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范輝
·教育實踐·
·教師檔案·

張范輝,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小學教育管理共同體副總校長,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副校長,教育碩士,高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小學數學專委會會員,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學科帶頭人、啟東市十佳學術帶頭人。所執教課例獲全國“創新杯”教學藝術大賽、全國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優秀錄像課評比一等獎等。文章散見于《小學數學教師》《中小學數學》等刊物。倡導小學數學“智理”課堂,崇尚數學課堂的思維內涵,致力于讓學生在有序、和諧的活動中領會數學思想、方法與數學文化。
生命中的相遇
張范輝
回首過往,我生命中有著許多相遇,遇見師長,予我成長的力量;遇見伙伴,予我歡樂的時光;遇見學生,予我人生的價值……所遇之人或予我勉勵,或予我鞭策,或催我奮進,這些相遇都給了我關懷、分享與歡暢。
一
1997年8月,我遇見了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遇見了年輕的袁炳飛校長。面對我們幾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袁炳飛校長提出明確要求:班級管理有序、課堂教學優質、學生活動豐富,三至五年成為學校骨干力量。圍繞這樣的要求,我創設班級文化、思考課堂教學、組織孩子們活動,一個大男孩領著一群小孩童,每天快樂地學習與生活。校園藝術節上,小合唱《小白船》拿一等獎了;體育節上,拔河比賽獲年級組第一名了;集體詩朗誦走上“六一”兒童節全市展演舞臺了……工作伊始,遇見的明確標準讓我對教育有了規范與目標,遇見的歡樂時光讓我對教育生活、對兒童世界從初始的忐忑到逐漸的樂享。
2001年5月,全國“創新杯”課堂教學藝術大賽在湖南長沙舉行。在啟東的選拔賽上,我遇見了啟東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小學數學教研員蔡宏圣老師。圍繞我執教的《簡單的統計》一課,蔡宏圣老師于課后循循善誘:如何讓孩子經歷統計的過程?是不是考慮利用教室中聽課教師這一資源創設活動讓學生進行即時統計?通過樣本與數據,如何讓學生體悟到數據背后的意義?層層的提問與剖析讓我從一節數學課體會、參悟到小學數學的內涵,我清晰地感受到,教師的智慧來源于課堂,教師的成長須扎根課堂,須不斷反思自我的教學過程。
2008年12月,南通市第五次課程改革現場會在我校舉行,籌備這次現場會的磨課期間,我遇見了南通市教研室的小學數學教研員丁錦華老師。就我的《百分數的認識》一課,丁錦華老師深刻指出,“得到”百分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經歷“得到”百分數的過程中體會“便于比較”的內涵,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要更多關注課堂生態,對于課堂中孩子的精彩生成還需進一步及時引導、評價與追問,緊扣百分數本質,不斷深入百分數的意義、凸顯“比較”這一重點。丁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多磨礪、多實踐、多探究,一次磨課就是一次對自己的磨煉與提升。遇見課改現場會,讓我對小學數學課堂、對兒童的學習更為慎重和敬畏,開始沉潛思考數學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實踐力行以兒童學習為主的“順學”課堂。2008年到2011年間,我執教了數十節數學觀摩課,內容涉及蘇教版實驗教材的各個領域,逐步形成了“生動有趣,深刻雋永”的教學風格,數學課堂越發得到孩子們的喜愛。
二
在執教生涯所有的相遇中,尤為重要與珍貴的,就是與南通市名師培養導師團的相遇。
