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東
從“熟而近陌”到“突圍嬗變”
——農村小學書法教育研究的現(xiàn)狀及思考
李亞東
在書法教育逐步形成共識、推進書法課程進課堂的進程中,由于受到書法師資緊缺、教材體系不全、課程執(zhí)行不力等因素制約和影響,書法教育研究面臨著諸多問題。以研究的視角看“研究”,對農村小學書法教育研究現(xiàn)狀進行客觀描述,剖析其主要問題及成因,提出研究要“有標”“有人”“有道”的對策建議。
農村小學;書法教育研究;問題審視;對策建議
2011年《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2013年《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均提出,要把書法教育納入教學研究工作的范圍,研究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教學規(guī)律和評價方法,安排教研人員指導學校和教師開展書法教學工作。在剛結束不久的省小學語文寫字(書法)教學現(xiàn)場觀摩研討活動上,著名書法家李嘯指出,要推進中小學書法“教學法”的研究,“教學法”是書法教育的靈魂,要加大教學研究的力度、深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提升、推廣。應該說,上述表述非常明確,書法教育研究對于書法教育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但事實是,在廣大中小學,尤其在大部分農村小學,由于受到書法教育師資緊缺、教材體系不全、課程執(zhí)行不力等諸多因素制約和影響,書法教育研究不深不廣不全,存在問題較多。
自教育部《意見》《綱要》頒布以來,中小學書法教育發(fā)展明顯加快,已初步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尤其是近年來我省推進農村小學書法教育發(fā)展成效較為顯著。在2015年省教育廳公布的152所中小學書法特色學校名單中,農村小學比例為1/5左右,涌現(xiàn)出一批書法教育特色鮮明和研究水平較高的學校,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以連云港市為例,全市從2013年起開展中小學書法教育領航學校評選,突出課程及師資建設、教學研究的落實,極大地推動了農村中小學書法教育普及發(fā)展。該市贛榆區(qū)5所學校成為省書法特色學校,其中柘汪鎮(zhèn)中心小學開展書法特色工作近20年,建設省級“墨韻文化”課程基地,開發(fā)出《書路》《我愛寫漢字》等特色教材;灌南縣實驗小學圍繞“悅納”文化理念,研發(fā)出“悅納”書法教育課程,以聯(lián)盟校共建方式帶動2所農村小學開展書法教育實踐與研究,等等。
隨著書法教育推進,書法教育研究得到空前繁榮,但小學書法教育研究情況仍比較尷尬。在知網上,筆者以“小學書法教育研究”為關鍵詞檢索近三年來的相關文獻,共計338篇相關論文,其中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為567篇、421篇、264篇。從研究論文數(shù)量看,呈現(xiàn)出拋物線式的下滑趨勢,研究參與力度明顯減弱。從研究內容看,主要涉及書法教學方法、書法與美育、書法教育特色、書法教育與素質教育、書法教學評價等研究內容,但大多研究不夠深入,沒有厘清寫字教育與書法教育的概念。從研究者類型及數(shù)量看,來自農村小學的書法研究論文比例僅占1/6左右,且大多是從寫字教學角度來闡述研究,對書法教育內涵關注明顯不足,未形成有序列的研究體系。總體上看,對于小學書法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意識,但研究指向不明,形式化嚴重,課程指導力有限,形勢不容樂觀。
縱觀當下書法課堂教學,由于缺少書法基礎教育理論的有力支撐,“各自為政”的教育現(xiàn)象非常明顯,小學書法課程未能以具有獨立地位的、完整、系統(tǒng)的教學科目形式確立在課堂上,與之相伴的教育研究無法準確把握研究對象、性質和特點,實踐性、應用性不強。筆者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問題:
與語文等成熟學科相比,書法教育課程顯然還沒有真正進入農村小學課堂。實際教學中,書法教學與寫字教學幾乎各不相干,農村小學書法教育還有相當大的空白。從大量的教學實踐及研究成果來看,往往把書法教育等同于寫字教學,過于關注“技術層面”(書寫技法)而忽略人文精神(審美、道德教育等),或者把人文精神培養(yǎng)當作教育附加品。其二者概念不同,關注點審美性、實用性的定位不同,實施目標、內容、方法也不相同。研究的邏輯起點錯誤導致研究內容偏差失實,也就在所難免。
2017年3月,《美術報》對書法師資情況作了調查,《中小學書法教育現(xiàn)狀調查》一文顯示,“大部分學校還沒有專職書法教師”“還沒有書法教師資格證”“全國書法師資的缺口約50萬人”。如調查結果一樣,大多農村小學書法師資由語文或美術教師兼職,或聘任書法界的非專業(yè)教學人員,專職書法教師很少。相對來說,兼職教師對書法教育認識態(tài)度模糊、書寫能力及素養(yǎng)不高,外聘人員可能在教育理論、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從研究群體來看,從事教學的書法教師是研究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部分人在專業(yè)理論、研究能力等方面存在問題。
