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市屬本科院校陸續開始了由學年制或學年學分制向完全學分制的轉變。作為學分制的輔助,學業指導在這一變革過程中的意義日益凸顯。市屬本科院校開展學業指導的時間尚短,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指導效果差強人意。鑒于此類高校在學生來源和辦學定位等方面均有別于省部級高校,故而其學業指導工作的開展也應充分尊重這些特點,因地制宜,探索順應市屬本科院校發展趨勢、符合學生需求的學業指導模式與方法。
[關鍵詞]市屬本科院校;學業指導;學分制
[中圖分類號]G64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1002904
市屬本科院校是指由地市級政府撥款籌建,并由同級教育部門管理的本科學校,多位于大、中城市,辦學定位突出服務區域經濟與社會經濟發展、偏重于以教學為中心;人才培養定位突出應用型特點,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相較于省部屬高校等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高等院校,目前國內大多數市屬本科院校歷史相對較短,本科辦學經驗缺乏,師資力量薄弱。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與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化,身處巨大教學模式變革與創新潮流中的市屬本科院校應時而動,逐步開始了由學年制或學年學分制向完全學分制的改革。這一改變在為此類院校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綜合考慮市屬院校的辦學背景、辦學特色與生源特征,學校是否能夠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平穩完成這一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是否能夠迅速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合理規劃學習路徑,并充分利用學分制賦予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市屬本科院校可借鑒國外高校的辦學策略,在推進學分制改革的同時,建立并完善學業指導制度,將其打造為完全學分制的左膀右臂。
本文以南京曉莊學院為例,探討市屬本科院校在推進學分制改革背景下學業指導制度的實施現狀、目標問題以及改進方向。南京曉莊學院自2011級四年制本科生起實行完全學分制,并在2012、2013級本三學生和2014、2015級本二學生中試行“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的模式,短短5年之間創新力度之大、改革力度之強前所未有。本次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共發放問卷965份,回收有效問卷944份,接受調查的學生涉及全校14個二級學院、4個年級。調查結果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輔之以個案訪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與可比性。
1現行學業指導的形式與成效
目前,部分走在學業指導前沿的國內高校,如西南財經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已設立了獨立的學業指導中心,持續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學業指導方式。而市屬本科院校的學業指導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形式內容相對單一。南京曉莊學院已采取的學業指導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開設學業指導講座及專業導學課程,由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統一講授學業要求、專業認知以及如何使用校內學業資源等內容。此類講座與課程主要面向大一新生。
2) 發放紙質或電子版本指導資料。如新生入學時領取的《學生手冊》,內容涉及學籍管理、學位授予等現行學業制度。此外,還通過教務處和二級學院網站發布大量學業相關資料及學術資源,并持續更新,供全體在校學生查閱。
3) 試行本科生導師制度。該制度在2011、2012級學生中嘗試執行,由專業教師擔任本專業學生導師,指導學生學習方向、制定選課方案,并在生活中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溝通。
由于學業指導發展時間尚短,經驗欠缺,上述方法的執行效果差強人意。僅有不到23%的學生認為這些指導措施對自己幫助很大;約64%的學生認為目前的指導措施效果一般,聊勝于無。而僅僅在兩屆學生中試行過的本科生導師制,雖被學生賦予了極高的期望,但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流于形式等現象,指導效果與學生預期有較大落差。
2亟待學業指導解決的問題
學業指導作為當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有關課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方面的問題與困惑,同時根據學生本人的教育背景、學習動機、興趣與能力,輔助其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并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1]。對于處于向完全學分制轉型期的市屬本科院校,學業指導則同時肩負著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這一轉變的功能,其應用價值不容小覷,對建立高效的學業指導制度的需求極高。在本次調查中,約69.8%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有責任與義務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學業指導,僅僅有不到2.6%的學生認為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摸索完成在校的學習任務。對學業指導如此強烈的需求雖與市屬高校推行完全學分制時日尚短有關,但更多是由此類高校的生源特征決定的。完全學分制要求學生在學習上要具有自覺性和主動性;在能力上,要能夠充分認識自我、甄別好壞并做出選擇。而市屬本科院校的生源一般都難以達到這個水平[2]。
本次調查發現,僅有30.7%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在學習中積極發揮了個人主觀能動性,并能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學業指導資源;有超過6成的學生表示自己僅有部分能動,遇到問題時多會咨詢關系較好的同學或朋友,不求甚解;另有8.6%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則完全消極對待,不做任何行動。雖然學校在新生入校時就發放了《學生手冊》,但能主動查閱者不足30%,而能主動瀏覽學校網站查找學業指導資料的學生也僅有39%。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足,無法充分利用現有指導資源,信息的不對等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精確認識自身及所處環境,并極易被不實消息所誤導。由此可見,市屬本科院校在不斷健全完善現有學業指導制度時,應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2.1學生對自身特點與專業特色認知不足
