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旭丹
沖擊波療法
文/施旭丹
沖擊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聲波,利用能量轉換和傳遞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組織之間產生能量梯度差及扭轉力,并形成空化效應,產生生物學效應。
自1980年體外沖擊波療法首次用于治療腎結石成功后,其適應癥逐漸從碎石擴展到慢性疼痛治療領域,且臨床效果顯著。
沖擊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聲波,利用能量轉換和傳遞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組織之間產生能量梯度差及扭轉力,并形成空化效應,產生生物學效應。
沖擊波可分為機械波和電磁波,作用于局部組織而達到治療效應,具有很高的壓強,周期很短,僅10 μs,頻率為16 MHz ~ 20 MHz,可在三維空間傳播,傳播速度隨著壓力的增強而加快。沖擊波在不同組織傳播時形成的聲阻抗不同,聲阻抗高的組織吸收的能量多,聲阻抗小的組織吸收的能量小,從而形成不同的效應。沖擊波治療的最佳傳遞介質是水和明膠,人體的皮膚、脂肪、肌肉、結締組織等聲阻抗接近于水,因此沖擊波對這些組織的損傷較小。治療時,沖擊波聚焦后能量流可集中在1.5 mm2范圍的靶區內,形成的碎片動能很小,產生一種以內爆形式的破碎作用。
沖擊波能量大致分為低、中、高三級,低于0.08 mJ/cm2為低能量;能量在0.28 mJ/cm2左右,為中等能量;高于0.6 mJ/cm2為高能量。通常低、中級能量無副作用,高能量沖擊波在治療中有出血或神經損傷等一些副作用出現。高能量沖擊波能使機體組織細胞嚴重受損,造成組織細胞不可逆受損,組織學發現有炎性細胞浸潤、纖維樣壞死。
沖擊波在疼痛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多,這些年國內外的報道也屢見不鮮,不過沖擊波治療疼痛的原理機制還尚處于研究階段。隨著人們對沖擊波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發現沖擊波除了有崩解結石作用外,對周圍組織細胞也有一定影響,例如,細胞外空化反應、分子離子化和胞膜通透性增加,以及擴散的原子團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線粒體損傷和細胞內分子變化等反應。關于沖擊波的鎮痛作用機制,一些研究者認為沖擊波通過提高痛閾來使疼痛減輕或緩解;還有研究者認為沖擊波的牽張和壓應力可引起壓電效應及空化效應,從而改變受沖擊部位組織細胞電位,產生電荷變化帶來的生物效應以治療疼痛。除此之外,高能沖擊波在骨與肌腱內部產生一系列物理效應,從而松解粘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歸納目前研究水平下沖擊波治療疼痛的機制,有機械波學說、聲音震波學說、體外沖擊波止疼學說等。
沖擊波治療的適應癥,經一般理療、藥物治療、局部封閉無效的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疼痛疾病患者,如肩峰下滑囊炎、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鈣化性岡上肌腱炎、肱骨內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彈響髖、跳躍膝、跟痛癥及足底筋膜炎等。
沖擊波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疼痛性疾病時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或并發癥。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局部皮膚變紅或瘀斑,通常幾天后可消除;局部麻木感或刺痛感;治療損傷致肌腱膜撕裂;疼痛不緩解或加重。沖擊波治療的禁忌癥:嚴重全身疾病、嚴重心臟病、高血壓、安裝心臟起搏器、出血性疾病、凝血機制障礙、14歲以下兒童及孕婦;局部因素導致的禁忌癥包括:感染活動期、皮膚破潰、肌腱及筋膜急性損傷、病理性骨折、萎縮及感染性骨不連,沖擊波焦點位于腦及脊髓組織、肺組織,以及大血管、重要神經干走行處者,有關節液滲漏者。
事實上,沖擊波治療疼痛只是理療方法中的一種,不過人們對其治療作用的期望值可能已超出了對理療設備的期望。一般而言,傳統理療方法的作用遠低于藥物、注射或手術等,但有些研究提示沖擊波可優于其他一些微創治療方法,它是一種安全、無創、可靠且痛苦小的治療方法,在治療軟組織疼痛方面效果甚佳,目前在全世界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治療慢性疼痛領域嶄露頭角。當然,沖擊波治療也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如操作時儀器的噪聲較大、聚焦定位較困難、治療機制尚未明確等,這些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