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 奚 華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哲學思維訓練”微研究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 奚 華
思維著的精神,被恩格斯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學生思維的高度決定作文立意的高度,我們組織作文教學,有責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當下中學生普遍存在著諸如人文素質低下、價值觀缺失、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現實問題,哲學可謂是對癥之藥。江蘇高考作文考查要求學生有獨到而深刻的立意,要求體現出相當的思想和寫作的智慧,哲學無疑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語文教學與哲學思維訓練的聯姻并不是一個新課題。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著名語文教育家洪宗禮先生在第二課堂即課外活動中卓有成效地組織實施思維訓練。他以辯證思維的訓練為重點,以貫通文理為特色,設計出若干個系列專題,每個專題由“讀材料”“想哲理”“寫作文”三個板塊組成,把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寫作訓練與閱讀訓練、學語文與學哲學緊密結合起來。當然這其中運用的哲學觀點基本直接來自高中政治課本——聯系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對立統一的關系,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時過境遷,當下學生的課本閱讀與課外閱讀已經賦予“哲學”更豐富的內涵、更廣闊的外延。今天我們研究這個課題,一方面,要繼承前輩披荊斬棘所做的探索,另一方面,絕不搞 “穿新鞋走老路”的簡單重復,我們致敬前輩最佳的方式是豐富與拓展這個課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課題研究的“哲學”不同于政治學科講授的哲學基本概念,而是精選立足于文學的具有相當學術影響的著名哲學論斷,是哲學思想這棵參天大樹結出的甜美而睿智的思維果實。
有米之炊方能成就巧婦,哲學思維訓練離不開蘊含哲學概念的高質量的素材。我們首先著力激活蘇教版必修課本、配套讀本、選讀課本中的哲學元素。蘇教版語文課本中, 莊子《逍遙游》有“小大之辯”“無所待”的哲學高境;王羲之《蘭亭集序》有發人深省的生死觀;帕斯卡爾《人是能思想的葦草》和羅素《我為什么而活著》讓我們思考如何讓這看似脆弱的生命去“追求知識”“同情人類的苦難”。除此之外,教材還安排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論厄運》以及中國當代思想家周國平的《直面苦難》等充滿睿智的哲學文章。例如我參加南通市基礎教育優質微課資源建設研發,錄制的《美與丑的內涵解說》一課中,就重點演繹了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閱讀積累與作文教學最忌故步自封。在要求學生“學以致用”之前,得讓他們有開拓的視野和較為豐富的閱讀積累。我們借鑒學習著名的“杭外書單”。如《杭州外國語學校2009年高一年級暑假推薦閱讀清單》中,有香港著名評論家梁文道的《常識》《我執》,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奠基人朱東潤的《陸游傳》《杜甫敘論》,有國學大師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有日本近代思想文化先驅新渡戶稻造的《修養》,有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還有北島《藍房子》《午夜之門》、夫斯塔夫?雅諾施《卡夫卡口述》、勒?克雷齊奧《金魚》、威廉姆?龐德斯通《囚徒的困境》、東山魁夷《與風景對話》等諸多著作,可以說是貫通文史哲,美學宗教融為一爐。“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易經》中這句話告訴我們讀什么很重要。
接下來,我們需要指導學生怎么讀。怎么在讀的過程中實現作文素材積累與思維能力提升的雙豐收。作為備課組長,我編印了《“哲學”八講》供本年級學生閱讀參考。其中,“平庸之惡”由猶太裔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不忘初心”是人間佛教的倡導者星云大師的處事名言;“關于自由”重點介紹康德觀點——自由就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形而上于形而下”從《易經》談到當下生活的智慧;“他人即地獄”是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的觀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來自捷克小說家思想家米蘭?昆德拉;“道德律在我心中”是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的智慧之語;“美丑對照原則”來自法國大文豪雨果……我們推薦的這些“哲學”話題,植根于世界文學的沃土,更貼近語文教學本身。這期間,我本人還參與校本教材《美麗的思維》的編寫,這是更系統、更直接地向學生介紹關于思維的知識。總而言之,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學生體悟與教師啟發相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放羊吃草,活水養魚”是我們的基本認識,也是一貫做法。
閱讀成果的轉化、思維訓練成果的具現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也是一種“永遠在路上”的長期努力。在參與了我校錢俊元校長和葛艷華老師主持的省立項課題《基于師生互為主體理念的高中語文互導式課堂教學研究》后,我意識到要從師生互動出發,一文一案,一病一方,個性化指導,個性化寫作。在遷移運用“哲學概念”時,如果一味機械地搬運、教條式地粘貼,會使得文章流于形式,支離破碎;如果集中投喂式閱讀、流水線式寫作,會使得文章千篇一律,毫無個性。“教育的本質是對個性的認可和尊重”,在具體的寫作思維教學中,要重視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這一方面應該是重點,要濃墨重彩地說,但因為做得還不夠,心虛膽怯,只能如此匆匆帶過。但這一方面確實是我們一直用心經營的地方,也是今后我們仍要不懈努力、刻苦鉆研的課題。
在本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常常感到“課題太大,能做好的太少;野心太大,個人能力太小”,這是初次參與微型課題研究經驗不足帶來的教訓,但同時也是努力做好本次課題研究的壓力與動力,也為我今后更多地參加微型課題研究提供了方向。
(本文為微型課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哲學思維訓練》的總結報告,2017年6月發表于南通市教育局內部刊物《名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