,生產與流通發展不協調造成我國大市場與小生產之間的矛盾。長期以來,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遠滯后于制造業發展,生產與流通的不協調導致產能過剩和能源消耗,無法從根本上擴大內需,轉換生產價值。尤其是農村市場呈現條狀分割,市場流通渠道不暢通,無法消化過剩產能造成產能積壓和資源浪費。農產品找不到有效的流通渠道,農業生產合作組織體系落后,以散戶為主體的農產品銷售很難與城市市場進行對接,農產品滯銷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提高。反之農村地區市場體系不完善,工業產品難以銷售,農村地區購買力不足制約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
其二,城鄉市場分割加劇了生產和流通的不協調,擴大了大生產與小市場之間的矛盾。由于市場分割嚴重,城鄉間無法形成有效的雙向流通。一方面體現在城鄉商品市場的分割。城市具有交易規模和業態形式都較為完善的批發零售市場,農村地區以個人經營的零售小店為主,后者零售額不足前者的一半。另一方面體現在要素市場的分割上,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在城鄉之間形成了四元勞動力市場,農村經濟落后導致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地區。城鄉資本要素的分割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落后,尤其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與落后的金融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地區落后的市場經濟導致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滯后,大量的生產要素單向流向城市地區,加劇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失衡。
其三,大生產與小市場之間的矛盾造成了嚴重的城鄉差異。一是經濟主體的差異。城市的經濟主體較為完善,組織性較強,企業的發展制度較為健全,市場較為規范,市場資源配置功能靈活。農村地區經濟主體結構松散,組織性差,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的原始形態。二是城鄉居民購買力的差異。農村居民經濟基礎差,購買力低,消費結構不合理,處于價值鏈的底端,加之農村缺乏服務娛樂一體化的商業中心,消費形式比較單一。三是城鄉市場基礎設施的差異。城市擁有完善的批發零售市場,并配有完善的配送中心,通過物流網絡的延伸,構建起完善的商貿流通網絡。與農村地區相比,商貿流通網絡的信息化、現代化程度較高,管理組織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健全。
(二)構建城鄉一體化商貿流通體系的價值分析
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是城鄉市場一體化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關鍵環節。轉變二元經濟結構的根源在于解決大市場與小生產之間的矛盾,即加大對農村市場的開發力度,推動城鄉市場一體化的進程。而開發農村市場整合供應鏈資源,促進業態創新則必須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業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構建有效的城鄉雙向流通的商貿體系。
對經濟的先導作用。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型經濟成為主導型經濟,經濟新常態下,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轉變經濟結構,加重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由粗放式經濟增長向集約式增長轉變,以實現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的新局面。在經歷了高速發展期后,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在于內需的擴大,商貿流通業已經超越制造業成為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推力。根據統計,2013年第三產業占總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占比達到46.6%,2015年上半年達到49.5%。其中商貿流通業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35.8%,在服務產業中占有主導地位。從行業性質來看,商貿流通業具有高度關聯性,在產業布局的優化和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整合作用,同時具有高度的就業吸納能力,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水平的高低。商貿流通業不斷地發展,就業水平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為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現代物流產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市場空間,未來商貿流通業對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推進的主導作用將越來越強。
對生產的先導作用。商貿流通業作為供應鏈的中間環節,在生產-流通-消費的整體流程中占有先導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供給和需求是市場構建的基礎,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消費群體的需求也愈加多元化,市場細分是大勢所趨。日趨開放的市場環境促使企業不斷提升精準營銷的能力,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基礎進行組織生產和行業細分,以達到提高市場占有率的目的。市場需求通過供應鏈的中間環節向上游生產企業傳導,商貿流通企業成為了整條供應鏈關鍵環節,進一步控制了整個營銷網絡,從而具有市場渠道優勢。上游生產企業通過商貿流通企業的市場流通渠道向銷售終端群體進行擴散,不斷構建商業網點,提高市場覆蓋面積。與此同時,商貿流通業通過供應鏈不斷向上延伸,對上游生產制造領域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內部交易代替市場交易,即通過成本價格獲得價格優勢,與下游終端零售商形成對接,在供求關系中占據主動,形成穩定的供求連接,保證整個交易渠道的暢通。使得商貿流通業在整個供應鏈環節具有強大的先導優勢。
