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澤楠
[摘要]大學英語拓展課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行,對課堂中學生的演講環節以真實性評分的方式作分析,結合筆者在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第一線采集的信息與資料,能夠說明在大學英語拓展課程中運用該方法時選取真實性評分體系會提高教學效果,采取適當的評價標準和信息溝通途徑對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與課堂演講的質量具有積極作用,推廣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求職時的軟能力,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
[關鍵詞]大學英語拓展課程;課堂演講;真實性評分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1009204
0引言
時下逐漸興起的大學英語拓展課程的教學屬于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的其中一個細分類別, 是目前國內許多高校英語專業在陸續推廣的同時兼顧英語以及專門領域知識的教學模式,特點是以英語語言為媒介,教授學生專門領域的系統和應用知識。在已經開設該類課程的高校中,課堂演講(inclass presentation)被作為一個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和應用所學知識的形式,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就業素質、鞏固所學知識內容等作用,然而目前缺乏針對這一具體教學活動評分方式的專門研究。筆者通過自身教學課堂的經歷進行總結對比,得出一套適于該類課程課堂環節的公開式評分的過程體系,根據收集的調查結果,嘗試分析不同的真實性評價體系標準的設立和評分流程與教學效果存在的聯系,以此為廣大高校英語拓展課程一線教學的教師拋磚引玉。
1真實性評價體系建立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內容廣泛、涉及多個層面。真實性評價體系的提出也屬其中的嘗試之一。另外,國內外在英語測試的評分標準的設立方面一直有不同的觀點,一些主要的觀點和理論可以歸納為以下2個方面。
1.1評價評分標準設立
目前,國內外尚未有專門針對學生演講的普及性等級考試的存在,與筆者所描述的課程環節測評過程最接近的,是各大國際考試中心組織的口語測試。這些口語測試的評分標準主要采用3種方法:分解評分法(analytic scoring)、整體評分法(holistic scoring)和任務分項評分法(item analytical scoring)。在這3種評分標準中,分解評分標準是經過嚴格培訓的考官使用的效度和信度最高的標準[1]。分解評分法根據考生水平從不同評分項目對其表現進行分解評分,更要求考官對各個項目深入地理解認識,有結合描述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因此往往更能達到測試的目的并增加評分過程的可信度。這樣的方法運用于課堂評分,能使學生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握自己的進步空間和軌跡,從而激發更強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強化課堂活動的參與程度。
1.2真實性評價體系的建立依據
真實性評價體系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興起。“真實性評價”(authentic assessment)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一種評價方式,是基于真實任務情境的評價,它要求學生應用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去完成真實情境或模擬真實情境中的某項任務,通過對學生完成任務狀況的考察而達到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反思實踐、提高研究技巧的能力的目的[2]。真實性評價作為學生測量范式的反叛[3],更加側重于對學生使用技能的表現、在表現過程中內在素質和職業潛能的考量。學生通過執行真實任務鍛煉了行動能力,強化了對專業知識技能的理解。對課堂活動的實用教學意義而言,這樣的評價體系更能引導學生向職業工作者角色轉換。這樣的評分方式更適合以實用性為基礎、以實踐性為導向的課程。真實性評價的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主要由3個要素構成:評價標準(assessment standard)、評價任務(assessment task)和評價量規(assessment rubric)[2]。
2真實性評價體系建立的實踐背景
本次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1)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拓展課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什么?(2)參加該類課程的學生的學習動力是什么?(3)“課堂演講”環節的設計能否幫助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與體驗?
廣東金融學院2010級已開展大學英語拓展課程的非英語專業系部包括金融系、會計系、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系的所有班級(共9個班)的全部學生(共496人)。
研究主要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展開,調查前由所在班級大學英語拓展課程任課教師針對問卷問題具體含義做出統一解釋,使反饋結果貼切體現實際情況。期間共發放問卷496份,回收調查問卷473份,其中有效問卷460份。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主觀有用性及課堂體驗。
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傳統大學英語的教學方式正逐漸失去興趣,體現在56%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學校要求的必修課”。盡管70%的學生認為學校開展大學英語拓展課程是“十分必要”或者“有必要”的(其中這兩類學生所占的比例相當),但僅4%的學生對目前開展的課程表示“非常喜歡”。只有6%的學生認為大學英語拓展課程對以后學習和工作沒有作用,分別有46%和50%的學生不滿意現在的教材質量和課堂氛圍。此次調查也考慮到主觀個體因素的差異,但總體上學生對于授課教師本身比較滿意,反映在其中44%的學生喜歡任課老師本人,所以盡管他們總體上給出的評價是滿意的(選擇“滿意”以上的學生占總人數的70%),但63%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總體的教學質量其實“一般”。
從授課過程來看,45%的學生回應他們的老師只是“有時”甚至“從不”與他們互動,在“課堂演講教學環節是否有必要”的選擇中,大都(占64%)渴望在大學英語拓展課程中融入更多的互動環節,因為目前的學習過程“收獲一般”(占47%),其中絕大部分(83%)認為采用與職場工作狀態更為接近的“真實性評價體系標準”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有相當部分同學(65%)認可在評分過程中讓同班的其他同學充當“觀眾評委”。
結果顯示,該類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迫在眉捷。結合筆者在商務英語專業類課程的經驗,筆者在課堂活動的開展中融入課堂演講教學并采用真實性評分標準可以使此次調查結果反映的問題有所改善,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建議將真實性評分標準和通暢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融合,以期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寓教于學、教學相長的效果。下面對評分框架的具體構成和操作流程進行論述。
3真實性評分標準的設計假想
