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語文學習力培養的生活化語文教學實踐研究
江蘇省無錫市新洲小學 殷 毅
學習力——學習動力、能力和毅力。在語文中的學習力直接體現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把知識資源轉化成知識資本的能力。一堂語文課,既要打好基礎,又要培養各項能力,如何實現“高效課堂”,唯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方能有所收獲。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通過文字的力量對學生思想、情感形成的正確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創造力,促使學的學習力不斷提升,只有這這樣才能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表示語文學習要有“較豐富的積累”。豐富的語文積累既拓展學生的知識寬度,又對學生的人文素養乃至精神、文化底蘊大有裨益。
人生聰明識字始。字、詞、句、段的積累是語文課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是小學生語文意識、語文能力培養的基石。的確,“死記硬背”的東西真不少,這些知識的表象看上去是“死”的,但追根溯源,它們卻都是活生生的,哪怕是一個漢字,都有其生動有趣的“出生故事”。我們教育對象更是鮮活的生命,因此,如何讓語基回歸生活,富有情趣和情理地指導孩子活學活記,做到融會貫通,達到終生難忘,甚至可以示范子孫。就如同《師恩難忘》中的境界:“在田老師那里學習四年,聽到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最枯燥的字詞記憶也應該充滿生活情趣,如《梅蘭芳學藝》中“緊盯”一詞教學片斷:來,請你緊盯著老師手中的粉筆,注意,眼睛不要眨,眼珠子跟著轉起來哦!
(先空中自由移動,再落到黑板上,開始書寫“緊”)
“緊”字里面有個新的偏旁,古時候,它是這個樣子的“” ,一團絲線被捆了起來,捆得緊緊的,文中,梅蘭芳盯著鴿子、游魚的雙眼,也像被絲線牢牢拴住了。不僅有效進行生字教學,也將大師專注練習的樣子印在腦海中。
“思辨”一詞出自《禮記》的“學問思辨行”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提升閱讀思辨能力,就是要增加課堂思維流量,引領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來主導課堂,做到“動情”兼顧“動腦”,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魅力,更要培養學生質疑和思辨的能力。
思辨訓練生活化,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課文中所蘊含的可思辨點,進而激發學生深入課文生活,調動積淀和閱歷,回歸生活情理去自主思辨,發表獨立見解。如《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與《詠華山》中“舉頭紅日近”二者均為山中“日”,顏色為何不同?引導學生將文本與生活結合,注重尋求和對比,得出結論:當太陽高掛在天空,我們看到的是紅紅的太陽,傍晚時分,鸛雀樓對面山谷里的云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所見的太陽就成“白日”了。學生在閱讀中主動尋找生活經驗和資料進行探究,從而形成清晰、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再如教學《司馬光》時,對于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讀懂課文根本不是問題,因此,直接從“爬”“掉”“哭”“喊”“搬”“砸”等動詞入手,先讀一讀,讀準字音,再帶著動作讀一讀,用生活經驗輕松理解字義,接著用上這幾個動詞講述故事的核心內容,并加上動作使情節變得鮮活起來。在砸缸救人環節,讓學生進行思考:“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和“拿起石頭砸”有何不同?聯系生活實際,經過思辨,不難發現:輕物用“拿”,重物用“搬”,石頭不大,對缸沒有“殺傷力”,不使勁,缸也不會破。司馬光的機智勇敢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如何恰當、精準地使用動詞的方法也滲透其中。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力在語文學習上主要體現為“讀得懂”和“說得清”。陶行知先生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能夠達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這種(語文)生活的能力。人只要生活,就離不開“用語行事”,書面表達水平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集中反映,在適當的環境中能找到適切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想法和意圖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1.合理關注語用,讓語文表達有深度
目前的課堂教學,很多教師都能有意識地進行語用訓練,但很多都是“淺表語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如學完寫景的文章后就讓學生用上穩重的內容改編成導游詞,學完歷史人物傳記或者重大歷史事件后就采用“×××,我想對你說……”等,通常學生就會將課文中的字詞句簡單拼湊成自己的文章,只是淺層次地理解和記憶,沒有達到聯系生活實際,從內容和形式上深入地、自主進行表達訓練。筆者在教學《放飛蜻蜓》一文時,關注了課后的問題:從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哪些了解?在引導學生通過文字了解蜻蜓,會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蜻蜓之外,更應該思考的是陶行知如何帶著孩子們一起觀察蜻蜓的,聚焦“語用”,讓孩子們學習觀察動物的方法之外,也要學會感受描寫人物、體現人物品質的時候,語言、動作、表情對于表現人物作用的效果。
2.習作聯系生活,讓語文表達有溫度
作文教學應以學生的真生活為起點和終點,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擦亮學生觀察生活的一雙慧眼。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2主題為“雛鷹爭章”,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提前一周請學生準備展示內容,有些課堂上無法展示的請家長將孩子的技能拍成視頻,利用語文課、QQ群,微信朋友圈播放錄像,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孩子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也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分享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并學會對他人真誠地贊美。
運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導學生研讀文本、認識生活、積累語言,提升語文素養,其價值遠遠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與促進學生精神生命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更好地開啟語文的“生命之旅”。
【1】語文課程標準
【2】程振理.特級教師這樣教語文.南京大學出版社
【3】龔福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力研究.黑龍江教育
【4】孫大武.提升語文學習力呼喚鮮明的語文意識.中小學教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