對消費的先導作用。經濟新常態下,商品市場對于消費的先導作用日趨明顯,圍繞商品市場所構建的多個專業市場是市場細分的必然趨勢。尤其是在電子商務平臺廣泛應用的前提下,終端消費市場對于產業鏈的引導功能不斷強化,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結合加速了統一的大市場體系的建立,促進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和交易效率的提高。批發零售業態的不斷發展在技術和經營模式上不斷地創新,極大地影響了終端消費群體的消費理念和行為特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子商務作為批發零售業新的業態模式,其信息化、集約化的經營模式和扁平化的供應鏈體系極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時,信息化終端零售模式的推廣促進了消費群體消費特征的轉變,消費者不再單一關注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功能價值,消費需求更加趨于個性化和表達化。電子商務企業依托于大數據挖掘技術,針對市場細分和個性化消費制定了一系列以客戶為中心的精準營銷策略,強化對于消費群體行為特征的引導。二是集購物、休閑、娛樂、商務等功能的大型綜合性的專業市場、購物中心成為國內實體零售經濟的主體。大型零售服務中心以多元化的服務形式加強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不斷整合產業資源,促進批發零售一體化的新業態模式的出現。商貿流通業不僅促進終端零售業和批發業的業態整合和創新,同時一體化的批零商業模式的出現簡化了流通層級,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對供應鏈的整合作用。作為供應鏈的中間環節,商貿流通業與下游終端市場零售業和上游生產制造業的關系十分緊密。新興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強化商貿流通業的產業整合和先導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根本途徑。從微笑價值曲線理論可以得知,整條供應鏈上制造業處于價值鏈的底端,其附加價值空間較小;相對而言,流通服務和產品研發領域是利潤空間較大、附加價值較高的環節。因此,加強企業技術創新,推進產品研發,提高商貿流通業信息化水平的應用和整合先導功能是提高企業利潤、提高市場效率的根本路徑。商貿流通業一方面采取技術創新與生產領域協同發展,通過供應鏈的全面整合提高企業的利潤空間。例如蘇寧電器通過B2B電子商務平臺與生產企業形成信息化對接,在配送、結算、運輸、發貨等一系列流程上均采用信息化管理,通過信息化管理中心進行統一調配和協同合作,極大地提供了生產運輸的效率,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商貿流通業由于和終端消費市場緊密相連,對于終端消費需求以及市場動態較為敏感,在實際的流通過程中及時將信息反饋于上游生產企業,保證生產企業對于市場的動態把握和實時調整,尤其是基于個性化需求所構建的差異化營銷體系和品牌意識是提高市場占有率的關鍵。
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策略
構建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流通體系是解決城鄉市場分割的重要舉措,是破除二元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產業優化的關鍵。因此構建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流通體系是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業產業先導性作用的前提,以商貿流通一體化解決我國城鄉一體化難題的必要性在于:我國市場的性質已經由產品為主導的市場轉為需求為主導的市場,以消費需求為中心的市場體系下,終端消費市場的個性化消費需求通過商貿流通業向供應鏈上游傳遞,導致市場的細分和行業的異質化,市場的控制權已經由生產領域轉向了流通領域。商貿流通業的基礎性功能進一步顯現:通過產業鏈不斷向生產領域延伸,以終端消費市場需求為先導,促進制造業的業態結構創新和產業資源的整合優化;通過流通渠道的轉換,提高終端零售產品的附加價值,擴大內需、拉動消費;通過商貿流通網絡的構建,形成區域一體化的大市場體系,打破地方保護和價格競爭的僵局。我國市場化程度較低,尤其是農村地區在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和渠道構建上較為落后,促進農業的發展必然要解決農產品的流通問題,從信息流通和產品流通兩個方面入手,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和市場覆蓋面積。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價值流的雙向流通渠道建設,真正推動城鄉市場一體化發展。
(一)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模式
其一,構建中心城市-規模城市-鄉村的城鄉市場網絡化商貿統籌模式。該模式針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發達的中心地區,這些地區產業體系健全,業態結構創新能力強,產業集聚效應顯著,關聯產業之間的資源整合功能完善。依托于完善的產業體系在城鄉市場之間構建有序的關聯整體,以中心城市向外形成輻射效應通過流通網絡向規模城市進行梯度擴散,與農村市場形成一體化的市場體系。在產品價格、要素流轉、組織制度方面都建立一體化系統,以點連面層層遞進。主要通過企業的連鎖經營模式和電子商務信息化模式進行構建,連鎖經營模式有利于中心城市與規模城市及農村地區間的有效互動和協同管理。電子商務模式的興起對于農村統一化大市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電商通過信息化、集約化的管理運營模式和扁平化的供應鏈體系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電商的高市場覆蓋率有效地滲入到農村市場,打破條狀分割,促進農村統一大市場的形成。
其二,在工業化發達而城市化相對落后的地區應采取產業帶動模式。這類地區工業化發達,但往往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占比較小,產能消耗較大。因此以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優化的模式可以以制造業發達的優勢通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由上至下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城鄉之間形成聯動效應,促進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和優勢互補。實現貿、工、農產業的聯合推進,構建產業園區配以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周邊產業集聚。同時可以進行產業延伸,構建核心產業,例如工業園商旅文一體化發展,推動周邊產業的聯動發展形成產業優勢互補。2008-2012年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如圖1所示。
