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東凌小學 陳永玨
新世紀,手機的普及、網絡的廣泛應用,學生們獲得新鮮事物、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增多,可是學生們對作文仍然出現“無米下鍋”“有米難炊”的現象。文章基于這個實際,探討了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可行途徑,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的實踐感悟。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提高作文能力 具體策略
經過實踐觀察,小學生最怕作文課、最怕寫作文。小學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創新表達、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筆者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讓他們有話想說、有話會說。如何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筆者進行了以下的嘗試,收效頗豐。
蘇霍姆林斯基的“真正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這句名言為我們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作文教學不能再進行仿寫了,從小學一年級的模仿造句子、模仿某一段落寫話,甚至三年級初寫作文時,教師提供作文模板和范文,給出寫作的模式和套路,這樣,只會禁錮孩子們的思維、束縛孩子們的思想和心靈。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我們的生活處處有美,但學生們缺乏美的發現,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學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怎樣讓學生的既“千人一面”又有不同的“風景”,“千篇一律”中有不同的個性和“新意”,我想,應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觀察是“沉默”的思維。因此,引領學生走出“狹小”的生活圈,走進生活的社會舞臺中,對周圍的人或事多看、多思、多想,學生的作文定會神采飛揚。
如六年級的單元習作訓練《寫相互關愛的事》時,教師不能提出作文要求、讓他們自擬文題、構思寫作思路、再著手寫作,這樣教學,學生會苦于“無米可炊”,寫出“豆腐塊”的文章不罕見,也情有可原。如果單元訓練教學前,開展一次“校園尋美”的活動,讓學生把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隨時記錄下來,課堂上交流;寫作活動前,教師巧妙引導“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邊,好人好事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再以自己親自看到班級同學助人為樂的實例做論據,引導學生:“愛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再以啟發性的語言“把你們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相互關愛的事記下來吧!”學生有了“尋美”的基礎,有了教師的故事的講述做例子,他們的習作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找到生活的支點。
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一個最近的通道,幫助學生打開這個通道,可以實現“以讀促寫”之目的。閱讀可以使學生涉獵書海、感受文化的熏陶,沒有大量的閱讀,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一直以來,閱讀和寫作“分家”。而讀的積累是寫的表達的基礎,寫的表達和運用是讀的終極目標。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為作文教學拋錨引航。
如教學《小草和大樹》時,在學生閱讀前,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題目——《小草和大樹》,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以“小草和大樹”為題?先想一想,“小草”是什么?“大樹”又是什么?“小草和大樹”又有什么關系?這樣,讓學生學會分析文題,并從中感悟“題好文一半”的內涵,寫作前養成審題、析題以及擬好靚麗、深刻的作文題,讓讀者從文題就對文章“愛不釋手”。
對于《小草和大樹》的閱讀教學,教師還應該從寫法上引導學生,如讀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和學生一起回顧,夏洛蒂勃朗特的生活的艱難、詩人的嘲諷以及出版的失敗等。通過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注意寫作時突出重點、抓住中心,并注重細節描寫。再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為什么從“小草”變成了“大樹”,課文中哪句話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和分析,引導學生注重“點題”的方法,注重開頭和結尾的照應。
這樣閱讀指導,不僅僅在于文章的解讀和理解,更注重文章的寫法和篇章結構以及謀篇布局的獨具匠心,讓學生從中收獲頗多。
閱讀僅僅靠課堂不解決問題,應引導學生“讀書破萬卷”,大量閱讀名著,可以擴大知識面,拓展知識視野,知識面的拓寬,也提高學生的鑒賞力,逐步豐富語文知識,同時為寫作積累了素材,從中也掌握寫作方法和寫作規律。
課外閱讀中,引導他們“不動筆墨不讀書”。對于名言好句、精彩片段的摘抄和積累,方式也可以多樣,首先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是積累這方面素材的主要途徑。如《小草和大樹》的學習中,讓學生摘抄:她的生命艱辛而壯麗,像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比喻句的使用,不僅揭示了主題,也使文章靚麗和精彩。
其次,為寫作積累素材,還可以引導學生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日記是勤練筆的最佳途徑,日記形式靈活,篇幅可長可短,時間上也靈活,沒有約束和限制,可以隨時將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如一次看電影、一節法制教育課、一場拔河比賽、一次大掃除、一個精彩的演講等,都可以寫進學生的日記,都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礎,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
總之,閱讀、生活、課外活動等幾個方面,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切實抓好這幾個環節,讓生活成為學生寫作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實現“有話想說”;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和寫作策略的指導,讓學生“有話會說”;豐富課外活動,利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拓寬寫作渠道,學生的作文不再“無米下鍋”,對作文不再望而怯步。
【1】曹軍韜.簡析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10)
【2】李靜文.提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有效性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5(5)
【3】蘇紅.探討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創新方式【J】.新課程·上旬,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