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泗水縣第一中學 張樹強
讓文言文教學“情”“采”飛揚
山東省泗水縣第一中學 張樹強
一般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往往特別注重兩點:一、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積累基本的文言詞匯,運用有生命力的語詞和句式,感受文氣,理解內容,承繼文化;二、教“言文統一”中的“言”和“文”,不是“言”和“文”的“拼盤”。
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這樣寫道:“情理設位,文采行乎其中。剛柔以充本,變通以趨時。”其意是說根據思想感情謀篇布局后,就要用辭藻表達。隨著作者氣質的剛健柔婉確立文章的內容后,就要用不同的寫法來適應不同文章的要求。
劉勰所說的“情”與“采”的關系,實際上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情”決定“采”,“采”是為“情”服務的,即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的關系,“情”與“采”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新課標”中所選古詩文篇目之多,比重之大,范圍之廣,逐步使我們認識到,中學生能夠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具備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這對于他們了解、繼承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操和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當前文言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采”輕“情”的傾向,一般表現在課堂教學時,只注重講解字、詞的用法,句式的變化及課文的翻譯等內容,而忽視結合課后學練要點,對教材思想內容進行分析、評價。教師往往把一些情文并茂的文章講成單純的字、詞落實課,文章被肢解得面目全非。這樣一來,既不能突出學練要點,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這里并不是否定學習文言文要注意字、詞的落實及文言句式的學習,而是強調應根據中學語文教材和教學的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進行教學。“新課標”中對傳統文化經典的研習比較重視,所以在《唐宋詩詞選讀》《史記》《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等教材編排方面頗具特色。具體體現在每篇教材后面都有學練的要點,不同體裁的課文有不同的學練要求,同一類型的課文學練要點也各有側重,學生只要牢固地掌握每篇教材的學練要點,匯積起來,便有了比較系統、完整的知識。同時“新課標”還要求,學生除了能夠讀懂淺易的文言文、把文言基本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外,還應該能夠對所讀的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作初步的評價分析,并從古人的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遭詞造句等方面吸取營養,從而提高運用現代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講授文言文時,既要注意字、詞的落實,也要注意思想內容的語言形式的分析評價,也就是說,既要重視“采”的一面,也不能忽視“情”的一面,而應做到“情”“采”兼顧。
從選入高中教材的古詩文看,幾乎都是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名人佳作,內容上豐富多彩,風格上各具特色,其“情”“采”各有可取之處。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的學練要點是奇妙的幻想,在這首詩中,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等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運用,無不恰到好處。講授本詩時,如果不結合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對美好的理想的追求,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現實的憤懣,對權貴的蔑視及不愿受人羈縛的思想感情來講,而一味孤立地講解“之”“兮”等字的用法,或只單純地把文言詩句譯成現代白話詩句,那將無法突出課后學練要點,對學生諸方面能力的培養也毫無裨益。學生學起來也將會如同嚼蠟,索然無味。
比如,教學蘇軾的《赤壁賦》一文,文言的程度并不很深,特殊的句式并不復雜,生字,詞也并不難理解。在講授這篇課文時,如果僅僅只去詮釋幾個字、詞,或僅僅只把文言詩句譯成白話詩句,而忽視其思想內容的分析,教學目標就顯得比較單一。在講授時,應使學生了解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寫作本文的這一年,正是詩人蘇軾遭“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年,詩人在廢黜黃州的困頓處境中,并沒有真正心灰意冷,走向消沉,曠達的胸懷使他隨緣自適,善于處窮,并不忘時時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就會發現,通觀全文,自然美成了作者情緒的依托,成為他思考和認識人生的憑借,作者以曠達的胸懷和人生態度,蓄天地之靈氣、化萬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諦,也同時表現了作者高遠的情志。只有這樣緊緊聯系文章的情感思想內容進行分析、評價,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提高他們的思辨、思考能力,使他們快速掌握主題,掌握文中的思想,進行統整與延伸思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同時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引導學生學會面對人生的挫折,保持樂觀的心態,讓學生對自己生命價值與人生思考有所突破。“新課標”所選的古詩文絕大部分是廣泛流傳的名家名作,這些作品都有認識價值,有的盡管表現出歷史和階段的局限,但在某些問題上仍不乏真知灼見,不僅其“采”至今可作借鑒,其“情”仍有一定教育啟發意義。
由此可見,高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不能只著眼于詞語的詮釋,文句的疏通,或滿足于把古代書面語言譯成現代漢語,同時,應重視思想內容的分析,否則,就降低了教育的價值,也將困枯燥無味而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文言文教學要使學生在運用中加深理解,在運用中打破文言與白話的隔膜,激活語言,增進修養。同時教學生古文今讀,即教會學生把古與今對接起來,把讀古人和讀自己聯系起來,既尊重歷史,尊重文本,也珍重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因此,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寫作技巧,就必須做到“情”、“采”兼顧,即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只有“情”“采”飛揚,才能真正實現文言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讓我們的古詩文教學充滿詩性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