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在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堂學習時,往往最大的困惑就是能否學以致用,對于大學英語拓展課程的學習自然也不例外。課程評估的執行者需要為學生創造仿真語境,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崗位提供可靠的指導依據[1]。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曾嘗試將課堂演講的評分標準與學生工作或生活時所需的客觀能力相關聯,擬定了以語言(language)、內容(content)、展示(presentation)和團隊精神(group work)4點為支撐的評分標準,并在評分后以一定的比例(通常是20%)為觀眾投票得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具體操作中,每個大的指標各占20%的得分比例。其中,Language是指包括流暢度(fluency)、語音語調(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得體性(appropriateness)、手稿輔助(aid from scripts)等在內的衡量指標。語言作為信息的載體,其主觀魅力對信息接受人對于語言內容本身的接受方式產生影響。進行成功的交流或演講需要學會如何調整語言傳輸的方式,使信息功能的實現達到最大的可能,而這個標準的存在正是能讓參加演講的學生注意自己語言的表達方式給聽眾帶來的影響,也讓教師在進行課堂活動點評時有據可依,能夠幫助學生認清不同的發音方式講同一句話或者同一個詞語的效果差別;內容是指包括結構(structure)、豐富性(informativeness)、完整性(completeness)、相關性 (relevance)等在內的指標。在衡量學生演講時的內容上的表現時,筆者主張將常見的衡量寫作質量的標準考慮進來,要求學生在標準時間內完成課堂活動的同時,體現提供信息的量和度,這本身就對語言的使用能力上有較高的要求,也能夠引發學生去網羅盡可能多的語言材料并進行加工處理,使其圍繞著演講的命題展開,類似的能力能夠為他們日后的工作提供有效支撐;展示是指生動性(vividness)、交互(interactiveness)、熱情度(energy)、儀表儀態(physical image)、幻燈片設計(powerpoint design)等方面的指標。這些指標的設立是基于對基本社交禮儀的考慮,培養學生的基本人際交際能力,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演示技巧無疑對學生工作中可能進行的各種展示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團隊精神是指包括協調性(coordination)、一致性(uniformity)、合作性(cooperativeness)等因素在內的指標。在現代的競爭環境里,學生不僅需要有獨立學習工作的能力,而且要能夠在團隊中與他人合作,實現自我價值。這項指標正是針對某些學生可能存在的團隊溝通協作障礙而設立的,可以引導學生更多的關注綜合平衡素質的發展,并認清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深刻體會團隊文化和團隊精神形成的重要性;與傳統的評價方式不同,觀眾的印象也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考慮(觀眾評分可占據總評分的20%比例),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體會到這并不僅僅是一個對教師完成的作業,也同時需要對廣大的同學(觀眾)負責。多元評估的概念源于人力資源管理原理,相關的理論表明,更多方位的綜合評價對演講者的表現能起到促進作用,增加對所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認可度。真實性評分標準的各項要素以及其分別檢驗的學生素質的對應關系詳見表1。
由于大學英語拓展課程的學生人數往往較多(通常為50~80人), 筆者建議宜將學生分為6~7人每組,各小組分別對應12~14個單元周。考慮到該類課程一般的實際學習時長為16周,而開學的前后2周又往往需要安排一些準備工作,學生往往會更愿意在中間的周次參加該課堂活動。教師可在整個課堂活動開始之前根據課程的性質(目前在廣東金融學院為金融英語或商務英語)擬定不少于20個話題供學生自由選擇,并確保同一個班級里的小組的題目不重復,既能最大限度保持信息分享的新鮮度及評分的公平性,也能彌補傳統教學材料在時效性、針對性和內容豐富程度方面的不足。在前期的準備階段,教師不僅要對評分標準中的要素作詳細解釋,也要讓觀眾評審員明白他們的重要性和責任,必要時還需要舉出往屆學生的例子作為示范。該標準的實施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使學生(無論其為演講者或者觀眾的身份)的積極性和潛能得到最大的開發,并且確保他們在真實的任務狀態下獲得客觀的可參照、可追溯的評測結果。在活動開始前,也可以對課堂演講的表現方式做一番籠統的規定,但不必過于具體,以免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
5結束語
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乃大勢所趨,勢在必行。英語拓展課程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形式,需要在具體的操作上貼合實際,勇于創新。結合調研的結果與理論研究,學生課堂演講真實性評價體系標準的采用、推廣將有利于增強此類英語細分課程的可參與性和提高性,將會活躍氣氛以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促進學生,從校園生活到社會工作的過渡,更早地以角色代入的方向標引導學生課內課外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必然能被證明是一個值得采納的教學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呂長竑,宋冰,王焰,劉文麗,黎斌.口語測試評分標準比較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6):440446.
[2] 王凱.真實性評價:建構課堂中的評價方式[J].教育科學,2003(3):4650.
[3] 徐小貞,周玉林.論職業英語真實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1319
AbstractThe reform on extended curriculum courses of College English in universities is on the way.This essay seeks to prov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alitybased assessment framework in the student in-class presentation in such cours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outcome,the analysis of which is based on the first-hand investigation results collected in the frontline of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The achievement of the positive effect can be reached through engagement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on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which complements the drawback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enhances the “soft skill” of student seeking for employment upon gradation.
Keywordsextended curriculum courses of college English;inclass presentation;realitybased assessment fra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