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福建省漳州長泰第二實驗小學 王小燕
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為目的,圍繞“設境——質疑——求異——想象”四個環節,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提供學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教學時,教師要把愛心、微笑、鼓勵、成功帶進課堂,要關心、愛護、尊重學生。當學生的思維擦出創造性的火花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出現障礙時,切莫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應因勢利導,用話語溫暖他們,用情感感化他們。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當學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重量沒有關系”時,有個同學突然舉手質疑:“如果不是兩個鐵球,而是石頭和雞毛,照伽利略說的,應該是雞毛和石頭同時著地,那為什么每次我看到的都是石頭先著地?伽利略是不是錯了?”我先是表揚他善于動腦筋,不迷信權威的表現。然后讓學生互相討論這個問題,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討論開了。有的說伽利略對,有的說亞里士多德對。當同學們辯得面紅耳赤時,趁機點拔:“鐵球和雞毛確實不一樣,你們注意到雞毛是怎樣落下來的嗎?”孩子們又爭論起來了:“風!風!”那位提出問題的同學站起來,興奮地說:“伽利略沒錯,雞毛容易被風吹,所以落得慢。”這節課,課堂上氣氛熱烈,學生思想活躍,情緒高昂,學生自發獨立思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的發言,無不閃耀著創造性的火花。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質疑的情境,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大膽質疑。
1.在識字、解詞中質疑
在學習生字或理解句子意思時,引導學生對字形或詞義提出疑問。如“爭辯”的“辯”為什么用“讠”作偏旁?而“辮子”的“辮”用“纟”作偏旁?“掃蕩”是什么意思?
2.抓住課題質疑
文章的課題往往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或點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很好地對課題質疑,可以訓練學生審題和概括能力。如《魚游到紙上》一文,出示課題后可提問:“看了課題后,你想知道哪些問題?”學生就可能提出:①為什么說魚游到紙上?②魚怎么游到紙上?
3.從課文內容質疑
即從課文的重點、難點入手,抓住課文內容的前后聯系,引導學生質疑。但不同體裁的文章引導的方式也不同。如,寫人的《我的弟弟“小蘿卜頭”》引疑的問題是:“小蘿卜頭”是誰?寫他什么事?他有什么品質值我們學習?寫景物的《雨》引疑的題目是:寫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表達什么感情?
4.針對標點質疑
標點符號在文章中有一些特殊的用法,特別是省略號、引號、感嘆號的使用,應引導學生發問。如《鳥的天堂》最后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中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加引號,而第二個不加引號?
創造力的核心因素是創造性思維,而求異思維又是創造性思維的主導成份。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求異思維的創新意識的培養,特別是課堂上要注意培養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或用批判性目光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從而產生超常的構思、見解。例如,學習《狐假虎威》一文后,一般的學生談收獲時都會說,狐貍太狡猾了,我們不要像老虎那樣輕易上別人的當。但個別學生認為,狐貍很聰明,善于利用敵人的弱點保護自己,我們應該像它那樣面對強敵毫不畏懼。對此,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因為這種思維不拘泥于常規,不盲目從眾,而又不無道理。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創造性思維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在教學中應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如讀《狼和小羊》一文最后一句“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時,為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我設計這樣的問題:“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這下學生們各抒己見,熱鬧非凡。有的說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說小羊沒被狼吃掉,理由有:“狼向前撲的時候,前腿碰到石頭上撞傷了;掉進前面的陷阱里;被獵人一箭射死了。”又如《稱象》中怎樣稱,《撈鐵牛》中怎樣撈,《跳水》中怎樣救孩子,《詹天佑》中火車怎樣上坡等,都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辦法。這樣,不斷引導學生有創造性地思維。
此外,還應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多讀一些具有創造想像的神話、童話、科幻故事,要求學生寫一些想象作文,如《2020年的一天》《我登上了月球》等,從而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