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序(浙二醫院)
化驗一點糞便,就能測出是否有癌變基因
文/ 方序(浙二醫院)
日前,浙醫二院新推出一項多靶點大腸癌早期基因檢測服務,只需化驗一點篩查者的糞便,檢測其中是否含有大腸癌(結直腸癌)相關的突變基因和甲基化基因,便可知道篩查者的結直腸是否有癌前病變或癌。
大腸癌隱匿性較強,患者有1/3左右早期無任何癥狀,這項檢測可降低大腸癌的漏診率;同時該項技術也為大腸癌初篩提供了無創的檢測方法,可更精準地篩出需做腸鏡的人群。
大腸癌是中國城市第二大高發癌癥,早期發現癌變可微創治愈。大腸癌也就是結直腸癌,發生在結腸和直腸部位。大腸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之一,據2015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我國每3分鐘就有一人死于大腸癌,每1.5分鐘就有一例被確診為大腸癌。
但大腸癌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癌癥之一,若能在早期發現癌變,可以通過簡單的微創手術治愈。
“結直腸癌的生長是很慢的,它一般要經過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級別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期腺癌→晚期腺癌,這個過程一般需要10年或10年以上的潛伏期,只要在‘早期腺瘤’階段或癌變前發現病變,并及時通過腸鏡手術切除病變,便可直接預防腸癌的發生。”浙醫二院消化內科專家宋震亞主任說。
據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SEER數據庫數據顯示:大腸癌在癌前病變,也就是小腺瘤到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階段診斷出并接受治療,5年生存率是100%;在腸癌Ⅰ期,也就是早期癌階段接受治療,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但如果在Ⅲ期、Ⅳ期才發現,生存率會直線下降,Ⅳ期結腸癌5年生存率只有11%。
但是在我國,Ⅲ期、Ⅳ期才發現大腸癌的病人比較多。宋震亞主任說,大腸癌具有隱匿性,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很多人不愿意年年做腸鏡檢查,擔心腸鏡風險。
宋震亞主任說,我國篩查大腸癌,通常分兩步:第一步是初篩,根據問卷、詢問病史、大便隱血試驗等來發現大腸癌的高危人群;然后,建議他們做腸鏡檢查。很多人害怕腸鏡風險,那么現在可以選擇先做無創的基因檢測。
如果大便里檢測出了大腸癌相關突變基因陽性或甲基化基因陽性,或伴大便隱血,就說明有較大的發生癌前病變或癌變風險,這時就需要進行第二步精篩。精篩就必須做腸鏡了,腸鏡是檢驗大腸癌病變的金標準,腸鏡樣本可做病理診斷,亦可確定病變的位置。如果病理診斷明確有癌前期病變或癌,那么就需盡早進行治療。
從已經做過早期基因檢測的人群里,宋震亞主任發現這項技術確實有其便利之處:
“有一位68歲的萬女士,第一次做基因篩查,結果是陽性的。但她平時沒有任何大腸癌的不適癥狀,所以她不相信,又做了一次基因篩查,還是陽性。最后,她決定做腸鏡檢查,結果確診為腸癌Ⅰ期。幸虧及時發現,只需手術切除病灶。”
哪些人需要做大腸癌篩查?
1.年齡大于40歲的。
2.有吸煙、飲酒習慣的。
3.經常食用高溫煎炸的動物脂肪與動物蛋白。
4.長期腹瀉的。
5.久坐不動的人群。
6.肥胖人群。
7.有便血現象的。
8.有腸癌家族史的。
目前,浙醫二院國際保健中心、肛腸科、消化科、腫瘤科都可申請做大腸癌早期基因檢測,想篩查者直接向醫師申請即可。已做過大便隱血試驗的,也可加做該檢測。檢測取一點篩查者的糞便樣本即可,7個工作日可出檢測報告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