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鳳君 郭立娜


[摘要]目的:探討呼市地區中老年人口腔缺牙及修復情況,以改善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方法:2015年12月,筆者采用多階段、分層和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呼市地區400例中老年人進行抽樣調查(50~65歲人群和66歲以上人群各200例,男女比例均為1:1)。主要觀察指標為牙齒缺失和修復情況。結果:與50~6 5歲人群相比,66歲或以上人群牙列完整率顯著降低(27%vs.44%,P<0.05);牙列缺損率顯著增高(72.5%vs.56%,P<0.05);失牙均數顯著增高(3.32±0.89vs.1.51±0.59,P<0.05)。66歲或以上人群有1例研究對象發生上半口牙列缺失,無1例研究對象發生全口無牙。50~65歲人群中發生牙齒缺損的研究對象選擇不修復牙齒、固定修復牙齒、活動修復牙齒和固定+活動修復牙齒的比例分別為17.86%、48.21%、20.53%和13.39%,66歲或以上的人群分別為23.29%、38.36%、22.60%和15.57%,兩個年齡組牙齒修復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呼市地區老年人牙齒缺失情況嚴重,修復率有待提高。
[關鍵詞]呼市地區;老年人;牙齒缺損;流行病學;牙齒修復
[中圖分類號]R78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6455(2017)01-0107-03
牙齒缺失是老年人常見的口腔問題,全世界范圍內老年人牙齒缺損的人群高達70%。牙齒缺損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發音、美觀和消化功能,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嚴重者可導致老年人發生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牙齒缺損問題越來越重要。探討老年人口腔缺牙及修復情況,對了解老年人衛生需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此,很多學者對當地老年人的口腔缺牙及修復情況進行了大量調查。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研究探討呼市地區老年人口腔缺牙及修復情況。呼市地區地處中國北部邊疆,政治、經濟、文化和飲食等方面與其他地區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會導致呼市地區老年人口腔缺牙及修復情況與其他地區不同。探討呼市地區老年人口腔缺牙及修復情況,有助于合理分配口腔衛生資源,改善呼市中老年人口腔衛生情況。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根據《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2015年12月采用多階段、分層和隨機抽樣的方法對呼市地區400例老年人進行抽樣調查,從呼市地區隨機抽取4個縣城作為抽樣點,于每個縣城中設置3個抽樣點,每個縣城抽取100例研究對象(男、女各50例)。調查年齡大于等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牙齒缺失情況,共抽取400例作為研究對象,50~65歲200例(男女比例1:1),66歲或以Ja200例(男女比例1:1)。
1.2數據收集:收集的基礎臨床數據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主要觀察指標為牙齒缺失情況(牙列完整率、牙列缺損率和牙列缺失率)及修復情況。
1.3定義:①牙列完整:雙頜牙齒無任何牙齒缺失則認為該研究對象牙列完整;②牙列缺損:雙頜牙列中存在牙齒但有牙齒缺失(第三磨牙不計入統計范圍);③牙齒缺失:雙頜任一牙列中無牙齒則認為牙齒缺失;④全口無牙:全口腔牙齒均缺失。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所涉及的統計分析均采用SPSS22.0軟件完成,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雙側檢驗)。經檢測,本研究所有計數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使用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并以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卡方檢驗(Pearson檢驗)對分類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牙齒缺失情況:與50~65歲人群相比,66歲或以上人群牙列完整率顯著降低(27%vs.44%,P 0.000),牙列缺損率顯著增高(72.5%vs.56%,P=0.001),失牙均數顯著增高(3.32±0.89vs.1.5l±0.59,P=0.000)。66歲或以上有1例研究對象發生牙列缺失,無1例研究對象發生全口無牙,見表1。