對自身與專業的認同感是在學分制環境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基礎,也是高校學業指導工作應率先關注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適應了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在校生鮮有針對自身特點與優勢進行深度剖析的行為,在選擇專業時,除了考慮自身意愿之外,仍有近半數的學生是聽從父母師長建議,或出于其他原因被動選擇專業。在進入學校后,僅有34.4%的學生表示自己對目前所學專業或專業類別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并能主動探索與規劃自己的學業發展策略;44.8%的受訪者習慣于被動地從院系、老師、同學等處獲取信息,從未有過主動探索自身發展和專業前景的嘗試,學業發展策略模糊,缺乏系統規劃;其余20.8%的受訪者則態度更加消極,對目前所學專業并不了解,甚至出于各自的特殊原因,對現學專業有強烈的排斥感,拒絕接收任何與專業學習相關的信息。這一局面對于處于學分制改革初期的市屬院校來說并不樂觀,在提倡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分制下,學生自我認知模糊在本質上與學分制的導向背道而馳。而高質量的學業指導通過在學生和多種學習機會與學術資源間建立聯系,加深學生的自我認知以及對專業的認同感,對激發學生的成功動機、提高學習質量有至關重要的作用[3]。
2.2學生對于學分制的政策規定理解不到位
在完全學分制模式下,學生自身的學業進度具有高度靈活性,勢必要求學生對學分制的具體政策,如選課要求、畢業條件及學位授予條件等都有充分了解,從而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安排學習進程,降低因信息不對稱、操作失誤或是誤讀政策造成不應有的失誤。然而,由于實現由學年制向完全學分制的完美轉變是一個長期的變革過程,而市屬本科高校目前多處于學分制改革的初期,在探索最適合本校模式的進程中,勢必會伴隨著政策與規定的不斷調整以及培養方案的多次修改。政策的不穩定極易造成學生的混淆,加大了政策宣傳的難度。本次調查顯示,僅有18.6%的學生對自己培養方案要求的選課模式、畢業和學位授予條件十分清楚。在首批施行完全學分制的2011級學生中,有4.2%的學生申請了緩期畢業,其中不乏因為不了解培養方案中對畢業與學位授予條件而導致延誤的情況。政策宣傳與解讀的盲區呼吁市屬本科院校必須建立有效的學業指導制度,避免漏讀或誤讀政策。
2.3學生對于自主選課缺乏理性
選課制可謂是完全學分制的核心內容。自主選課是建立在學生層次較高的基礎上的。然而受到市屬本科院校生源素質的影響,能在選課時體現充分理性和主動性的學生十分有限。本次調查體現了學生選課時面臨的一些誤區(見表1),如極易傾向于選擇考試容易通過的課程、愿意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任教的課程等。此外,在選課資源相對稀缺時,往往出現盲目搶課的現象,部分學生選課時僅僅考慮湊夠學分,選課的出發點已偏離學分制的初衷。有近兩成的學生對自己的學業規劃毫無計劃,每學期選課門次完全隨機。
表1南京曉莊學院學生選課動機
選課動機比例自己是否感興趣78.81%是否容易獲得學分61.44%是否青睞課程的任課老師16.53%是否有助于未來的職業發展61.12%沒有具體標準,隨意選擇19.70%2.4學生獨立克服學業困難的能力欠缺
本次調查中有超過半數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曾經遇到或者正在經歷學習困難,且遇到的學習障礙不盡相同(見表2),涉及學習方法不當、專業認知偏差、選課資源不足、不適應學分制的理念、自我規劃及控制能力薄弱、課程設置欠合理等多種類型。當這些困難不能被及時排除或解決時,極易導致相關學生遭遇補考、重修、收到學業預警、無法順利完成學業等諸多不良后果。
表2南京曉莊學院學生學業困難情況調查
遭遇學業困難類型比例學習方法不當56.89%對專業不感興趣52.97%不適應學分制,無法合理規劃自身學習進度37.50%學校選課資源不足45.97%課余事務如社團、實習等投入時間、精力過多12.18%其他,如學習氛圍不佳、課程設置不合理等5.72%此外,通過對“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和“遭遇學習困難的概率”兩個變量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兩者呈負相關。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知越清楚、自我規劃能力和對專業的認同感越強,出現學業困難的概率就越低。反之,如果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認同,拒絕了解專業相關信息并疏于對自己的學業進行規劃,則極易遭遇學習障礙,并難以克服。因此,在學生自行解決學業問題能力和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需要完善的學業指導制度來引導學生調整面對障礙的心理狀態,并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3優化市屬本科院校學業指導制度的思考
3.1學業指導與學生個人需求相結合
完全學分制的本質在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學生充分依照自身特點規劃發展路徑的機會。在這種提倡個性化發展的背景下,學業指導也應做到與學生的個人需求密切結合。目前,市屬高校普遍使用的指導方式多為面向大批量學生的統一指導。這些指導方式在介紹學校統一的政策制度方面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但在助力于學生個人規劃方面,卻因其無法關注到每位學生的發展需求而收效甚微。同樣在幫助學生排除學業障礙時,集中指導也因其薄弱的針對性無法取得明顯的效果。由于學生遭遇的學業困難不盡相同,而此類學生又往往出于自卑、羞澀等不良心理,主動求助于同學或老師的動機較低,故而往往造成多種問題的積壓,需要通過個性化的學業指導,針對個人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而排除學業障礙。
市屬本科院校可效仿國外高校及部分學業指導起步較早的國內高校,設立學業指導中心,由專職指導人員受理學生的咨詢,根據個人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詳細指導。如西南財經大學于2012年成立了學業指導中心,致力于推廣先進的大學學習理念,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模式,理清自我學習的策略和心理,優化學生學習指導項目,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除了開展集中的宣講或講座外,還組織任課教師和教務管理人員組成專家咨詢隊伍,每日在學業指導中心值班,為學生提供學習咨詢服務。需要咨詢的學生可通過電話、郵件或現場等多種方式向學業指導中心提出申請,中心整合校內專家庫,安排咨詢專家與咨詢者進行點對點的交流輔導;并組織志愿者團隊,在晚間提供一對一的同輩輔導。點對點的個性化咨詢與高度的私密性極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尋求學業指導的積極性,保證了高質量的學業指導效果。