遴選:機遇垂青于有準備的人。2011年6月16日,時值初夏,日光偏西,夕陽漸沉,校園已漸漸安靜,我卻絲毫沒有回家的意思,獨坐在辦公室。靜坐并不代表著寧靜,此刻的我心潮澎湃,南通市名師培養二期一梯隊申報人員的現場遴選活動將于翌日在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進行,進“一梯隊”是我強烈的愿望,然而我卻明白,在南通教育這塊沃土上,青年才俊比比皆是,“一梯隊”的遴選對象是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及教育科研機構中的特級教師、大市級學科帶頭人與骨干教師,我于2010年獲評南通市骨干教師,才剛剛達到此次遴選的基本條件。想到第二天將與南通教育界重量級導師面對面,將與來自南通的教育精英同臺競技,我的內心始終忐忑不安。就在此時,電話鈴聲響起,南通市名師導師團導師袁炳飛校長來電:“范輝,明天的遴選活動用心準備,輕裝上陣,充分發揮!”袁校長簡略的話語卻滿含著殷切的期盼,掛了電話,我努力平復略有躁動的心情,整理素材、深度思考,備課、制作課件、準備答辯提綱……等再次抬頭,才發現窗外已是晨光初露。
第二天,在通師二附的遴選活動順利進行,抽簽、上課、答辯,遇見的各位導師儒雅親切,唐鐵生副團長組織活動過程中不時幽默的話語,導師孫國春、朱玉如親切的微笑,讓我敞開心懷、釋然自信,整個過程我雖偶有語焉不詳之處,但導師們還是在現場給予了鼓勵與肯定,讓我深感溫暖。
每個人都會遇見各種機會,于我而言,遇見南通市名師培養一梯隊是生命中重要的機會。幸有走上崗位后不斷的思考與踐行,才能夠有了遴選活動中從容的表達與展示,能夠讓我擁有了專業成長更為寬廣的平臺與更為高遠的目標。
研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途徑?!耙惶蓐牎鄙钪?,我對于每學期的會課活動是既向往又緊張的。向往的是每次會課都猶如一次擺渡,使自己對兒童、對數學的理解從此岸走向更加深刻的彼岸;但向往的同時卻又會緊張,緊張著自己的課堂有否達成“一梯隊”關于教學的要求,即課堂見思想、有底氣?還緊張著每次會課后導師與伙伴不留情面、一針見血的點評。因此,每學期初始,拿到導師團學期活動安排時,我首先看的就是安排表上何時何地會課,然后在自己的工作日歷表上慎重地圈上最醒目的記號。接下來的日子中,就是逼自己去閱讀、去思考、去采擷、去磨礪。我不斷提醒自己深入思考所選課題的數學內涵、核心問題,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研課、思索,感受著“獨上高樓”“為伊憔悴”的艱辛與美麗。每次正式會課前的試教,我都充分感受思維律動的激蕩、捕捉智慧火花的閃耀、體悟教學相長的愉悅,抑或是沒有出彩的沮喪……每次會課,導師孫國春、丁錦華、丁建強、朱玉如等都從文化意蘊、學科視角、兒童立場、思維推進等不同的角度點評課堂得失,許多時候,導師的點評也正是自己思考或實踐中的困惑、糾結之處,這些點評都讓我如飲甘醇,獲益匪淺。而這些,都是我專業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我在思考、行動、積累與反思中逐步邁向專業的新高度。
2012年11月,在海安縣實驗小學的會課活動中,南通市高等師范??茖W校副校長、導師孫國春說,課堂需要重新思考,需要善于突破自我,對自己曾經的課例要敢于重構,敢于和自己進行同課異構。孫校長的指導給予我啟發,曾經,我滿足于自己通過會課有了一節又一節的課例,但原有的課例是否代表著數學教學研究的方向?能否從另外的角度再次挖掘,二度挖掘是否能讓自己對同樣的素材產生新的領會與感悟?對于相對成熟的課例,新的視角又在何處?會課活動結束,回到辦公室后,我即找出原有的課例,丟棄曾經的思考,逼自己從新的角度去思索、去考量,期間,江蘇省特級教師蔡宏圣、季國棟都給予我許多指點與啟發。于是,我的課例中,又有了從數學史角度重構的 《小數的意義》,從統計學角度重構的《復式統計表》,從解讀“分配”一詞入手的《乘法分配律》……重構讓我對數學有了更深的理解,當面對同一個數學素材,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讀,數學也就展現出新的、別樣的神韻。研課活動中所獲得的啟迪也讓我去閱讀、去找尋,讓我生發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智慧與理趣相生”的教學主張。2014年,我提出小學數學“智理”課堂的教學主張,2015年11月,圍繞該主張申報的課題“小學數學“智理”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被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辦立項為“十二五”江蘇省教育科研規劃課題。
