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龍生
精心設計講評練 促進自組織學習
——以高二數學作業講評為例
潘龍生
圍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核心目標,在數學作業講評中,運用學業采集與學情分析追蹤反饋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精確診斷作業完成狀況,精準進行作業講評,提升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效、優質。
大數據采集;自組織學習;習題講評
2015年10月,我校申報的基礎教育前瞻性教改實驗項目“普通高中促進學生自組織學習平臺的建設”成功通過省廳評審。項目立項以來,我校圍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核心目標,積極推進項目建設,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各學科運用學業采集與學情分析追蹤反饋系統,對學情進行精確診斷和分析,運用自組織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益和學習質量。數學學科地位突出,作業量大,教改實驗項目的實施對數學教學的促進作用尤其顯著。現以高二年級數學周末作業講評教學各環節為例,說明在教改實驗項目所構建的網絡環境下,數學學科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精準性的顯著提升。
采集數據信息和答題樣本是教師備課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根據系統的數據分析,可以準確地獲知某一群體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薄弱之處,據此,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強化教學措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大大降低教學上的低效高耗程度,提高教學的精準性和科學性。本次教學前,我們得到的統計數據如表1。

表1 習題數據統計
從數據情況分析,填空題的 4、5、6、9、10 題,解答題的15、16題錯誤率較低,適合組織學生自主訂正。 填空題的 7、11、12 題,解答題的 17、18 題為中等錯誤率,適合選擇典型學生錯例進行針對性自我診斷和群體診斷,教師適度點評。填空題的13、14題,解答題的19、20題錯誤率較高,適合進行引領講評。根據分數段和具體學生成績表,收集100~120分之間學生的上述關聯問題中的典型錯例。
根據上面的數據統計與分析,我們針對不同類型的錯例采用不同類型的教學方式。具體有如下三種。
1.個別問題自我診斷。
對于錯誤率較低、由于個別學生自己的問題導致錯誤的題目,可以讓學生暴露其思維過程進行自我診斷,從而清楚在哪些知識點上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復習和強化訓練。
例如,填空題的第 7 題:當 x∈(1,2)時,不等式x2+mx+4<0恒成立,則實數m的取值范圍是___。
師:請生1呈現你原本的思路和問題。
生1:不等式x2+mx+4<0恒成立,我認為就是其圖象在x軸的下方,因此只需要Δ>0就可以了,現在看來不行,很容易畫出這樣一個圖形反例,雖然其部分圖象在x軸的下方,但當x∈(1,2)時圖象卻在x軸的上方,因此思路調整為令f(x)=x2+mx+4,則有,解得 m≤-5。
師:還有其他的思考嗎?
生2:考慮到本題給定的變量為段區間,正面思考容易出錯,可以采用分離變量研究,x2+mx+4<0分離變量為則所以-m≥5得m≤-5。
2.共性問題群體診斷。
共性問題群體診斷是針對學生答卷中比較典型的問題進行診斷、評判和矯正的活動,是課堂自組織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厘清其他同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高自己的認識,優化提升群體的思維,真正實現學習的高效和優質,同時典型難題案例的采集也有利于教師針對性地引領學生自我實現一類難點的解決,提升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核心素養。如何提升此環節的效能,結合該平臺的功能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套操作流程——
(1)根據數據統計確定答卷的共性問題。教師傳統的授課問題是根據自我單項預測確定的,而該系統中學生的共性問題會在大數據信息中精確反饋,這種教師檢測、學生反饋的雙項數據信息從根本上確保了教師授課和學生自學的針對性。
(2)翻閱共性問題分析數據中各做錯學生的答題圖像,分析其錯因并進行歸類、整理、備課。這些圖像暴露了學生原本的答題思維,教師收集并進行歸類,這些真實的案例,會加深學生對問題的感知,同時會加強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利于制定合適的教學策略。
(3)選擇共性問題中的典型樣例,用作課堂自組織學習的生成性資源,指導學生進行群體診斷,提升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由于問題的共性,為提高課堂效率,在教學時只需選擇共性問題中的典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指導學生對這些生成性資源進行群體診斷和自學探究,同時對診斷探究過程中有價值的思考及時進行深入點評。該活動環節教師要敢于放手,舍得放手,多做引導,點到為止。
3.難點問題引領學習。
本次作業選擇題的第14題,全班有50人得零分。對于類似這樣的得分率極低的題目,教師有必要進行統一講解。在講解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圍繞問題談談能夠想到的、可能的解題方向,從中梳理出有價值的信息,逐步幫助學生克服難題。
通過大數據平臺,每個學生都可以形成自己的錯題庫,研究這些錯題庫,學生可以清楚自己在哪些知識點上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復習和強化訓練,既能節省大量的時間,減少無謂的消耗,又能夠選準著力點,提高學習的精準度。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根據大數據平臺形成的個人錯題按概念不清、運算失誤、推理不暢等三類進行自我歸類整理和訂正,自我統計各類問題的失分情況,明確自身的最薄弱環節并加以改進。
根據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將自主研發的學習資源微視頻等通過平臺的資源管理系統上傳到平臺的資源中心。這些微視頻教學內容較少,著力聚焦重點難點問題,針對性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資源中心自主選擇使用這些資源,并根據這些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活動。
借助自組織學習平臺,在課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還有問題,可以在班級學習交流群中進行提問。同一班級的師生之間可以新建班級圈開展交流,教師可以向學生個體和群體推送問題,學生可以向某個教師推送問題,請教師予以解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實現了在線化,有效克服了線下交流的時空限制。
G633.6
A
1005-6009(2017)75-0070-02
潘龍生,江蘇省鹽城市第一中學(江蘇鹽城,224005)教師發展處副主任,高級教師,鹽城市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