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洪建
我的班級文化布置漸進式成長歷程
梅洪建
班級文化布置不是簡單地設計張貼文化標語或精巧裝飾,而是一種歸旨在構建孩子的靈魂,是為孩子的成長服務的教育建構行為。因此,班級文化布置要具有四個基本特征,即主體色調、主題價值、長程效果、人文情懷。
環境布置;文化主題;長程特點;經濟原則
班級環境布置是什么?如果問出這樣的問題,相信很多朋友給出的答案和當初的我一樣:不就是美化一下教室嘛!
初任班主任那年,我發動學生,在教室里設計了各式各樣的圖案,張貼了諸多的名言警句,開設了可以想到的所有欄目。可是,在領導們檢查的時候,我聽到的最多的是:“這教室好花啊!”除此,就少有其他評語了。而比我班顯得單調的別班的布置,卻可以獲得比我更高的分數。
后來,遇見了一位前輩,他告訴我說:“如果把教室環境的表層裝飾當作了班級環境布置的全部,那將是教育的淺薄。因為環境和人的靈魂是兩張皮,環境就是環境,而人還是那些人,二者產生不了對接,自然就很難對孩子產生影響。好的環境布置,一定是要有個主體色調的。”
恍然大悟!教室環境布置要有主體色調,更可以通過主體色調體現班級的精神面貌。例如可以是藍色的寧靜自由,可以是粉色的溫馨浪漫,可以是紫色的高貴優雅,也可以是綠色的青春希望。再后來帶班的時候,我曾把我班的主體色調設定為綠色,象征著我們班級青春蓬勃向上。在教室的后墻體上,我們做了一個綠色的大背景墻——一棵大大的蘋果樹上掛滿了小蘋果;四周的墻壁上貼上了各種樣式的綠色點綴;窗子玻璃上也點綴了些富有情趣的綠色圖案。為了讓教室更充滿生活氣息,教室里還放置了6盆大的綠蘿。
整個布置下來,滿眼綠色。一進教室就給人神清氣爽的感覺,滿滿的都是能量。卡爾·羅杰斯認為,愉悅的學習環境是學習生發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深以為然。
如果不是遇見萬瑋老師,我是對自己的上述布置頗為滿意的。記得那是2011年暑假,我去上海,當我和他得意地談起我的綠色主體布置的時候,他緩緩地說了一句話:“如果環境可以是文化的話,那文化就不值錢了,因為處處都是環境,但并非處處都是文化。”
他告訴我環境不是單純的物質組合,更應該是一種精神氛圍的營造。所以,在物質布置的同時,要兼顧精神文化布置。我在設置了綠色主體之后,并沒有去除那眾多的欄目,只是把欄目的背景換成了綠色而已。萬老師追問我:“這些存在的主題是什么?”
我竟然啞口無言。是啊,主題是什么?正如一粒粒的珍珠,再美好,如果沒有一根線將之串聯起來,它們永遠都成不了項鏈。于是萬老師告訴我,一個優秀的班級環境布置,一定要有一個體現班級文化追求的價值主題。后來在帶班的時候,我力求營造的是一種心有他人、心有集體的班級文化,所以,我的班級文化主題就是“讓別人因我而幸福”。我把它做成大標語,嵌入綠色背景墻的正中央,在最醒目的位置,期望它能慢慢地滲入孩子的血液中去。
有了以上兩點感悟,我是頗為得意的,也曾經不知天高地厚地將自己的“經驗”向別人講述。在以后的很多班級布置當中,我都設置了主體和主題。說實話,我的主體和主題帶給孩子的影響并沒有持久,似乎也沒能夠滲入孩子的血液中去。我失望了,只好重拾班規來管理班級。
為什么我的“進步了”的環境布置,依然沒有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根據卡爾·羅杰斯的觀點,環境是改變人最重要的手段啊。我相信,年輕的您,也一定有和我一樣的疑惑。
遇見了華東師范大學李家成教授,我知道了什么是長程性。他告訴我任何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結構都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一次的教育行為往往是心理表層的暫時調節,過不了多久就會被內在心理的反調節所消解。所以,要想改變人的內在心理結構,達成教育的目的,就必須持續不斷地往同一個方向影響孩子的心理表層,進而才能影響到內在心理結構的穩定。
真的,直到此刻,我才明白,環境的生效,是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的,過程才能讓文化轉化為靈魂,而非放在哪里就可以成為骨子里的東西。
我相信,年輕的朋友們是很難想到這點的,一如當時并不年輕的我。
明白了,我就開始了行動。再帶班的時候,僅僅一個方案制訂,就經歷了下面的過程。
首先,孩子們集體想出一個制定方案的基本模式:(1)教室布置的主體色調;(2)圖案和班級文化如何搭配;(3)詳細的設計圖紙;(4)整個布置的經濟價值預估,如何花最少的錢讓工作效果最大化。
這個指導方案的出籠是讓我驚訝的。很多時候,布置班級就是在不同的地方設計不同的圖案或者標語,很少有人會想到“主體色調”“文化搭配”“經濟價值”等等東西。
接下來的過程是:小組每個成員上交一份方案,然后組長帶領全體組員討論形成一份方案提交到班委。這個過程看起來簡單,其實多方位地培養了學生——它發揮了班級每個成員的作用,鍛煉了每一個人的能力;它凝聚了小組的力量;它激發了小組的榮譽感、增強了小組的凝聚力;它可以設計出班級所能設計出的最好方案等等。交上來的六份方案,并非完全的圖紙。有一組、五組交來的做得特別精美的PPT解說,有二組、三組交上來的復雜圖紙,有四組的文字介紹,有六組的幾何畫板。多樣的呈現方式,是孩子們深入思考的過程,更是他們創造力發揮的過程。育人,才是所有教育行為的目的。
最后,整合形成班級方案,然后才是具體落實等。如果沒有將整個過程拉長,孩子們的凝聚力、創造性以及對班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都不會十分理想。拉長的,才是有效的。而拉長的整個布置活動,就是教育建構的環節之一。
教室里沒了“人”,也就沒了教育。班級文化處處是“人”,處處是對人的影響。班級文化布置、建設的過程,就是文化不斷滲入學生靈魂的過程。所以,班級環境布置,一定要有人文情懷。
從年少懵懂,到不斷遇見貴人,不斷進行實踐,我懂得了好的班級環境布置,一定要具有四個基本特征,那就是主體色調、主題價值、長程效果、人文情懷。只有這樣,才能從班級環境布置的表層裝飾,走向教育的建構。
希望我的經歷,能給朋友們一點啟示。
G416
B
1005-6009(2017)71-0009-02
梅洪建,蘇州大學附屬中學(江蘇蘇州,215000)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