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建山學校 毛金國
農村學校散文教學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江蘇省丹陽市建山學校 毛金國
散文是我國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要文類,散文教學存在著難點,但是散文解讀的理論研究長期以來幾乎為無。本文從農村學校學生在散文理解上存在的諸多障礙入手,給出“抓牢在校時間,保證學生閱讀量”“緊扣散文文體特點,從“情”入手,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兩個策略,以期能突破農村學校散文教學所處困境。
初中語文 散文教學 問題分析 策略研究
散文的理解需要一定的閱讀儲備,對讀者的閱讀能力有較高要求。但是,就筆者所任教的學校而言,農村學生在散文理解的閱讀儲備上存在以下問題。
1.條件上不允許。首先,農村學校的學生家庭,經濟不濟、認識不足,在學生的閱讀資源上不可能提供足夠支撐,從而導致這些學生的文學知識不足,語言理解能力欠缺,語感較差。其次,農村學校所處的環境及其不適合學生閱讀,周邊的氛圍和閱讀甚至存在沖突。學生的所謂閱讀時間大多浪費在“漫畫”“作文選”“媒體上的娛樂新聞”等低層次的讀物上。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發展,很難達到理解“散文”這一層次的水準。
2.時間上不允許。實事求是地說,農村的社會環境和教育認識上的局限,使得眾人在“高考、中考”這一指揮棒下基本認同“素質”=“分數”。農村學校的學生在“華山自古一條道”的壓力下,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了書本上,無暇他顧。
3.興趣上趨無。毋庸諱言,當今的“閱讀”環境并不理想,不要說孩子,就是成人花在閱讀上的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農村社會更是如此。此種環境下,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想而知。他們要么專注于書本知識的學習,要么沉迷于網絡游戲和漫畫等娛樂休閑,閱讀對于他們而言幾成“雞肋”。
一方面,不得不教、不得不學;一方面,不會教、教不會、學不了。這一怪圈如何破解?筆者僅結合自己的實踐,給出以下幾點不成熟的建議,供方家參考。
1.抓牢在校時間,保證學生閱讀量。關于閱讀,基本能達成這一共識:文章的理解是無法一步到位、立馬見效的。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隨著學生經驗的豐富、閱歷的提升由淺入深地逐步提高。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大量的閱讀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形成語感。學生自身的“文字理解能力”是無法通過外在的方法、手段、技巧來彌補的,只能靠“經驗積累”。“散文”這一文體,更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因此,所有閱讀教學——當然也包括散文閱讀教學,第一步必須是積累“文字經驗”。為此,筆者以為,要從在校時間入手,保證學生的閱讀量。
(1)說明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定要強調“在校時間”?因為,就上文所述可知,農村的閱讀環境不理想,不能寄希望于學生的“自我閱讀”。就目前農村學校的情況而言,“在校時間”是唯一可控的。
(2)回答一個問題——時間從何而來?①從晨讀來:鼓勵學生較早的進學校,在班主任、小助手、語文課代表的組織管理下按學校“閱讀目錄”進行“有計劃”的閱讀。②從課堂來:鼓勵教師少講,放手讓孩子多讀,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③從課間來:鼓勵學生養成課間看書的習慣,學校從多方面著手確保學生課間有書看。④從課后的興趣小組、培優補差來:從分發揮語文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以興趣小組和培優補差的形式組織相關學生進行閱讀訓練。
2.緊扣散文文體特點,從“情”入手,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1)煽情——注重課前導語的設計。散文有的偏重于敘事,有的偏重于繪景,有的則偏重于抒情,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散文篇目設計不同的導入語。寫景類散文,可以設計“美景勾勒”式導語,豐富學生想象、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比如,進行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學時,筆者就這樣導入:“古詩云‘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筆下的春是那樣的生機盎然,令人心馳神往,而朱自清先生向我們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詩如畫如歌般的春景圖,讓我們一起同他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緩緩地敘述,輕柔的語調,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為接下來的品讀打下了重要基礎。抒情類散文可設計“營造氛圍”式的導語,用強大的氣場、真摯的情感直擊學生內心。
(2)入情——品味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作者獨特情感。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強烈的情感宣泄。讀者只有進入閱讀情境,品味每一篇散文獨特的語言文字章法的魅力,才能走進作者的心靈,體味也才能更深刻。筆者認為:根據散文作品的規律,授予一些簡單的閱讀方法則是進入情境的必經途徑。例如,讓學生學會把握線索。散文往往以“形散而神不散”來構筑全文。因此,如何抓住“神”這一線索來串聯全文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就散文的大體分類而言,記敘性散文重在情節的組織和鋪展,可以從情節方面尋找線索;至于游記之類文章的線索則有可能是:空間的推移,時間的轉變,移步換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從畫面展開的層次或物的方面去尋找。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這一課,自始至終作者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一句話: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蔭。一切的一切,就是為了這最后的吶喊——不抱怨,不畏難,一路向前,收獲成功!抓住這一線索,全文的語言就都顯得緊湊起來了,再多的“散”也不過是“神”的補充、重復、強調!
(3)“同”情——走進文字,感受作者構建的意境。有人說過,“解讀是一種‘參與’,它力圖親身再次地體驗和思考別人已經體驗過的經驗和思考過的觀念”。特別是散文這一種至美的文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走進它描繪的情境,感受真情帶給心靈的震撼,讓作者的喜怒哀樂進入讀者的心胸,引起共鳴,感同身受。散文所描繪的具體事情、生活環境、身心狀態等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但是作者為什么能將這種經歷轉化為文字并被大家牢記和稱頌呢?我想——我只能大概的揣測——這與作者的人生閱歷是有關系的。獨特的人生閱歷給了作者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體會,正是這相同情況下的“獨特”擊中了讀者的內心,生發了觸動。教學時,教師應該努力引導學生走進“具體存在”之外的作者的“獨特”,感受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體味作者當時所處環境下的獨特的“切身體會”,走進作者所構建的意境。就本人而言,每讀散文必體會作者其構建的意境。因為唯有這樣,才能感動——否則,實在是很難弄懂那一堆文字要表達什么。所以,教會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體會試著走進作者所構建的意境,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能讓學生快速的直奔“中心”——一旦“感動”了,文字也就變得簡單了——文字本身就是為了表情達意的。
(4)移情——結合自身經驗,再現語句章法的魅力。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的獨特體驗。散文的教學,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學生的經驗與作者所傳達的經驗是不同的。這種不同,貫穿整篇文章的教學——就是說,所有人不可能“具有”與作者等同的經驗,無論是閱讀之前、閱讀之中還是閱讀之后。因為,作者的人生經驗,融匯在他的語文經驗里。作者的言語表達,那些個性化的語句章法所表現的,是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的感官所觸、心緒所至。散文的精妙處,閱讀散文的動人處,在于細膩,在于豐富,唯有通過個性化的語句章法,我們才能感受、體認、分享它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驗。“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曾說過一段至今仍發人深省的話:“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中學生讀書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將書中的話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匯等等重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這種變形必失去原來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輪廓,沒有什么用處。”引導學生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就是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作者的獨特經驗”,也就是去感受、體驗散文之語句章法所表達著的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之處。
綜上所述,農村學校散文教學所處的困境是教師幾乎日日都要遭遇的困境。本人僅以自己的“磚”希望能引出眾方家的“玉”來,有不到之處,還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