其三,在城市化發達而工業化相對落后的地區應采取小城鎮帶動模式。這類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但工業化程度低,由于近些年城市化發展而數量急劇增加。這類地區小城鎮數量眾多,應采取小城鎮帶動模式,將小城鎮作為節點,通過商貿流通網絡體系進行連接,構建現代化市場體系。將城市與農村兩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進行有機結合,以商貿旅游業、觀光旅游業為核心產業進行有機組合,形成以農村支持城市、城市帶動農村的聯動局面。
(二)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內容
一是城鄉間商流一體化。商流是基于交換主體所形成的價值置換。實現城鄉之間商流的有效溝通,打破市場壁壘,構建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體系,通過現代流通中的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資源的整合,利用形成產業優勢互補和業態創新,以核心企業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規模化的流通網絡。從供應鏈角度來看,以城鄉供應鏈一體化促進城鄉商流一體化發展。商貿流通業在城鄉供應鏈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連接著供應鏈上下游的產業運作和市場營銷。供應鏈系統依靠商貿流通業進行連接,將供應鏈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推進協調發展,全面實現城鄉間的產供銷、產加銷活動一體化。
二是城鄉間物流一體化。物流是供應鏈活動的重要環節,在整個供應鏈活動中對于產品成本、流通效率以及服務體驗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應建設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將全球定位技術、自動化裝卸技術應用到物流運輸過程中。保證交通道路暢通和信息化物流節點的建設以便在運輸、倉儲過程能夠無縫銜接提高物流總體效率。城鄉物流一體化體系構建的總體方向就是實現資源整合,利用集約化管理運營模式,倉儲資源的整合能夠有效降低物流業的經營成本。集散一體化的倉儲模式就是將單獨的小型倉儲點進行整合連接,構建大型的綜合性倉儲中心,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踐行。城鄉庫存共享可以取得庫存的協同效益,便于管理和出貨。
三是城鄉間價值流一體化。價值鏈是廠商與廠商之間由生產到交易的產品或服務所經歷的增值的全部過程。實現城鄉價值鏈的協調統一對于農村市場經濟體系完善和消費結構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其一,農業產業價值鏈前向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的前向延伸是指產業鏈分化前提下由于企業在下游介入,產業價值的增加,產業鏈向前延伸。以農產品為例,通過組建農業商業一體化的綜合性企業進行農產品生產、包裝、營銷等一系列產業增值活動,最終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和占有率。其二,農業產業價值鏈后向延伸。產業鏈后向延伸是指其它企業進入價值鏈上游環節而構成的產業價值鏈延伸。
四是城鄉間信息流一體化。第一,要推動綜合性物流信息網絡的構建。城鄉物流信息網絡的構建是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標志,促進城鄉物流信息的流通要加強農村地區信息化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避免重復建設,加強硬件設施的完善。第二,加強城鄉物流信息系統的管理。城鄉物流信息系統是通過城市農資和工業品生產企業及城鄉物流配送中心與終端零售系統進行聯網,在統一的信息化系統的管理下,對物流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第三,加強市場信息交流。加強農村與城市之間在人才、市場、技術方面的交流,改善農村地區的信息交流的基礎條件。
結論
城鄉經濟一體化是轉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商貿流通業在市場經濟發展新時期,產業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逐步凸顯,在農村消費結構的轉變、供應鏈價值整合以及產業結構優化一體化市場體系的構建上都具有關鍵性作用。構建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促進農村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于農村市場開發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意義。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實現城鄉商流、物流、價值流和信息流的渠道暢通,徹底解決大生產與小市場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鄭勇軍,肖亮,牛言瑜,廖明,徐鋒,易開剛,朱發倉,徐元國.現代流通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以浙江省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3)
2.王聰.論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支持系統建設[J].求索,2011(3)
3.任保平.建立城鄉雙向流通商貿流通體系的必要性及戰略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
4.孟雷.我國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與運行機制探討[J].中國流通經濟,2013(6)
5.王睿.基于內生比較優勢的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服務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