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牙克石市民族小學
讓每個學生都健康快樂地“動”起來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牙克石市民族小學孫文萍
教育心理學認為,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是一種催人奮發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創設與課堂教學相適應的各種情境,是推動學生持續發展極其重要的媒介。
1.合理的場地布置感染學生
場地器材的布置是創設情境的重要方法。利用場地設施器材和特別的教具等,啟發學生觀察、思考、想象,使學生進入“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在上課時如果在操場上畫有新的圖案、新穎的器材擺放在旁邊,那肯定會吸引全體學生圍觀、討論并期待上體育課,這就是利用場地設計,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其置身于情境之中,激發其運動欲望。如:由主教材30米和游戲繞物賽跑可設想成“小鹿賽跑”;由兔跳設想成“小兔蹦蹦跳跳比賽”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既增強了學生的體質,使他們得到了教育,又增加了體育的趣味性,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2.運用語言渲染氣氛
教師運用形象、生動、風趣幽默的“語言”等對進行激發、引導、提示,勝過讓學生做多次的機械模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形式活潑,內容豐富,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輔助教學,例如模仿小白兔的動作進行接力跳游戲,可一邊游戲一邊唱:小白兔,跳跳跳,兩膝夾個小沙包。 跳到草地吃青草, 吃飽肚子往家跳。 看誰最先跳回家, 大家夸他“妙妙妙”!這樣使活動中的學生寓情于境,產生樂教樂學的氣氛。
3.情境、引進音樂,激發情感
音樂能夠培養人的美好情操,使學生在玩和活動中受到教育,通過音樂的引導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如“立定跳遠”教學,在邊欣賞音樂邊想象邊聽邊玩的過程中學習。在《森林里的清晨》音樂中響起了“小兔跳”“青蛙跳”“老虎跳”的聲音,學生們的情緒受到了感染,緊接著引導學生創編小兔、青蛙、老虎的動作。通過啟發讓學生擔任角色加上音樂,操場上頓時出現了一番熱鬧的場面。在學生玩中可以提出問題:怎樣跳才跳得遠?腳是怎樣蹬伸的?手是怎樣擺動的?怎樣跳才會跳得手腳協調?學生們便又討論開了。這樣由淺至深,從實踐上的掌握到理論的認識,讓學生自己相互評論相互討論、再實踐,這樣學生在寬松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學習,發揮了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性,掌握了動作要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營造課堂寬松的情感氛圍
學習是一個艱辛努力的過程,需要以積極的心理情感氛圍去支撐,學生的良好的情感氛圍大都源于教師的調動以及對學習過程的追求。體育教師應以愉快的心情走進課堂,“你無法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一個真誠的微笑,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是一片陽光。讓這片陽光照亮每一個學生,學生自然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進入學習。
2.隨時關注學生情感,讓學生學會釋放自己的情感
體育運動是魅力的象征,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是魅力和情感的詮釋者,所表達的應該是真實的。“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向學生傳遞情感信息、愛的語言,如鼓勵的眼神、欣賞的語氣、熱烈的掌聲、真誠的擁抱……這一切都在向學生表達一種信息。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我們必須懂得愛,我們必須教會愛、創造愛、預測愛”。教師要善于觀察判斷學生的情緒,及時準確掌握學生的情緒,捕捉學生稍縱即逝的情緒變化并加以引導。
1.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創造性地運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富于變化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和手段,給學生“自主權”和“自由度”,讓他們去嘗試、體驗,互相交流。例如,小學三年級課,內容是身體基本活動和武術,將一組過花樁、獨木橋、爬竿、過軟梯等和武術中的拳術、棍術組合起來,編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節,讓學生邊學邊練,邊唱邊模仿,使學生們在想象中即學會了動作,又體驗克服困難的精神,師生關系和睦,教學充滿樂趣。
2.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運用靈活多變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小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既符合兒童身心特點,又利于激發學生參與運動掌握動作技能,使學生享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例如:在“持輕物投準”教學中,以打“敵機”來上課,當勇敢的“射手”,用紙做成敵機的模樣掛在架子上,用羽毛球當“炮彈”,讓學生分散投準,打中越多得分越多,這樣學生就會自己動腦筋,怎樣用力才可以打得準?學生在游戲中增強奔跑能力和創新能力,積極動腦,不斷領悟。練習形式活了,氣氛也活了,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在收獲中學,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發展了創造能力,從而達到“我想學”“我要學”“我會學”“我愛學”。
藝術家羅丹曾說過一句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是否可以借用:體育課堂上并不缺少樂趣,缺少的是開采情趣的心眼!今后的教學中,我愿意盡我所能,讓真摯的情感在體育課堂恣意流淌,讓無窮的趣味在學生心田縱情穿行,讓孩子的個性在這里得到盡情張揚,讓每個學生都健康快樂的“動”起來!
【1】李建剛.現代教學理論與實踐【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12)
【2】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3】新體育 新課標 新設計【M】.新世紀出版社
【4】鐘秉樞.中國學校體育.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社,2004(1)
【5】體育與健康【M】.課程課堂實施方案,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