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日寧
·觀察·
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師
魏日寧
現階段,我國雙語教育體系中師資素質的主要維度是外語水平、態度、科研素養和所教科目的專業知識。根據這些維度對雙語師資現狀進行了述評,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師資質量的建議。
雙語教育;雙語教師;外語水平;態度;科研素養;專業知識
一所學校里開設了外語課程,并不代表這所學校開展的就是雙語教育。嚴格地講,雙語教育是指在一所學校里,部分學科課程采用母語進行課程實施,部分課程采用外語或第二語言進行課程實施。我國當代中小學雙語教育已經走過的近30年的歷程中,一些亂象產生的首要原因就是對“雙語教育”概念不清。
在當代中國,中小學雙語教育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最初主要是一些地區和學校為了提高外語教學質量而自發進行的實踐探索。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學校特別是一些民辦學校,單純把雙語教育作為博人眼球、吸引生源的招生策略。總體而言,前20年的雙語教育實驗與探索十分艱難,不僅缺乏適合中國國情的成熟的雙語教育理論的指導,缺乏科學的雙語教育課程規劃,也缺乏雙語教材,更缺乏雙語師資,長期處于“摸著石頭”也“過不了河”的狀態。短暫的喧囂過后,一些貼著“雙語實驗學校”或“雙語學校”標簽的學校紛紛偃旗息鼓,甚至從此羞于提及當年曾經搞的雙語教育。
然而,困難和挫折沒有嚇倒對雙語教育課程改革懷有堅定信念的教育人。以華東師范大學王斌華教授為杰出代表的老一輩雙語教育專家通過大量的雙語教育案例研究、實證研究,終于找到了當代中國中小學雙語教育的根本癥結所在,鮮明地提出了“雙語師資是雙語教育開展的根本條件”的重要觀點,為雙語教育的理性實施和有質量實施指明了方向。以龔海平先生為代表的新生代雙語教育專家扎根課堂,潛心研究,對中小學雙語教育的有效實施路徑做了長期堅持不懈的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基于課程協同的雙語教育”的重要主張,并在全國不少學校開展了基于這一學術主張的大規模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和階段性研究成果。一言以蔽之,合格的師資和科學的路徑,是當代中國中小學雙語教育重新揚帆起航的關鍵。
那么,雙語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基于國外相關研究和我國具體情況,筆者曾提出:現階段,雙語師資素質的四大維度為外語水平、態度、科研素養和所教科目的專業知識。本文基于該理論框架,梳理我國雙語教師的素質現狀,并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1.外語水平。
從王斌華教授搜集的雙語教學實驗學校若干個案研究報告來看,上海金蘋果學校中方的雙語教師中,目前約有26%的雙語教師通過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上海新黃浦實驗學校12位青年專職英語教師和雙語教師中,有3位通過國家專業八級考試 (該校沒有單獨提供雙語教師的數量,通過專英八級考試的3位很可能是英語教師而非雙語教師),5位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盡管廣東碧桂園學校對雙語教師英語水平的最低要求僅是“通過全國公共英語等級二級考試”(二級在全國公共英語等級系統中屬于中下級,其考試要求相當于普通高中優秀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但在初小部(小學一到三年級)的每位數學教師都能順利承擔每兩周一節的全英數學課。
從近幾年江蘇、廣東、湖南、河南、山東等地一些學校探索雙語教學的經驗來看,盡管部分雙語教師尚未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但他們也可以出色地開展雙語教學。
若以“通過四、六級”為衡量標準,我國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雙語教師只是少數。然而,必須強調的是:不能認為教師只有通過了某個級別外語能力考試才能進行雙語教學,也不能認為通過了某個級別外語能力考試就能進行雙語教學,因為不同年級和學科對雙語教師英語水平的要求是不同的。
目前的英語水平級別考試所評估的是一般的英語能力,并非專為評估雙語教師的英語能力而設置。現在的雙語師資培訓特別注重提高英語水平,這是必要的,要長期堅持下去。但雙語教學若要長遠地、系統地開展,最終還是需要某些權威機構對教師的目標語水平進行測評,給通過測試者頒發相應的等級證書。因此,厘定雙語教師英語水平的基準是未來值得探索的一個方向。
2.態度。
雙語教師對雙語教學的態度會極大地影響雙語教學成效。比如說,若教師認為雙語教學會引致學科損傷,恐怕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當前推行雙語教學最大的障礙在于缺少合作的雙語教師;教師的不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緣于教師缺乏積極的態度。態度由認知、情感和意動三個成分構成。態度中積極的認知(如對雙語教學成效的客觀理解)可以通過師資培訓來實現;而積極的情感和意動,則要通過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來保障。上海已有部分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的傾斜政策,對承擔雙語教學工作的教師給予待遇上的優惠,比如優先安排出國培訓、根據業務表現(如論文和公開課的數量與質量)發放額外獎金等。江蘇部分正在探索雙語教學的學校也通過多種激勵機制,切實提高雙語教師的待遇,吸引人才競爭雙語教學崗位。
3.科研素養。
科研素養主要指教師對科研方法和雙語教學理論的掌握。由于我國當前的中小學教師大多只具有某一學科專業知識和學科教學法的背景,在現階段要求新入職的雙語教師具有較高的科研素養是不現實的。筆者建議在師資培訓中,除了注意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還應加強雙語教學理論和科研方法的培訓。在理論方面,一線教師應該系統學習先進語言教學流派的理論基礎。在科研方法方面,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能力應該成為培訓的重點。行動研究是一種一線教師應該且有能力開展的應用型研究。同時,雙語教師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向專家學者請教,多和同行交流,多閱讀文獻,從而開闊視野,避免在研究中出現低水平的重復和觀點的武斷偏頗。
4.所教科目的專業知識。
王斌華教授指出:“雙語教師的學科水平直接關系到雙語教學的成敗。”如果是把英語扎實的學科教師培養成雙語教師,對其學科專業知識是無須擔心的。但若要把英語教師轉崗為雙語教師,情況值得關注:在小學階段,校方應加強對轉崗教師非英語學科課程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訓和幫助;在中學階段,則一般不宜讓英語教師承擔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雙語教學任務。
目前我國尚無關于英語教師出身的雙語教師轉崗情況的研究。這類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獲得科研人員的關注,以及學校管理層的支援。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包括:在哪些科目、哪些年級不宜安排英語教師進行雙語教學?學校應該對這類教師提供哪一類的支援以及如何提供支援?
師資素質的構成應該是動態的,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一名努力提升外語水平、端正態度、夯實科研素養、完善學科知識的教師,顯然更容易成為一名優秀的雙語教師。
G451
A
1005-6009(2017)70-0007-02
魏日寧,西交利物浦大學英語系(江蘇蘇州,215123)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領域為雙語教育、語言政策、定量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