對于市屬院校而言,成立學業指導中心除了借鑒著名高校學業指導中心的運作方法與經驗外,也應充分結合其學生特點與辦學定位等綜合因素,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學業指導時應各有側重。大一時學生如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思考和自我規劃的意識,并一直保持高度的主觀能動性,將會為隨后3年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故而針對大一學生的學業指導首先應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由于剛剛脫離高中千篇一律的教學環境,市屬高校大一學生對于學分制的概念相對陌生,自主選課的意識較為淡漠。尤其對于部分嘗試 “大類招生、分類培養”等創新模式的市屬院校來說,大一新生還面臨著第一學年結束時的專業選擇,對學業指導尤其是專業指導的需求度相較于以傳統招生模式入校的學生更加迫切。隨著年級的上升,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對于專業認知和選課流程等具體操作類型的關注程度下降,對學業進度和學業計劃的關注度上升。而大四學生則更多關注畢業和學位授予條件,以及由學業指導向職業指導的過渡。因此在進行集中指導時,也應根據學生年級調整指導內容的側重點,提高指導效果與學生的滿意度。
3.2學業指導與心理指導相結合
部分學生的學業問題根源于自我意識模糊或心理素質薄弱。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全的人格是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前提條件。明確的自我意識能促使個人正確地認識自我,做力所能及的事,能根據自身的認識和評價來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從而妥善安排個人的學業進度,并端正專業認知。通過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導課程,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識,并引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安排學業進程,解決遇到的學業問題。
此外,針對少數嚴重排斥就讀專業、抗拒正常學習的學生,可由學校心理健康教師介入疏導,完成心態調整后視情況安排恢復正常學習或轉入其他專業。
3.3做好學業指導與就業指導的銜接與過渡
由于市屬本科院校大多著眼于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辦學定位勢必要求學業指導與就業指導的順利銜接。學業指導的部分內容與就業指導相互交叉,不可分割;且相比于學業指導,就業指導在此類本科院校中出現的時間較早,發展較為成熟。如能將學業指導與就業指導完美融合,則可以實現這兩類指導效果的良性循環:以就業導向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從而推動學生在選課時做出理性決策;同時以學業指導輔助學生提高學業水平,則可增強未來的職場競爭力,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
3.4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本科生導師制度
與學分制一樣,作為西方高等教育的舶來品,導師制度在我國的應用同樣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導師制在師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然而受制于市屬本科院校較低的師生比,如全面照搬國外的導師制度勢必導致指導效率的低下,也給導師帶來極大的工作壓力。鑒于導師職責中的“指導學生思想與生活”與輔導員的工作職能相互交叉,建議市屬本科院校在施行導師制時可將導師的指導范圍限定為指導學生學習時對于宏觀方向的把握,而具體細節如操作流程等,可在高年級學生中選擇數名優秀的學生擔任導師助理進行指導解釋。如此,既減輕導師的工作負擔,同時也能擴大指導范圍,保證指導效果。
參考文獻
[1] 陶敏. 美國學業指導制度變遷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2(3):6972.
[2] 王明華,儲德峰.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行學分制改革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11):4852.
[3] Tinto V.Leaving College: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s Attrition,2nd ed[EB/OL].(20160309)[20160226].http://www.aacu.org/peerreview/prwi08/prwi08 AcAdv.cfm.
AbstractAt present,the majority of our municipal universities have been carrying ou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cademic year system or academic year credit system to full credit system.As the subsidiary of the credit system,academic advis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the reform process.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experience in academic advising,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operation.The advising is not as effective as expected.In view of the educational goals and the students sources of municipal universities,the academic advising should take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consideration,and adjust measur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Exploring the innovative academic advising system will contribute to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Key wordsmunicipal university;academic advising;the credi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