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朗讀教學 強化語言訓練
江蘇省丹陽市正則小學 馬雙鳳
小學生學習書面語言的過程,是不斷地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怎樣才能使范文的語言輸入孩子們的頭腦呢?這就要求學生不光要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要能熟讀、背誦、復述。現在低年級的語文課普遍講得多,提問多,讀得少,背得少,教師只完成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任務,因此,教學效率不高。蘇教版教材十分注意學生從課文中汲取語言營養,重視都、強調背。本學期我教的是蘇教版第三冊,共25篇課文,全部要求朗讀。要求背誦的有13篇,占57%,要求復述的有5篇,占20%。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時,把朗讀擺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要求學生讀到能熟背的地步。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不論學什么語言,都得背誦,背誦使人受益匪淺。”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當而且必須把朗讀作為教學的重點。朱自清先生在《朗讀論》這篇論文著中強調指出“讀的用處最廣大,語文教學上應該特別注重它。”這對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我針對蘇教版教材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朗讀教學。
小學生入學前口語實踐和訓練,已有了相當的基礎,但語言的儲存量還是很少的,使用語言的能力還是低下的,尤其從語言素質方面來說,仍處在幼嫩階段。要使他們的語文得到很好的發展,必須從書面語言吸取營養。如何利用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的訓練呢?我認為:朗讀是架在學生口頭語言和教材語言之間的橋梁。對小學生來說是依靠有聲的言語來組織思維的,依靠朗讀時的語調、語態變化來理解所讀的課文的。把對課文的感知和理解而得到的書面語言的營養,逐步溶化為自己的語言。朗讀訓練,實際上也就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1.朗讀訓練中重視學生動口,忽視學生動腦,是效果不大的原因之一
我在朗讀訓練中非常重視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通過朗讀,受到課文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的感染。課文中一些解釋不清、難以言傳的詞的意思,通過朗讀,想象意境,也即能慢慢地意會。
2.朗讀效果不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朗讀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動口、動眼,不要求動耳
朗讀時,我要求不僅眼看、口讀,還要用耳聽,建立聽覺與思維的聯系,視覺和聽覺同時在大腦皮層中留下印跡。在這方面,我投入了比較多的注意力。作為朗讀訓練來說,首先是讀給自己聽,對自己朗讀得如何,有一個切實的感受。自己發現朗讀中的優缺點,才能發揚和改進,才能逐步提高朗讀水平。這學期我改變了以往朗讀訓練的教學習慣,要求學生在朗讀時,口、耳并用,自己邊讀邊聽,聽自己讀得怎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已初步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一開口讀,就用自己的耳聽,聽讀音準不準,語速、停頓當不當,語調妥不妥。一發現自己認為讀得不好的地方,馬上重讀。這樣,教師在指導朗讀上要省力得多,而學生受到的更為實在。
1.對范讀的處理
一般情況下,我對每篇課文進行三次范讀。第一次揭示課題后的范讀。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強迫工作是違反心理原則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教師范讀的好,是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因此,抓住這一特點,教師在初學課文前的規范、流暢、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對自己的語音、語調、語速、語感和語味,內心有所感觸,這種感觸會上升為一種激情,激發他們朗讀的興趣和欲望。第二次是朗讀訓練前的范讀,使范讀起到指導朗讀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學《狼和小羊》時,我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把老師讀得快、慢、高、低的地方做上記號,向學生提出:看誰在朗讀時跟老師的節奏、語調最像。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聽力,學生又產生了對朗讀躍躍欲試的濃厚興趣。第三次是在朗讀訓練后,讓學生與自己作一個比較,激起學生對朗讀的愛好、追求。
2.朗讀和理解課文相輔進行
我把朗讀作為理解課文的一種手段,又把理解課文作為朗讀訓練的基礎和目標。例如:教《木蘭從軍》,開始學生對“文書、出征、赫赫戰功”等詞語不理解,我不急于告訴學生這些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很快就知道詞語的含義了。此時,我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看朗讀的作用多大呀,以后我們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著急,不要忙于問別人,只要好好地把書多讀幾遍,問題是會解決的。這樣讓學生自己通過朗讀解決問題,就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朗讀的興趣。
3.對朗讀訓練進行切實的指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我除了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不斷以新鮮感來刺激學生外,在點撥和鼓勵方面還作了改進。我常常對學生提出要求:“誰能把自己的感情讀出來?”當學生用自己的語感來朗讀時,我馬上表揚:“你讀得真好!請你來帶大家一起讀好嗎?誰能讀得比他更好?”憑借這樣的點撥和鼓勵,使學生都想讀,一遍比一遍讀得認真、入情,興趣越來越高,朗讀成了一種享受。我認為這樣要求比“誰能把感情讀出來”要好得多。要求用自己的感情讀比要求讀出課文應有的感情,更切合學生的心理,更能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小學生爭強好勝,不甘落后,充分利用這一心理特點來進行朗讀訓練,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這是培養朗讀能力的關鍵,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年齡還小,朗讀訓練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要學生朗讀時,首先把重點放在“正確”上,即要求學生在朗讀時能有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做到讀準字音,不添字、漏字、不唱讀、不一字一頓的讀。在此基礎上,再適當教給學生朗讀的基本技巧。對低年級學生,不適合講授朗讀技巧的規格要求,而要通過朗讀實踐來體現。因此,我不要求學生背技巧的條條,而是就具體課文應該怎樣朗讀來實地訓練。如教學《大禹治水》這課時,第一小節講了洪水對老百姓帶來的災害。因此,我教學時讓學生把語速放慢,音量放低,重讀“滔滔、淹沒、沖到、無家可歸”四個詞,通過朗讀,使學生頭腦中產生了一幅“凄涼、悲苦”的畫面,學生在這樣的語境中仿佛也進入了那個災荒的年代。當教學最后一節時,我讓學生加快語速,提高音量,使學生仿佛看到了人們在大禹的帶領下制服了洪水,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載歌載舞的畫面,從而更體現出人們對大禹的敬佩和愛戴之情。這樣朗讀和理解有機結合,既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使學生的朗讀得到了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