閱讀: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積蓄思想力量。閱讀是南通市名師培養一梯隊成員生活中的常態,剛和導師相遇、和伙伴攜手時,才發現自己的閱讀量是那么少。進入“一梯隊”后,我的包里、床頭、案頭比之前多了一樣東西,那就是書籍或專業刊物。每每上網,也總會不由自主地上京東、當當、亞馬遜網站去瀏覽一下,看看當下教育研究的前沿書籍。閑暇時光中,或對雜書輕松閑讀,或對美文靜心品讀,或圍繞自身的專業研究方向去啃讀,或對幾本較為固定的教育刊物進行翻閱……閱讀,已成為我個人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近幾年,我逐漸形成了從廣泛涉獵到向數學學科聚焦的閱讀軌跡,我越來越覺得,廣泛閱讀能鋪開一位教師的教育背景的寬度,而聚焦學科則是教師需要挖掘的思想深度。記得2015年1月15日,我們“一梯隊”小學組各位培養對象相聚在導師團團部辦公室,圍坐在用兩張桌子拼湊成的會議桌前,窗外寒氣逼人,屋內暖意融融,大家品茗談書,或說哲學,或談美學,或思教育,或言文化,或探心理,思想的觸角深抵遠方。原南通師范學校校長朱嘉耀團長帶著黑色絨帽,手捧茶杯,在認真聽取了我們的讀書心得后,深情地回憶起在大學任教時候與室友一起讀書的時光。朱團長從容儒雅的學者風范深深鐫刻在我的腦海中,每次和其他友人、和青年教師談及讀書,我都會把那天讀書交流的場景進行言說。
訪談:為教師專業發展引領前行的方向。導師對培養對象面對面的訪談是讓人倍感親切卻又嚴肅而有壓力的時刻。朱嘉耀、唐鐵生、孫國春、丁錦華、丁建強、袁炳飛、朱玉如等導師針對我的發展狀況,梳理不足、聚焦目標,每次平等開放的交談,醍醐灌頂般的啟迪,都不斷促進我的成長。
2011年11月的訪談,丁建強、朱玉如兩位導師在認真聽取我的闡述與分析后,要求我要明確自身的目標定位與價值取向,珍惜時間多閱讀,及時汲取先進教育思想,開展具有深度與寬度的學習,開展有效的教育思辨;要關注與閱讀當下教育科學研究前沿成果并深入一線去實踐;在平日、常態的課堂中,要有意識地貫徹自己的教學主張,真正實踐、思考,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注意團隊建設,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基礎上,交天下友,團結校內、區域學校間甚至更遠的志同道合的教師,逐步建立個人研究團隊;注重研究過程中的積累,從研究的一開始就注意積累研究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收集研究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妥善保存好珍貴的研究資料。
2013年3月的訪談中,導師孫國春校長向我語重心長地提出“專業主張嫌寬泛,專業發展要往深處走”;朱嘉耀團長深切提出“要注意提升凝練自我的思想,多出好課,論文寫作出好文章,要逐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2015年5月,在啟東實驗小學,唐鐵生導師指導我要“忠于選擇,堅守內心,真誠付出,享受成長”……
遇見的每次訪談,都使我對教育教學實踐、對教師職業本質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對于教育的既有認識與當前的研究不足,都會有新的啟示。導師們對我一點一滴成長過程的密切關注,對我專業發展的拳拳關愛與殷殷期望,都在每次訪談中溢于言表,讓我無法忘懷。
三
相遇是緣,生命中有些相遇會讓人溫暖一段時光,并會在往后的某個特定的時刻勾憶起所遇時的溫暖;而有些相遇則會溫暖一生,彌漫于生命中的每一天。與南通市名師導師團的相遇攜手是我生命中尤為珍貴與重要的緣,必將溫暖我的每一天。2016年伊始,我寫下這樣的感言:因為思考的深度,才有了探索的高度;因為團隊的合力,才有了遠行的動力;因為導師的指向,才有了前進的方向。感恩導師和同行的伙伴,用智慧的光彩給我們點亮思想的火炬,也照亮攜手共進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