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梅
少成若天性 習慣如自然
——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好習慣益終身”之養成教育
李菊梅
習慣是指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習慣對人極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堅持開展“好習慣益終身”主題活動,落實在“立于禮儀”“興于活動”“成于踐行”三個方面,幫助學生從小養成好習慣,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習慣;禮儀;活動;踐行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的確,良好習慣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人的健康人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養成教育是形成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堅持開展 “好習慣益終身”主題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禮儀是一個人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們在中華民族禮儀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基礎上增加了8個字:走有走相,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吃有吃相”是汶河學子的禮儀入門級要求。
“走有走相”是對學生“行走禮儀”的要求,也是安全出行的要求。學校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每天上學和放學的時段人流量非常大,我們要求學生:行走有時——過馬路看紅綠燈,行走有道——走斑馬線,行走有序——排隊乘車。學校在校門兩側50米外的路口設置接送止步線,教育學生和家長遵守;放學時,年級錯時出校門,班主任和配班教師將學生送到指定乘車地點,護導教師和“愛心護學”家長志愿者共同督查放學秩序,形成了“小手牽大手、文明一起走”的和諧有序的畫面。
“吃有吃相”是對學生“就餐禮儀”的要求:餐前洗手,有序取餐;安靜就餐,細嚼慢咽;光盤行動,輕放餐盤。為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學校做到了全員、全程、全方位參與。我們教育學生“不偏食挑食”,養成“光盤”好習慣;我們為學生創造好的就餐環境,給足進餐時間,用餐時播放舒緩音樂;我們定期進行文明用餐表現檢查,并開展“飲食健康”手抄報大賽。
在16字要求的基礎上,我們本著“明禮修身立德”宗旨,精心編選國學校本教材,通過《三字經》《論語》等傳世經典,幫助學生養成“三省吾身”的好習慣。
學校堅持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好習慣,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自我養成,主要有兩類:常規教育活動和主題系列活動。
常規教育活動主要在 “兩課”(晨會課、少先隊活動課)上進行。學校制訂了《汶河小學一日常規檢查細則》,行政總值堅持一日三巡,紅領巾監督崗及時反饋,定期開展“班級一日常規評比”。而每天十分鐘的晨會課上,各班班主任對照常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反思,幫助學生內化自省。如在日常檢查中,我們發現各個樓層的盥洗室由于學生下課使用頻率高,保潔阿姨打掃后很快就又臟又濕。經過認真考慮,我們將各樓層盥洗室的保潔按時間段分配給各使用班級做衛生維護,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學校為盥洗室保潔配備了專用的夾子、拖把等工具,同時制訂了《盥洗室班級輪流保潔制》,提出明確要求。這項工作落實以后,盥洗室的衛生狀況明顯好轉,學生們也從活動中明白了什么是責任。
主題系列活動主要通過“知、比、糾、行、評”5個教育環節進行:一是“知”,教會學生什么是良好的行為習慣,什么是不良的行為習慣,哪些應該堅持,哪些應該改正;二是“比”,對照養成教育內容,訓練正確行為;三是“糾”,同學之間相互提醒,相互幫助,糾正不良行為;四是“行”,做下去,長期恪守正確的行為規范;五是“評”,評選“點點小能人”,發揮榜樣示范作用。主題活動在要求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還提倡彰顯班級特色的自選動作。每個班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本班好習慣培養目標,堅持“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為了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我們還積極開展“護照爭章”活動:定期對21天習慣養成進行評價,獎勵學生 “童眼探世界”“童心爭志愿”“童行伴成長”兒童護照章,固化養成教育的成果。
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我們著重抓好學生的經典閱讀,校內設立多個小書吧,教室外的長廊設有閱讀墻,每個班級均有圖書角。學校還倡導親子閱讀,每學期評比“書香家庭”“誦讀之星”,提倡家長為孩子創設優良的閱讀環境,定期召開“好書伴我成長”讀書會……用集體讀書氛圍豐富學生們的閱讀體驗。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學生既是好習慣的踐行者,也是好習慣的宣傳者。學生在養成好習慣的過程中,達成了共識:要把好習慣的種子播撒到更廣袤的土地上。于是,親子小兒歌、快樂新童謠、手繪小漫畫、明理小古文紛紛“新鮮出爐”了。
如二年級8班經琪同學和媽媽共同創作的《家園》:
家 園
草原是駿馬的家,碧綠中盛開著美麗的格桑花;
天空是飛鳥的家,蔚藍中飄蕩著純潔的白絨花;
河流是游魚的家,流動中挺立著溫柔的水蓮花;
森林是麋鹿的家,清新中怒放著漫山的杜鵑花;
校園是學生的家,整潔的環境靠大家愛護她,
地球是你我的家,全世界的人們都要保護她!
這首兒歌中,學生用稚嫩的筆觸表達了愛護自然、愛護動物、愛護學校、愛護地球的愿望,從中也能看出學生保潔意識和衛生好習慣在其心中的內化;更能看出家校溝通教育合力的智慧,家長給了孩子更大格局的視角,正是有了學校家庭對孩子好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視,孩子的筆下才會自然流淌出如此清新美好的文字。
再如六年級杜博文同學自創明理小古文——《博弈》,詮釋了“溫良恭儉讓”。
琴棋書畫,喜好者甚眾。吾亦如是,甚愛中國古典象棋,蓋因好棋者須耐其心、密其思、胸有萬象,棋局變幻莫測之故,吾愛之有加。
前日,擺局布陣,應者均成手下敗將,故沾沾自喜,一時傲然。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同萬兄過招方知天外有天,拙于應付,技遜方家,終一敗涂地。“強中自有強中手,棋術不精,何以自傲,杜兄以為然否?”眾人皆笑。“萬兄平日藏而不露,今日始知棋藝了得,吾甚是佩服。”余自愧棋藝不精,更思做人須謙讓有禮,不可傲物。
杜博文同學的小古文文字不乏稚嫩之處,但內容反映出他有一種“自我反省”的好習慣。正因為他善于自我反省,才收獲了“溫良恭儉讓”的美德。
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品格和美德。自幼形成的習慣就好像天性一樣,良好的習慣幫助人追求優秀。故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G416
A
1005-6009(2017)71-0026-02
李菊梅,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江蘇揚州,225000)校長,高級教師,揚州市名校長,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