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
中班幼兒繪本閱讀指導策略的研究
江蘇省常州市勤業新村幼兒園仲惠驗
本文提出樹立以“讀圖”代“識字”的正確繪本閱讀指導觀念,為兒童選擇豐富、有趣的繪本閱讀材料,運用多種途經和方法組織兒童開展繪本閱讀活動,創設寬松愉悅的有機閱讀環境,采用因材施教、多樣提問的指導策略。以期幫助閱讀關鍵期的中班幼兒走出閱讀誤區,建立正確的閱讀理念,提升早期閱讀教育的質量。
繪本 早期閱讀 中班幼兒 指導策略
新《綱要》中指出:“兒童的早期閱讀能力培養已被納入幼兒園語言教育的目標。”作為兒童早期閱讀材料的新生力量——繪本,以其出色的創意、聯想,幽默的表現手法和豐富的人文精神,深受到孩子的喜愛。
升入中班后,幼兒接觸到的繪本更多,他們對繪本閱讀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也對閱讀活動有了更多的了解,能較自主地選擇喜歡的圖書進行閱讀,而且閱讀的范圍也開始由小班單純的以圖為主的繪本逐漸向故事情節更加復雜、文字更多的繪本拓展,這些豐富多彩的繪本大大激發了孩子的閱讀興趣。但由于中班幼兒閱讀能力發展水平有限,他們的閱讀活動不能等同于已初具文字閱讀能力的大班兒童,他們的繪本閱讀活動仍然帶有較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依賴性,需要成人直接或間接地介入閱讀過程:
幼兒閱讀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在于是否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喜歡看書并愿意與他人分享閱讀經驗,是否能夠正確持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因此,在幼兒的閱讀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格外注重對幼兒閱讀興趣和習慣的觀察和指導,適時糾正幼兒無序閱讀的行為問題,幫助幼兒養成愛讀書、會讀書、能讀書習慣,在閱讀中體驗圖書所具有的獨特愉悅感。對于中班幼兒來說識字不是閱讀的目地,早期閱讀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幼兒對書面語言的興趣,引導他們逐漸產生對漢字的敏感性。應樹立以“讀圖”代“識字”。
在繪本閱讀過程中,兒童的內部動機可以保證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并取得積極的閱讀效果。但并不是每個人生來就喜歡看書,而且部分兒童對圖書的好奇心最初也只是受潛在好奇心的力量驅使,需要通過閱讀實踐獲得成功和樂趣,才能逐漸形成穩定的閱讀興趣。因此,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順應其內部動機選擇繪本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段與智力發展階段的繪本。通過對中班兒童的觀察與分析,我發現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們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初步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而,他們更注意事物的表面屬性
豐富的經驗是閱讀滿足感獲得的源泉,為兒童提供多種途經和方法進行閱讀,有助于他們自覺的在藝術作品中發現美、感受美。那么怎樣在繪本閱讀的指導中讓幼兒得到更多有益的經驗呢?
1.表演繪本故事童話劇
閱讀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孩子的發展。教師在引導兒童閱讀時, 要盡可能多地調動孩子的感官, 讓孩子與閱讀內容發生多維、多層的聯系。表演童話劇就是一種較好的途徑。為了確保每個孩子都有表演的機會, 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童話劇表演活動,也可以開展全園性的繪本童話劇表演比賽活動。
2.開展讀書節活動
幼兒園閱讀活動的開展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閱讀節即是集中利用一段時間組織兒童及其家長,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包括讀書交流會,爸爸講故事,兒歌、童謠、古詩大賽等。另外,定期在幼兒園組織親子導讀活動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家長和孩子一對一,教師具體指導閱讀的內容、方法與規則等,可以大力提高親子閱讀的有效性。
3.開展閱讀區域游戲
為了讓孩子們發揮潛力、增強自信心,將自己的閱讀收獲展示出來,可以在園內開設“新華書店”“貝貝書屋”“陽光書吧”“快樂書城”等游戲區,為兒童自主閱讀及教師個別指導創設了條件。教師們為孩子創造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如開展“故事大王”“每日一星”“我是小小演講員”等區域游戲,充分利用空余時間,讓孩子有上臺表演的機會
1.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兒童的個體差異
在指導兒童開展繪本閱讀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兒童的發展階段和特點采用多種多樣的閱讀方式開展活動。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教師與個別兒童的共讀。在兒童自由閱讀時,教師參與其中,進行個別的指導。個別指導的靈活性較大,教師應根據兒童閱讀的內容、對圖書的了解與問題等來引導他們。在耐心的詢問和談話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
第二,教師與小組兒童的共讀。此類師幼共讀有兩種可能:幾名兒童聚在一起討論一本圖書,教師參與共讀,從中了解他們在看什么書、在討論什么問題、有什么困難無法獨立解決等,在此期間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兒童,干擾他們原有的思維和想法。
第三,教師與兒童集體的共讀。教師根據大部分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對圖書閱讀的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一些閱讀方案,組織兒童對某一本書或某一類書進行閱讀和討論,指導他們掌握閱讀的基本技巧,學習一定的閱讀方法。
2.運用多樣的提問策略幫助兒童深入理解繪本內容
第一,“提問”應抓住故事情節線索,緊扣情感主線。繪本閱讀最難的是把握故事人物的心理變化及情感起伏,而理解人物的心理變化,有助于幫助兒童對故事中心內容進行深入理解,使兒童從中悟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結論。
第二,“提問”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啟發兒童思維。在設計提問時,教師還應改變以前僅由教師單向提問的方法為教師和兒童共同提問。如在看圖書后,教師可以提問:“你有什么想法?”“還有哪些問題?”學習積極性也會非常高漲。而教師也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到了孩子的閱讀現狀,知道孩子還有哪些地方沒有看懂,需要幫助。
第三,“提問”應講究開放性,鼓勵兒童想說。提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提問能激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兒童的思維、想象、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