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周晴靜
指導學生摘抄也有技巧
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學校 周晴靜
摘抄作業是語文知識積累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對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拓展知識領域有著較大的幫助作用,也是語文教師常常采取的一種作業方式。但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對摘抄的目的不夠明確,往往敷衍了事,將“摘抄”變成了“抄寫”。在這樣的現狀下,轉變摘抄的形式,豐富摘抄的內容,為“摘抄”注入新的活力,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摘抄 轉變 嘗試
培根曾經說過:“讀書使人豐富,筆記使人精確。”身處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自己需要的部分,是一個人基本的能力與素養。摘抄,作為積累語言的一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量,逐步培養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通過摘抄,學生可以大大拓展閱讀面,可以引發思考,提取信息,還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現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年段的課外閱讀數量有了比較具體的要求,不同的課外閱讀方式也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運用著。摘抄好詞、好句、好段,幾乎是每一個高年段學生都做過的作業。但是,摘抄作業的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
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懷著美好的愿景,我希望學生們充分利用好教材中配發的《小學語文拓展閱讀》,因此提出了以下閱讀要求:在預習新課時,閱讀《拓展》當中相關的文章,每篇文章要留下閱讀的痕跡,比如圈出生詞、好詞,劃出好句等,并挑選其中最喜歡的一篇做摘抄作業,積累好詞和好句,寫一段簡短的讀后感。這樣的要求既能保證學生的閱讀量,又能讓學生在比較與思考中完成摘抄作業。
然而,幾次摘抄作業批改下來,就發現學生開學時的學習熱情慢慢消退以后,敷衍了事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比如不加思考隨意選擇、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特別是寫簡短讀后感的部分,有人甚至直接把文章的最后一小節總結性的話語稍加變換就當作是自己的“感想”。凡此種種,讓“摘抄”幾乎等同于“抄寫”,甚至連抄寫的價值都沒有。那么,這樣的摘抄作業,還有必要繼續下去嗎?
從我自身學生時代的摘抄作業開始,好像“好詞好句好段”就是摘抄作業的全部了。把這些閃閃發光的詞句從文本中摳出來,這就是摘抄了嗎?我不禁開始反思,文章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即使是通篇大白話,即使沒有那些閃閃發光的詞句,只要故事精彩,便不失為一篇好文章,那么這樣的“好詞好句好段”還有什么意義呢?
拿著學生們的摘抄本,我才發現:所有學生都會“抄”,但是不是所有學生都會“摘”。 其中,固然有一部分學生是學習態度不夠端正,但是更多的學生是對“好詞好句”概念的模糊,只能一抄了之。再看看自己提出的摘抄要求:好詞12個以上,好句4句以上,讀后感兩到三句話——只有“量”的要求,卻無“質”的指導。摘抄作業需要學生對所讀文章進行理解,在理解中品析,在品析后選擇,這實質上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摘抄作業不僅不能放棄,還要好好開展指導: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激發學生摘抄的樂趣,通過適時的評價反饋指導學生摘抄的方法,最終提高摘抄的有效性。
讓摘抄作業煥發新的活力,就要進行大膽的嘗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性課程。因此,我認為要打破“好詞好句”的舊形式,將摘抄作業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相結合,不斷挖掘新的可能。
1.思維導圖式
在高年段的閱讀教學中,特別是梳理文脈、提煉線索等教學環節,常常能夠看見思維導圖的身影。它能夠幫助學生將思維形象化。在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中,高年級的學生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出現了邏輯性比較強的思維,思維導圖可以幫助他們在短時間內理清文章的脈絡,從主動摘抄的過程中掌握很多信息。
2.圖文結合式
結合學情和教學實踐,我首先將“地圖”作為課外知識引入了摘抄作業中。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閱歷往往是有限的,空間感知能力仍然處于具象思維階段。在五年級教授《長征》這首詩歌的時候,我將紅軍長征的路線圖展示給學生看,作為背景知識儲備,為感知長征精神做鋪墊。然而,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生看不懂地圖,對他們來說那不過就是一條條線段和一個個色塊。
3.趣味應用式
摘抄作業其實就是語文實踐的一個陣地,根據不同的課程資源,呈現出不同面貌的摘抄方式。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練習五“語文與生活”這一版塊中,有如下要求:“某超市新進了一批貨,可是不知道如何擺放才好。你能幫忙把貨物進行合理的分類嗎?”這樣的分類題,難度較低,相應的學習成就感也較低。因此,我引導學生們聯系日常逛超市的生活經驗,回想超市的布局,在分類之后,幫助皇甫東再設計一張超市平面圖。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知道了相似或相關聯的物品總是會被放在相鄰的區域,以刺激顧客們的購買欲。這樣的“升級挑戰”,讓簡單的分類題變成了需要思考的“摘抄”作業。
立足于語文教材,但是又不局限其中,教師應當關注生活、關注實踐,充分挖掘可以整合的課程資源,不斷進行有益的嘗試,也許能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呢?
當然,在不斷的嘗試之中,我也發現了這類“創新”摘抄作業的不足之處。多種多樣的摘抄形式看起來比較有趣,但是究其本質,其實都對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整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也就導致了認真的同學做這樣的摘抄會更加用心,學習成就感也更高,但是能力相對弱的學生則無法很好地完成從前看似簡單的摘抄作業,更加敷衍了事。因此,我認為可以將摘抄作業分類,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趣味性強、難度相對高的摘抄作業,以獲得更高的學習成績感;讓基礎還不夠扎實的學生繼續走大量閱讀之路,在完成傳統摘抄的基礎中,著重指導簡短讀后感的書寫,以保證閱讀量和片段寫作的質量。
總而言之,作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方法,是途徑。作為教師,既要牢牢把握課堂這一主陣地,不斷開拓整合課程資源,也要關注學生的課后生活,通過形式多樣,能夠自主選擇的作業,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學會學習,這才應該是作業本該承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