據(jù)《美術報》2016年獨家調查多地情況,其中,某縣“2000多中小學教師中,對毛筆書法稍有研究的僅有20多人,這20多人中還不一定都能勝任毛筆書法教育”。某小學教師說:“據(jù)我了解學校里的書法老師通常只有一位,因此很難成立專門的書法教研組。”由于書法教育師資這一關鍵因素影響,很多學校無法正常開設書法課,教學研究也就無法開展,遇到教學難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總體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小學書法教育研究成效較好,但城鄉(xiāng)、校際之間的差異也比較大。如2015年省教育廳評選了152所中小學書法特色學校,農村小學僅為城區(qū)小學的1/5。
葉瀾教授認為,“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據(jù)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就目前小學書法教育發(fā)展情況而言,研究對象具有多面性、復雜性、發(fā)展性的特點,針對現(xiàn)實問題和實際需求,在強化制度保障的同時,既要進行依據(jù)性的基本理論研究,也要進行有效性和合理性的應用研究。
1.試研課程標準。
《綱要》對書法課程的基本理念、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與要求進行了規(guī)定,但課程理念、目標、內容并不具體。對于無標可言的書法課程,中小學應對“標準”做出積極主動的探索研究。例如,2016年北京市中小學書法教育確立了“九三一”理念,即“遵循九大原則,完成三個目標,達到一個目的”,其中課程的“三維目標”為技術目標、藝術目標、文化目標,具有“遞進、獨立、互容”三大特點。在書法課程標準出臺之前,這樣基于實際、操作性強的課程標準創(chuàng)制,值得廣大農村中小學研究與借鑒。
2.聚焦課程實施。
在研制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補齊學科體系建設、教學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空白,一方面要加強對書法課程的教學論研究。要正確認識書法課程的內涵,研究“書法教育如何開展,書法教學如何評價,書法課如何處理好與語文課的關系,如何處理好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關系,如何利用其他課程進行書法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問題。作為一門完備的學科,必須要建立書法基礎教育理論體系,把書法課程落實到農村小學課程體系中并確立在課堂上,才能使書法教育得到切實的普及和提高。
3.共享教學過程。
書法課程要立足于課堂教學主陣地,突出抓好教學論研究。書法教育研究圍繞“教什么”“怎么教”的主體問題,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進行規(guī)劃,處理好課程與教學二者之間的研究關系。師生既是課程的主體,又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實施者,要共同親歷教學的發(fā)展過程,共同探索新知識的存在意義,共同追求更有價值的可能生活。基于書法教育的審美特點,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性和序列特點,針對學生的需求,設計彈性的教學方案,讓學生與書法知識建立起“意義關系”,發(fā)生“精神的轉變”。
1.加強隊伍建設。
《綱要》指出,要逐步形成以語文教師為主體、專兼職相結合的書法教師隊伍。要針對農村小學書法教師短缺的實際情況,研究隊伍與師資隊伍要實行同步建設,引育并舉,同時整合校內外書法教育力量,打造一支能教會研的專業(yè)教師團隊。教育部門要抓實“研、訓、賽”等工作,根據(jù)師資分布情況,組建區(qū)域教研組或教研基地,結束兼職教師“單打獨斗”教研的尷尬局面。如灌南縣教育局先后成立“中小學寫字教學中心教研組”“書法名師領航團隊”,圍繞教學教材教法開展書法教育研究行動,有效提升書法師資專業(yè)素養(yǎng)。
2.建立制度保障。
2017年3月,《美術報》記者撰文指出,設立書法教師編制,教育部門加大力度招聘專職書法教師;書法教師要有相應的學科教師資格證,在職稱評定時以書法學科來評,而不是放到語文學科或美術學科中評審。同時還指出,設立各級書法教研員崗位,開展書法教學研討,加強書法教育教學研究。建立良好的制度能夠保障書法教育的地位、發(fā)展與未來。對于書法教育人才引進、研究經費投入、設施設備建設等方面應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落實。書法學科教師應該同語文等學科教師一樣,在崗位設置、職稱晉升、培訓進修、教學研究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3.定期督導考核。