2.2牙齒缺損的研究對象牙列缺損Kennedy分類:50~65歲人群KennedyI類、II類、Ⅲ類和Ⅳ類發生率分別為25.00%、39.29%、53.57%和0.89%,66歲或以上人群Kennedy I類、II類、Ⅲ類和Ⅳ類發生率分別為28.77%、46.58%、51.37%和0%,兩個年齡組Kennedy分類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牙齒缺損的研究對象牙齒修復類型:50~65歲人群中發生牙齒缺損的研究對象選擇不修復牙齒、固定修復牙齒、活動修復牙齒和固定+活動修復牙齒的比例分別為17.86%、48.21%、20.53%和13.39%,66歲或以上人群中發生牙齒缺損的研究對象選擇不修復牙齒、固定修復牙齒、活動修復牙齒和固定+活動修復牙齒的比例分別為23.29%、38.36%、22.60%和15.57%,兩個年齡組牙齒修復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劉振興等調查研究了膠東農村地區中老年人缺牙及修復情況,結果發現不同年齡段人群牙列完整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45~59歲的研究對象牙列完整率僅為29.41%。戴艷梅等研究顯示天津地區中老年人牙列完整率僅為24.8%,缺損的牙齒以下頜第一恒磨牙為主,主要原因是齲病。與上述地區相比,呼市地區牙列完整率較高。本研究顯示呼市地區50~65歲人群與66歲或以上人群牙列完整率分別為44%和27%,且66歲或以上人群牙列完整率顯著低于50~65歲人群(P=0.000);牙列缺損率在上述兩個年齡段分別為56.0%和7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僅1例研究對象發生牙列缺失,無1例研究對象發生全口無牙。另外,本研究中不同年齡段人群牙齒缺損數目分別為(3.32±0.89)顆和(1.51±0.59)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與其他地區相比,平均缺損數目較低。楊程等抽取了銀川市4042名成人,調查牙齒缺失和修復情況,結果發現該地區牙列完整率僅為48.61%,平均失牙數為4.83顆,牙列完整率低于呼市地區,但平均失牙數高于呼市地區。周艷等研究北京地區1357例研究對象進行牙齒缺損和修復情況調查,結果發現牙列完整率僅為37.88%,平均失牙數位3.59顆,平均失牙數高于本研究。由上可見呼市地區中老年人患者口腔健康狀況與其他地區不同。造成這種地區性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口腔衛生資源、抽樣誤差和飲食結構有關。2010年,陳暉等研究顯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夜間磨牙、緊咬牙、口干癥、骨質疏松、消化不良、哮喘、高血壓和失眠等是牙列缺損的危險因素。2012年,裴培等研究顯示,口腔健康行為知曉率、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是口腔失牙的危險因素。然而,截止目前為止,有關呼市地區口腔健康行為知信行率等研究較為缺乏,因此,造成呼市地區中老年患者牙齒丟失情況與其他地區不同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呼市地區中老人患者牙齒丟失情況仍十分嚴重,當地應加強對口腔健康的宣傳,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骨質疏松等發生率。另外,本研究僅納入400例研究對象,樣本量不大,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樣誤差,這是本研究的不足。
從牙齒缺損的修復類型而言,50~65歲人群選擇不修復牙齒、固定修復牙齒、活動修復牙齒和固定+活動修復牙齒的比例分別為17.86%、48.21%、20.53%和13.39%,66歲或以上人群分別為23.29%、38.36%、22.60%和15.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年齡不是影響修復類型的因素。1925年,Edward Kennedy根據鞍基和基牙的位置將牙列缺損分為四類,在臨床上具有較強的知道價值,進而被廣泛使用,結合可摘局部義齒鞍基與余留天然牙的關系,可以將牙列缺損分為四類。呼市地區牙齒缺損的主要集中在Kennedy I類、II類和Ⅲ類。從牙齒修復情況而言,呼市地區牙齒修復率較低,兩個年齡段人群分別為82.14%和76.71%。綜上,呼市地區老年人牙齒缺失情況嚴重,修復率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