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三河口高級中學 湯紅瑜
現代詩歌教學的美育視角例談
江蘇省常州市三河口高級中學 湯紅瑜
現代詩歌教學必須重視美育,美育能夠營造合適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習得詩歌技能,更好地提高語文素養。為此,我們不妨以內容美統領形式美、以微觀美探查內容美、以分享美引燃創造美。
內容美 形式美 分享美 創造美
“語文美育要以文本中的審美因素為抓手來相機進行,而語文教材選擇了豐富的文質兼美的文學經典,最具審美本質。”[1]詩歌教學亦是如此。經典的詩歌其實就是美的濃縮,充滿無限美趣,如果我們能夠從中充分挖掘其美育價值,那么必將使語文課堂浸潤著濃郁的人文氣息,濡染學生享受詩歌之美,從而更加熱愛詩歌,從中汲取更多的語文營養。
語文教學追求語用價值,體現工具性,但是,這絕不是排斥人文性。學生是特定的鮮活的生命個體,語文教學必須激活他們的學習思維,調動其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達到工具性教學目標。而詩歌的美育價值毋庸置疑,所以,我們充分挖掘詩歌的內容美,并以此引導學生對詩歌形式的探究則會讓學生樂此不疲。
《沁園春·長沙》一詞是毛澤東的經典作品,它不僅勾勒了壯美的畫面,而且還表達出毛澤東憂國憂民、試圖改天換地的青春豪情。學生閱讀后便會感知到詞作的內容之美,潛意識也會體悟到詞作的形式之美。請看下面的師生對話:
師(待學生初讀后問):同學們談談閱讀這首詞后的體會吧!
生:原來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大志已立,難怪能夠成為一代偉人。
師:立下什么大志?
生:“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話表明,毛澤東是要統領天下啊!
師:要做皇帝?
生(笑):這不是一般的皇帝,而是“糞土當年萬戶侯”,要為勞苦大眾服務。
師(應和):對。
生:青年時期毛澤東能寫出這樣的詞真是了不起!
師:體現在哪里呢?
……
這段對話,教師先從內容談起,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后再順勢引領到對詞作形式的探究上,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先從詞作的形式切入,則不會產生太大的吸引力。可見,從內容出發,先讓學生濡染內容之美,學生學習就會更加主動,而不至于感到枯燥。
詩歌的內容美并不能僅僅靠感知,而要憑借對詩歌的具體詞句的品析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美育。況且,經典的詩歌往往在所有的細微之處總是耐人咀嚼,所以“抓細節閱讀,能使學生在品味經典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感悟,讓他們的情感獲得更多的升華。”[2]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悟內容之美。
例如: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卞之琳的《斷章》詩歌堪稱經典,但是經典在何處,必須在細微處開掘。
細微一:意象美。“橋”“月”“樓”“窗”等這些意象學生并不陌生,是中國古典文學里常見的形象,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具有濃郁的古典美。
細微二:視角美。攝影講究光影、角度和畫面感,詩中的“你”與“看風景人”互為主角,畫面彼此映襯;“你”在做夢,而又成為別人夢的主角。這些神奇的剪輯、交錯而又和諧融合產生了哲理美。
細微三:意境美。簡單的四行文字點染了四幅畫面,四個主角,構建了四個意境,彼此互為聯系而又別有天地,意蘊深厚。
其他諸如節奏、音韻、用詞、修辭、風格等均可成為預設的角度。
帶領學生感知以上細節便能深刻地感受內容之美,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哲理美、形象美,而不至于僅僅停留在霧里看花的淺表。可見,“語文教學,既要有宏觀的整體的思考,又需要立足在言語細微處去推究品味,以精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3]當然我們還必須提醒學生注意詩歌的虛實之美。
課堂活動往往以分享美為主,但是從言語教學的規律審視,我們還須引燃學生創造美的激情和恰當把握機會。現代詩歌美育的最高境界是創造美,因為只有在創作中才會加深體驗,也只有將創作的成果固定下來,才能更好地分享美。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詩作的絕唱,膾炙人口,久經流傳。筆者帶領學生一起分享該詩的諸多美點,燃起學生創作的欲望:
師:我們一起做道沒有確定答案的填空題吧。這首詩很美,美在________。
生:美在情感,很濃濃,很真摯……
生:美在形象,金柳、水藻、潭水、星輝、夏蟲等無不充滿柔情和惜別之意。
生:美在音韻和節奏,“夢”“放歌”“沉默”“悄悄”不斷出現,營造出一唱三嘆、反復循環的節奏美和韻律美。
生:美在首尾的呼應,充分表現出詩人戀戀不舍之情。
生:美在擬人……
師:同學們不僅看到了詩歌的內容美,還感悟到了詩歌的形式美,那么你最喜歡哪一段?請模仿或借用它的表達形式,甚至意象,也來抒發一下你在某種特定情境下的感情。
學生們趁著豐富的體驗,紛紛拾起從前的某種印象,迸發出創作的靈感火花,寫出了屬于自己的片段詩句,主觀世界便綻放出美的花朵。
由以上分析可知,現代詩歌的教學實現從內容美到形式美,從微觀美強化內容美的轉變,從而厘清教學的方向、途徑,加強到得訓練,便可收獲更多的驚喜。也就是說,只有在恰當而充分的詩歌美育的濡染下,學生才能更好地品析詩歌的藝術美,提高語文素養。
【1】付煜.文學類文本的美學審視【J】.語文建設,2016(02)
【2】孔建河.《斷章》意象的古典美及多解主題【J】.語文天地,2016(12)
【3】王志芬.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J】.中學語文·教師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