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艷
自由飛翔
姚國艷
自由教育;核心價值觀;道德認知
自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目標,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說:“追求自由是人至高無上的心向。”小學六年級的兒童對自由的認識還比較膚淺,他們普遍抱怨自己不自由,向往自由卻缺乏追求自由的能力。幫助小學生明晰自由的內涵,學會理性地追求自由,是小學階段德育及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基于兒童立場,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教育,是此節班會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
1.認識自由的美好,明確每個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權利。
2.理解自由的內涵,初步形成正確的自由觀。
3.積極培養追求自由的意識和能力,并在生活中逐步養成完善自我的習慣。
1.我愛自由。通過游戲體驗、生活情景再現,引導學生們感受自由的美好,激發他們向往自由的愿望。
2.我不自由。通過展示問卷調查結果,引導學生們直面生活現狀,明辨自由的內涵:從心所欲不逾矩。
3.我能自由。通過對“自由周末”計劃的探討,引發學生思考:有能力才能獲得更多的自由。
教師準備:編制調查問卷,實施調查,完成統計和分析工作;編制活動學習單;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完成問卷調查;搜集并積累關于自由的名人名言、名文名篇及經典故事。
(一)我愛自由
⒈體驗自由。
師:同學們,大家都喜歡做游戲吧,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木頭人”的游戲吧!(集體玩木頭人游戲。)
師:剛才當“木頭人”什么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自由的感覺真好。(板書:自由)
⒉分享自由。
師:你有過哪些有關自由的經歷?先和同桌說一說,再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結:自由真好!
⒊暢享自由。
師: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說:“自由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最大的幸福之一。”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放松心情,暢快地感受一下自由吧。
播放視頻:《自由》(輕快的音樂背景,孩子們無憂無慮地在草地上奔跑、游戲。)
師:聽著這樣的音樂,看到這些畫面,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自由真的很美好!
【設計意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木頭人”游戲導入,既拉近了師生距離,也自然導出課題;以生動的圖片,唯美的音樂,把學生帶入自由的情境,感受自由的美好,為整節課奠定了輕快的基調。
(二)我不自由
⒈你自由嗎?
師:剛剛我們一起暢想了自由,不過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真的感到自由了呢?課前,我對同學們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結果——

師:看出來了嗎?35.73%的同學認為自己不自由,52.25%的同學認為有時自由有時不自由,只有12.02%的同學認為自己是自由的。那現在小組間交流下吧,說說你們為什么覺得不自由。
學生自由討論。
⒉你要自由嗎?
學生自由討論并小結 (“三想”):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⒊他們自由嗎?
師:“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這可真是隨心所欲啊,那這樣的自由是不是越多越好呢?請看圖:


師: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自由?享受自由需要注意什么?
師預設(“三不”):
◆享受自由是以保障自己的健康、安全為前提的。
◆享受自由是以不影響別人的自由權利為前提的。
◆享受自由是以不破壞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為前提的。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討論結果。
師小結:自由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里的“不逾矩”就是我們剛才討論的“三不”:不傷害自己、不影響他人、不破壞世界。“三想”之前有“三不”,才能讓我們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設計意圖】基于兒童的德育才是兒童需要的德育。問卷調查顯示了學生生活的現狀,讓學生盡情吐槽“不自由”,使課堂成為自由的課堂,學生本位的課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情境問題深入理解“自由”,懂得“隨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形成正確的自由觀。
(三)我能自由
1.行自由
師:問卷調查時有同學說自己的周末一點都不自由,今天老師給你一個完全自由的周末,沒有作業,沒有興趣班,也沒有父母的管束,你打算怎么安排呢?如何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的快樂呢?
小組間相互討論并發言。
小結:合理計劃和安排,會讓自由時光更加快樂。
師:平時周末你一個人在家待過嗎?如何安排的?聽了大家剛才的發言,你有什么想法?如何和父母溝通你的想法?
小結:當我們擁有自由時,需要擁有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主動學習的能力、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的能力、與父母溝通的能力等等。擁有的能力越多,我們可以選擇的就越多,擁有的自由也就越多。
【設計意圖】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德育理念,小組合作討論“自由周末”計劃,以“隨心所欲不逾矩”為指導標準,引導學生達成“能力越多,選擇越多,自由越多”的共識。
2.心自由
播放視頻:《輪椅上的霍金》。
師:霍金自由嗎?為什么?他為什么說自己是自由的?是什么力量讓他能追求到屬于自己的自由的?
小結:他自強、謙遜、孜孜不倦……有了這一切追求自由的能力,才讓他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在無垠的宇宙!(板書:飛翔)
師:從眼下你的生活到未來你的人生,你最想要的自由是什么?該怎么做呢?
小結:“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我對自由的向往!”
播放歌曲:《藍蓮花》
【設計意圖】《輪椅上的霍金》是剛剛學過的一篇課文,學生對此很熟悉,用霍金的故事引發學生將對自由的理解由淺層的“行動自由”向深度的“思想自由”深入,效果更明顯。
(一)理解學生的德育需求,給予適合的養分
“自由”是什么?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自由”?起初我認為,對于小學生而言,真正的自由是一種約束下的自由,如何約束、如何自律,是指導學生可以達到的行之終點。但是,這樣的“自由”就是學生需要的“自由”嗎?于是我在課前選擇了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并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真正的自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對此,學生是有認識基礎的,他們已經意識到,“從心所欲”的自由不是越多越好。那么,我再教如何約束和自律,又怎會是學生需要的班會課呢?所以班會課的目標定位,需要班主任了解并準確把握學生的德育需求,才能給予適合的養分。
(二)對話學生的德育生活,關注真實的生成
班會課要給予學生生長的養分,就必須精心預設。但知識終究是學生自己學會的,不是教師教會的,所以,班會課更要關注真實的生成。我在調查中得知很多學生周末要上各種興趣班,認為自己不自由;但不上興趣班,又會抱怨無聊。這不就是典型的“沒自由要自由,給自由不會享受自由”嗎?所以說,“自由是一種能力”。那么,小學六年級學生有追求自由的能力嗎?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呢?于是就有了這次班會課的“重頭戲”:“自由周日”設計。交流方案的過程中,我沒有簡單地評價設計方案的好與不好,而是以“他們的方案你認同嗎?”“有什么建議嗎?”等問題穿針引線,試圖喚起其他學生的注意和補充,讓學生在思考中關注生活中的問題,精彩生成,學會享受“真正的自由”,從而獲得“能力越多,選擇越多,自由越多”的認識和體驗。
(三)追問學生的德育盲區,落實知行的統一
“自由周日”方案設計中,有學生打算“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我由此發起了追問:打算組織什么有意義的活動?如何組織?一開始,學生都愣住了。經過思考,學生才回答:“我可以安排大家去敬老院做義工。”我繼續追問:“怎么安排?”一個女生說:“我建議他們策劃一下:先拿出活動方案,確定哪些同學準備什么節目,再聯系好養老院,查好公交路線,確定上車的地點和時間。”在這樣的追問中,我試圖通過溝通引導學生走出德育盲區,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
班會課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學生真實的當下生活,讓“知”更深刻,讓“行”更篤定。反思整節班會課,我認為班主任的理解與溝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素養:理解并感同身受學生的德育現狀、德育需求、德育盲區,與學生的真實學情、個體特質、當下生活進行有效溝通,才能實現德育的真正“走心”。
G621
B
1005-6009(2017)71-0055-03
姚國艷,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江蘇海安,2266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