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敏
▲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競爭與制度交互下的
公司金融契約治理:行為分析與實驗檢驗”(U1304705);國家
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模式識別的動態過程質量監控與診斷”
(71272207)
◆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內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機會主義行為,嚴重阻礙了商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本文以商業生態系統內的核心企業與合作企業為博弈主體建立了兩者基于價值共享活動的演化博弈模型。根據博弈模型,分析了影響企業行為的因素。基于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分析,引入商業生態系統治理機制,并運用數值模擬驗證了治理機制的作用機理,以期推動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商業生態系統 核心企業 合作企業 演化博弈 治理機制
引言
隨著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單個企業已經無法獨立承擔顧客價值創造活動,眾多企業或產業開始滲透和重組,聯結成為商業生態系統,構成了一種價值共享平臺網絡。在商業生態系統中,成員企業之間通過合作共同進行價值創造,能夠減少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實現單個企業難以創造出的價值,并達到“1+1>2”的協同效應。同時,商業生態系統還為成員企業提供了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的機會,各主體之間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共享,也能夠提升生態系統的競爭優勢。
然而,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個體,在享受系統所提供的各種優勢時,也承擔著機會主義風險。隨著商業生態系統中成員企業合作的深入,資產專用性程度也隨之增強,擁有信息優勢的企業處于討價還價的主動地位,可能會對其它企業采取“敲竹杠”行為。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商業生態系統內的一些企業還可能在合作過程中隱瞞信息或發布虛假信息,甚至為了謀取私利而單方面違約,為合作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因此,采取適當的措施約束這些機會主義行為,對商業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的治理十分必要。
國內外研究綜述
商業生態系統的概念是由Moore(1993)首次提出的,他將生態學理論應用到企業組織領域,形成了商業生態系統的理念。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眾多結點組成的網絡組織,其中結點企業為顧客創造所需求的價值,并通過有效的競合機制,實現系統的整體價值。Peltoniemi(2006)將商業生態系統定義為企業之間或者是企業與高校、政府部門、研究院所等建立起的動態組織結構。Garnsey和Leong(2008)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企業進行價值創造所關聯的組織和資源構成的直接交易環境。歐陽泉(2012)認為商業生態系統不僅是多元主體構成的經濟聯合體,還與資源、環境密不可分。周芳認為(2016)商業生態系統是一個包含多個子系統的開放、互動、復雜的適應系統。
最初有關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上,隨后商業生態系統內部的企業角色和戰略研究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企業是價值創造的主體,其價值創造模式對生態系統的演化和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Iansiti和Levin(2004)從網絡關系復雜程度和創新動態性兩個維度將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企業角色分為利基型、商品型、核心和支配型。Kim等(2010)認為商業生態系統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核心企業,而是由一個或幾個企業構成系統的核心企業組成。李強,揭筱紋(2012)基于價值屬性以及組織聯結屬性,將商業生態系統中的結點企業分為價值依附性、價值平衡型等五種不同類型。
然而,商業生態系統企業角色與戰略定位理論大多只是從單一方面(企業角色或戰略方面)進行研究,雖然一些研究已經開始試圖將兩者結合起來,卻也僅僅是從理論上進行闡述,沒有運用實證或模型對其內在機理具體說明。因此,本文選取了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核心企業及與之合作的關聯企業作為研究對象,以兩類企業的價值創造形式為博弈行為,構建了兩者之間的演化博弈模型,根據企業產生機會主義行為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機制。
演化博弈模型構建
(一)模型假設
假設1:在商業生態系統的價值創造過程中,主要涉及兩類企業,分別為核心企業和合作企業,雙方都是有限理性的主體且需要博弈多次。雙方可供選擇的策略集均為{共享,不共享}。
假設2:當核心企業和合作企業都不進行價值共享時,雙方均無法獲得超額價值。當雙方達成共識,愿意進行共享時,獲得的總超額價值為ΔV,兩類企業按α和1-α的比例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