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村小學的書法教學及教研無法正常開展,但遇到專項檢查或評選評比時,就會“臨時抱佛腳”裝裝樣子,這些現(xiàn)象顯然是缺乏教育行政的監(jiān)督機制。書法教育工作應納入學校督導體系,實行常態(tài)化管理,要設有專門的監(jiān)管人員、書法教研員,對學校書法學科的教學常規(guī)、研究成效做出硬性規(guī)定與檢查考核,定期進行督導檢查,并限期整改落實。同時,還應建立健全書法教師評價激勵機制,對優(yōu)秀的書法教研人員進行表彰與宣傳,大力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
1.研究方向要“準”。
《意見》《綱要》提出“研究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教學規(guī)律和評價方法”,明確了書法教育研究的框架內容與研究方向。針對研究現(xiàn)狀,農村小學書法教育研究應立足實踐性和應用性,要以“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的實踐性活動,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研究尋求真實的答案或改進的措施”,要“接地氣”“貼著地面飛翔”,而不是追求那些盤旋在空中的空洞理論與華而不實的所謂技法,如結合“米字格”優(yōu)點設計出“圓米格”“燈籠格”,學生書寫更容易把握漢字結構。同時,還要貼近教師的實際工作和實際水平,讓教師“跳一跳摘桃子”,如撰寫書法教育敘事等等。
2.研究選題要“實”。
立足漢字基本筆畫和基本字,省特級教師朱志明提出寫字教學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規(guī)律,通過長期的實踐,驗證了“寫100關鍵字,就一定能寫好2500個常用字”的大膽設想;針對學生執(zhí)筆姿勢錯誤的現(xiàn)象,通過反復書空,朱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長期困擾師生的執(zhí)筆問題。這些精準的選題和生動的實踐,正是當下書法教育研究所需要的,研究切口雖小,但成果應用性卻非常強。廣大農村小學書法教育研究者,應樹立“問題即課題”“教室即研究室”的意識,敏感抓住教育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通過深鉆開掘,把書法的文化、審美、道德等教育元素,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給學生。
3.研究路子要“活”。
條條大路通羅馬,大道可至簡,曲徑亦通幽。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蘇士澍認為,對于目前書法教師短缺現(xiàn)狀,一定要用“互聯(lián)網+”的思維、手段去推廣書法教育。農村小學應加強信息技術與書法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教師提供廣闊的研究平臺。如搭建書法教育資源交流應用平臺,校內推進書法教學、科研的數(shù)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校外聯(lián)合優(yōu)勢單位打造“網絡研修”“網絡培訓”“名師課堂指導”等應用,提供優(yōu)質便捷的網絡課程、學習菜單。也可以通過聯(lián)盟校共建、邀請課程專家指導、教師結對幫扶等方式,提升研究實效。總之,校外資源善利用,線上線下可并進,補齊研究“短板”方法多。
翻閱書法研究史,書法從未作為一門課程來研究,是一個讓人熟悉而又陌生的重要研究課題。如今,人們對中小學書法教育逐步形成共識,書法教育正面臨著一個質的轉變,在此背景下的書法教育研究同樣面臨著挑戰(zhàn)與機遇。廣大農村小學書法教育工作者,既需要有堅守文化傳統(tǒng)、回歸教育本真的擔當意識,更需要有更新觀念、破繭化蝶的創(chuàng)新智慧,在堅守與創(chuàng)新中尋求書法教育研究從“熟而近陌”到“突圍嬗變”的華麗轉身,以嶄新的姿態(tài)推動書法教育發(fā)展,呵護、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1]李祥魁.中小學書法教育要完成的“三個目標”[N].現(xiàn)代教育報,2016-12-23.
[2]蘇杰.試論中小學教育研究的對象、性質和特點[EB/OL].中國教育科研信息網,2014-06-09.
[3]李逸峰.當前中小學書法教育: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3.
[4]蔡作仁.普及奠基 提高引領——關于區(qū)域整體推進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幾點思考[J].江蘇教育:書法教育,2016,(48).
[5]儲召生.蘇士澍談書法教育進課堂:學書法也要用好互聯(lián)網[N].中國教育報,2016-07-12.
J292.1
B
1005-6009(2017)69-0018-04
李亞東,江蘇省灌南縣三口鎮(zhèn)中心小學(江蘇灌南,222503)校長,高級教師,連云港市教科研專家?guī)斐蓡T,連云港市中小學高層次人才“333工程”培育對象,連云港市學術領軍人才培育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