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堯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啟示*
朱學堯
陶行知在教育實踐中創造出了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其核心是生活德育思想。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內涵極其豐富,對高中地理教學工作的啟示是:深入挖掘高中地理教材的德育內容,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驗教學活動,著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師的育德能力。
陶行知;生活德育;體驗教學;育德能力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國教育的改革、實踐、創新和發展。陶行知在批判并吸收中外優秀教育成果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中國實際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即生活教育理論。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整個思想體系的主體部分,而生活德育思想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陶行知生活德育的培養目標是 “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培養方法是 “教學做合一”“知行合一”“勞力上勞心”,培養途徑是“生活實踐”。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內涵極其豐富,對基于新課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陶行知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然而,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追求分數成了至高無上的教學目標,學生分數的高低成了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教師的唯一工作就是“教學”。長期的教育實踐使部分教師早就忘記了自己的職責:教書育人。德國教育科學的奠基人赫爾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為一個概念——道德”。教育的原點是育人,因此,教師既要做好“教書”工作,更要做好“育人”工作。為了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地理教師應深入挖掘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在具體的教學中,地理學科可以運用區位分析的思想,通過科學的原理與方法,從自然和人文等區位因素出發,使學生了解我國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分析我國人地關系的現實狀況,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并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從區域差異的視角,使學生樹立全球意識,深刻理解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形成地球生物及其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思想;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通過循環運動,各要素間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這些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用辯證法觀察和分析問題及其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還可以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精神;通過人口與城市、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發展觀,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口道德”“資源道德”和“環境道德”。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論中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應該把教、學、做三者結合起來,不應該把三者看成孤立的個體,“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學做合一,“做”是最關鍵的,教和學都是圍繞“做”來進行的,“做”是教與學的中心。“做”也就是把學生帶進社會生活,讓學生感受、體悟現實社會生活。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德育滲透要加強體驗教學,積極開展“體驗教學”活動。
“體驗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系自己的生活,憑借自己的情感、直覺和想象等對言語藝術以及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情感的親歷、感受和領悟。體驗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投入和親自感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體驗教學的實質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真實或模擬的學習情境,其關鍵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其核心是學生獲得經驗和感受并形成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其結果是學生產生新的行動和新的選擇。
真實的學習情境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因此,學生對情境的體驗和體會會非常深刻,學生也會學習和領悟較多的新知識。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城市化過程中會產生環境污染,其中的固體廢棄物污染是數量較多、污染較嚴重的一種”時,數量多到什么程度?污染嚴重到什么程度呢?這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社區、垃圾中轉站、垃圾發電廠參觀,讓學生真實地看到固體廢棄物的數量和污染的嚴重程度,這樣,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并自覺培養自己的環境道德。再比如,在教學“礦產資源開發會破壞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態環境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動畫模擬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體驗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對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思想和方式。
教師育德能力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幫助學生德性水平積極成長的技能和才干。高中地理教師不僅要傳授地理學科知識與開發學生的智力,更要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有育德能力。
1.教師要有育德意識。
要將道德教育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充分挖掘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在教學中進行有機地滲透和滋潤,充分發揮高中地理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高中地理教師的育德意識的途徑主要有:第一,明確高中地理教學三維教學目標的操作要點,保證高中地理課程目標的全面、有效的落實;第二,在教學研究和教學備課的過程中既要反映教學中的疑點和難點,又要反映教育中的疑點和難點;第三,在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有具體的要求,以此強化教師的育德意識;第四,在學生評價指標體系中,對學生教育效果的評價要具體化。
2.教師要具備育德能力。
高中地理教師育德能力的提升有賴于其良好的素養。第一,加強學習和鍛煉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高中地理教師要通過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自覺用規范指導自己的行為并經常反省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道德行為,完善自己的師德品質。第二,要加強德育理論知識的學習以提升自己的德育理論素養。高中地理教師要學習道德理論知識和相關的專業術語,積極研究道德教育模式,以促使自己以專業、規范的道德語言和方法對教學中的德育問題進行相應的教育。第三,積極參加培訓和實踐活動以提升自己的育德實踐能力。高中地理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學科育德培訓活動,并積極開展學科育德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育德能力,同時要經常進行育德實踐反思。
G633.5
A
1005-6009(2017)75-0050-02
朱學堯,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43)教師,高級教師,無錫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無錫市學科帶頭人,無錫市優秀班主任,無錫市德育帶頭人。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專項課題“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及其對當代中學德育工作的啟示”(課題編號:TY-c/2016/22)的研究成果和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重點課題“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及其對當代中學德育工作的啟示”(課題編號:JSTY3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