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襯紅花,相看更相宜
——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遙觀中心小學 章芙芳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過程,以多種媒體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機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自主閱讀,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 語文教學
鮮艷嬌嫩的紅花因為有清新雅致的綠葉相稱,所以顯得更加楚楚動人。同樣的道理,具有濃郁美育特色的語文也是如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根植于現實,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能力。因此,把當今信息技術領域發展最快、最活躍的多媒體引入語文課堂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展示語文魅力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過程,以多種媒體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機構,可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國著名女作家萊辛說:“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可見,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因素,強烈的興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動力更加持久、學習旅程更加愉快,學習收獲更加豐厚。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心理特征,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巧妙地將計算機、聲音、文本、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功能融于一體,適時恰當的呈現,營造一種濃烈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文章: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泉城、九寨溝、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長江之歌、三亞落日、煙臺的海……不僅有中國的,還有外國的: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等。這些文章通過文字的描述,激發了學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強烈愿望。雖然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還不具備親身行遍天下的能力,但多媒體的介入,可以讓我們不僅僅是只停留在對文字的美妙遐想,圖片配上音樂、或者干脆立體的視頻播放,讓學生不出教室游世界,強烈的探究沖動油然而生。
多媒體,不僅可以帶著學生游歷千山萬水,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穿梭時空,為其構筑廣闊的生活場景,在身臨其境中使陌生的東西變得熟悉起來。例如教學《七律?長征》這首詩時,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全方位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使其認知渠道多元化。上課前,我要求學生通過網絡等走近長征,對長征有個初步的感知。上課時,為了理解“大渡橋橫鐵索寒”,我播放了《飛奪瀘定橋》片段,讓學生感受紅軍的英勇與戰爭的慘烈;配合全詩內容,在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樂中,學生們隨著畫面翻過了五嶺,跨過了烏蒙,渡過了金沙江、大渡河,艱難地跋涉在到處是沼澤的草地和終年積雪覆蓋的雪山……終于,撥開云霧見青天,紅軍長征勝利了,革命的火種保留了。課后,我組織學生聆聽了《長征組歌》,讓學生進一步收集長征故事,講述長征故事。多媒體的巧妙運用,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減緩了學生理解詩意的坡度。學生們在直觀圖文、影像中走進了那個年代,走進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漫漫征程,也更加深入了領悟了毛澤東詩詞的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審美能力和個性閱讀體驗。曾幾何時,我們為自己的表達蒼白而黯然,為自己的演示拙劣而傷神,為自己思維的局限而無力。但現在,因為有了多媒體的幫忙,利用其聲、圖、文可交互等特點,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為課堂教學排憂解難。
如教學古詩《江雪》,要讓學生直接體會和感悟出詩人被貶時的失意和不愿隨波逐流的清高是很困難的。但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首先展現白雪覆蓋群山,山無鳥蹤,路無行人,蒼茫一片的凄涼和清冷。再逐漸推成近景,讓學生感受穿蓑衣、戴斗笠的孤單老翁與江岸蕭條構成的蒼涼、寂寞意境,進而感受作者身處逆境的孤傲和清高。同時配上長簫古箏的凄婉古曲和作者被貶原因的低沉旁白,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便于喚起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優化課堂教學。
再如教學《詹天佑》一課,可以先讓學生根據文字描述自己動手去畫一畫開鑿隧道的兩種情況和設計“人”字形線,然后適時出示多媒體課件,演示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方法和中部鑿井法,以及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學生觀察后,很快就能明白這兩種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和設計“人”字形線路的目的,從而感悟詹天佑的愛國與杰出,圓滿完成本課的任務。
語文學科是信息量極大的學科。有人說,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多媒體,一般理解為多種媒體的綜合,是計算機和視頻技術的結合。多媒體強大的網絡優勢,能實現“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超級鏈接,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資源庫的信息有機整合,大大增大學習的信息量。
以作文教學為例,當多媒體走進作文課堂,作文教學再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學生找到寫作材料的同時,了解了課堂以外的大千世界,多媒體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現實生活、甚至更遠的時代和地方。所以,多媒體的運用,毫不夸張地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儲備。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文、情、景等審美因素。利用多媒體開展科學的、藝術的審美教育,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美、欣賞美和展現美,提高其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
比如教學《泊船瓜洲》,為了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感受古詩的語言美,我們可以通過視頻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學生細細品味,很快就能領悟“綠”字的神韻。“綠”既涵蓋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詩,我們可以運用網絡資源,克服時空束縛,引領學生走近廬山,欣賞廬山瀑布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卓爾不凡的自然美。學習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示兒》等,則可以通過網絡了解作者生平和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領會古詩的思想美。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個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置身于多媒體環境下的語文學習,猶如超市購物,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成為“自主閱讀”的主人。如學生學習了一首愛國詩詞,可以搜索相關的更多詩詞:可以是同一個詩人的,也可以是不同詩人的;可以先解讀詩意,也可以先了解詩人;可以在類比中學,也可以在對比中學……
綜上所述,當今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使人類社會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沐春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一如綠葉,將紅花映襯得更加明艷動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