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望直港鎮中心小學 姜 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樣的感受,就是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急需要提升。那么如何讓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序”呢?本文從實踐角度,探尋了口語能力培養的多個途徑。
小學語文 口語交際 能力培養 途徑
口語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是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體現。小學生口語交際教學則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做人做事能力的有效平臺。上好口語交際課,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言,即一個“活”字,多樣的方法中總有一種適合的,這適合的方法就是打開學生口語能力的金鑰匙。有效的訓練,會使學生會說,樂說,在交流提升自我,展示自我。教無定法,筆者在不斷的實踐中,根椐新課標精神,努力開拓有效的途徑,為學生素養提升奠定基礎。
口語交際活動要有一定的環境,即交際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的交際欲望才會被激發。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開展口語交際訓練的地方。首先,可以從課文的對話入手訓練。如蘇教版十二冊《螳螂捕蟬》一課中,少年和吳王的對話,機智而巧妙地對吳王進行了勸說,我們可以模仿他們的對話,來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除了讓學生角色朗讀或情境表演之外,還可以嘗試著說說還有什么好辦法能勸說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同樣采用對話的模式。學生受對范文對話的影響,展開合理的仿述。少年:“吳王,您能看到遠方奔跑尋食而離開群體的小鹿嗎?”吳王:“當然可以?!鄙倌辏骸澳悄欠裼挚吹搅朔诓莸乩锼艡C捕食的獅子呢?”吳王:“能?!鄙倌辏骸澳仟{子是否又及時發現了您呢?”吳王:“它只顧捕鹿了,不一定察覺到我。”少年:“小鹿為尋食而忘了身后的危險,而強大的獅子只顧眼前的美餐,而疏忽了不遠處您可以搭弓射殺。它們都是只顧眼前利益?。 逼浯?,可以從補白的課文內容展開訓練。在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的課文有留白,可以以此為話題,發揮學生想象,引出交際。如蘇教版第九冊中《莫高窟》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課文中以一個省略號,省略了飛天的多姿多彩。教師可以問學生:發揮想象,還有什么樣子的飛天呢?有的說“有的手提果籃,采摘仙桃”,有的會說“有的手拿法器,斬妖除魔”,還有的會說“有的舞動彩帶,姿態優美”等等。通過不斷想象,不斷發言,不僅練就了思維,而且激發了說話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边@表明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但少不了互動的過程,有了互動才有了交際。缺少這一點,就不能稱之為口語交際了。以下互動方式較為常見。
1.生生互動
學生和學生之間交換想法,如果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人都好像沒有自己的事,不參與不表態,那交往,合作都無從談起。一個學生在說完時,如果其他們還想知道什么,可以提出來,這樣介紹的同學就能更完整的展開敘述。如果有什么意見,也可以表明,讓說的同學更加完善自我。通過生生互動,不但可以增過友誼,而且可以增進了解,產生互補。
2.師生互動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一種新型師生模式的體現,即教師和學生之間要互換角色,平行交流。作為課堂主導的老師要盡量為課堂的主體提供這樣的機會,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開展連環互動,活躍學生的思維。
3.組組或組群互動
此種方式交流的面較廣,可以小組間進行,也可以全班集體進行,討論的主題也可以多種多樣,較易產生良好的氣氛。如討論班級公約時,可采用此形式。
聽說讀寫不分家,聽是說的前提。所以,應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能力,在傾聽中積素交際語言,為交際能力的提升鋪墊。
學會傾聽首先要求,聽別人說話時要用心,聽仔細了。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交際的第一步。其次要會聽,聽別人說話時,要抓住重點,能聽出說話的意思,還要留意說話者的神態,動作,表情來體會。
學以致用,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是一個道理。我們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練就口語能力,生活是口語運用最廣泛的領域。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口語交際能力,最終都需要面向生活,走向社會。
1.可以在校園中實踐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是他們成長的舞臺。在這里有著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等等,都可以很好的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2.可以在家庭中實踐
家庭是成長的搖籃,避風的港灣。學生在家里心情放松,做真正的自己,不會像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那樣緊張,可以練習把課堂上老師講的故事,學習的新課文復述給家長聽。既可以復習當天所學,也可以練習說話,一舉兩得。
3.可以在社會中實踐
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這樣的交往活動可以很好的練習口語交際。如參觀、采訪、調查等,在活動中孩子的口語能力會得到很好的鍛煉。
當然,提升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要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開展,教師的示范作用也不能少,還要建立合適的評價機制??傊?,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在實踐中還要我們繼續錘煉,續續發現。
【1】孫央絨.淺談口語交際教學【J】.成功(教育),2009(03)
【2】羅六勇.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