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敏
·頂層設計·
·編者按·
江蘇省海安縣是南通教育乃至江蘇教育的“重鎮”。其“重要”“厚重”不僅體現在穩定的、位于全省前列的教育教學質量上,更體現于該縣多年來在教師專業成長上的踐行與事功:名師輩出、群體優秀,教師發展氛圍濃郁。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審察海安縣的優質師資培育之路,幾點印象比較突出:一是信念的堅守。海安教育人堅信高素質、高度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在整個教育體系和教育服務流程中擔綱著獨一無二、至關重要的作用,好教師才能成就好教育。二是敏銳的預判、獨到的眼光和敢為人先的魄力。正因此,海安的師培、師訓在許多做法上都有先人一步、獨樹一幟之處。三是腳踏實地、持續穩健的行動力。海安的教師發展不喊空頭口號,不止步于理念和設計,而是將理念、追求落實在了每一所基層學校、每一位普通教師。許多做法不求短期效應,而是堅持十載、數十載。四是自覺與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技術對接,將先進理念、技術與教師的教育科研、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高效地轉化為了教育教學的生產力。
本期“區域師培”編發的來自海安縣教師發展中心的幾篇文章,從促進教師發展的頂層設計到具體的操作策略都是沉甸甸的“干貨”,相信讀者自會從中得到收獲與啟迪。
教師發展無處不在
——江蘇省海安縣促進教師職后發展的認識與實踐
顏 敏
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職后發展,是人人發展,讓教師過專業化生活;是天天發展,讓教師做好日常化發展的“日課”;是處處發展,讓教師以多元化學習促成跨界的視野和能力。
教師職后發展;日常化發展;多元化學習
江蘇海安,地處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長江三角洲,素有崇文尚教的傳統。今天的海安人,多為明初“洪武趕散”移民,但宋代以前,這里就有了“縣學”。始于乾隆四十年的明道小學,是南通有文字可考最早的學校。受數千年農耕文化哺育滋養的海安教師,勤勞質樸、敬業善教。近20年來,海安縣的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家庭教育都獲得過全省表彰,特殊教育、成人教育還獲得過全國表彰,兩次被表彰為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先進縣”,通過了“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2006年,《人民教育》第 15、16期合輯,全面介紹了海安縣促進教師群體專業成長的經驗。2007年,海安縣被表彰為省“師資隊伍建設先進縣”。
海安教師一直都以本地人為主體,將最優秀的學子培養成教師,也一直是海安的優良傳統。不過,隨著高校招生規模擴大,新入職教師素質有所下降。2007年起,我們主動實施普教師資提前“定向委培”,為海安教育留住了一批人才。但與北上廣、蘇錫常等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作為人才洼地,一直以來的本土師資在學歷層次、知識層次上也一直偏低。因此,促進海安教師的職后發展,不僅必要,而且迫切。
杜威認為,“教育即經驗”。教育哲學屬于經驗,由于經驗,為著經驗。陶行知進而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生活即教育”。當下,人類已經從“E時代”進入互聯網、信息、學習無處不在的“U時代”,“教育即經驗”“生活即教育”顯得更加現實和重要。陶行知主張,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我們認為,教師職后發展,重在“人人”“天天”“處處”發展。教師發展,無處不在。
教師發展,是人人發展,人人過好自己的專業化生活。教師是文化人,舊稱文人、讀書人,今謂知識分子。教師生活,理應體現出教師職業特點,體現出文人、讀書人的生活品位。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文化的巨大進步,也帶來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別教師追求物質利益至上,精神生活貧乏,不讀書,不學習,自甘淪為庸俗生活的犬儒。教師生活,應該抵抗粗俗、拒絕流弊,應該追求雅致、注重精神世界。活得不像文人、不像教師,何談教師發展?
過專業化生活,首先要有對教育的專業認同。學校該做而且只做兩件事:打開經驗世界,發展抽象能力。理解教育,要有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的視角,有造就未來社會合格公民、建設人才的視角。教師不能太世故,不能只關心一己的幸福、現世的名利,也要關心想象的世界、理想的未來。
因此,我們大力倡導教師廣泛閱讀、深度閱讀。想要做好教師、有所發展,就要通過閱讀修煉自己,提升精神境界、文化品位。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生命行走方式,成為每個教師的專業自覺。教師要讀專業書,喜愛的、重要的書,要精讀、深讀、反復讀,甚至用一生的光陰去叩問、求解;教師要讀非專業書,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科學的修養,應是所有學段、所有學科教師的共同專業基礎和文化根底,是促進教師成長、實現自我飛躍的隱形翅膀。
自2014年起,我們恢復20世紀90年代的做法,開始編輯《海安教師年度教育讀本》并發放給全縣教師。《讀本》有介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關注高端”,介紹國內外最新教育教學發展理念、經驗的 “聚焦前沿”“透視熱點”“行走課堂”,介紹本地名師教學特色、成長歷程的“走近名師”,介紹學生、家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心靈之約”。為了努力提升教師人文素養,三成以上篇幅,是推介國內外年度時文、美文的“閑情偶讀”。圖文并茂,全部彩印。
“生活即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生活,功夫在詩內,也在詩外。我們倡導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因為好教師首先應該是好子女、好父母、好配偶。海安高中的辦學理念,既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也有“為教師的幸福成長鋪路”。教師要做好家長,教育好子女,才會教育好學生。兒童繪本作家“午夏”,是海安一名農村小學教師。其作品先后獲冰心兒童圖書獎、豐子愷兒童圖書獎,入選意大利博洛尼亞童書展,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為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出版物。系列繪本《寶貝,我懂你》中5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正是他陪伴兒子,給兒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形成的。
真正的教師發展,與教師當下、日常、即時的生活相依相伴,同步并完全融于教師常態生活中。懂生活才能懂教育,會生活才能會教育。懂生活,不僅涉及教師的社會生活、職業生活,還涉及教師的家庭生活。工作軌跡與發展軌跡“并軌”,事業價值與生命價值“共升”,劍膽琴心,形神兼備,方可實現生命存在意義的自我認知、安頓與成全。
教師發展,是天天發展,日常化發展。《岡仁波齊》中說:“磕長頭走一天,走到一個地方就扎起帳篷、做飯、吃飯、念經、睡覺,然后又開始新的一天……真實的朝圣沒有那么多起承轉合,就是重復重復重復,力量本身就來自于這種重復。”教師發展,就該是信徒們每日必做的“日課”。滴水穿石,十年一劍,日常就是力量,重復就是力量!
“日課”,是一種日常化修行,要有時間、有程序。教師發展,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場域,必然是生態的、草根的。這其中,每周半日研修,我們要求各學校、各區鎮每周規定半天時間,組織同一年級、同一學科教師集體備課;全縣學科主備課,由學科研訓員主持,全縣同一年級、同一學科教師定期開展觀課議課、做題磨題、專題研討。2005年8月,海安一位農村教師首次提出了“微型課題”。為了支持、吸引更多教師卷入其中,我們增設“自選”微型課題,努力降低立項、結題門檻。一直以來,入職前三年教師培訓,我們著眼的是手寫詳案、課課反思;最近十年,骨干教師脫產研修,我們著眼的是磨課、磨題、磨“嘴皮子”、磨“筆桿子”。
做“日課”,要有質的追求。要強調大道至簡,小題常做。大道至簡,是追求簡約。真理都很簡單,教師千萬不能今天跟一個風潮,明天換一個理念。面對一陣陣“課改”“改課”風潮,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堅守,把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這些基本教學環節做實、做好。為了大道至簡,需要小題常做。微型課題微觀、屬己、可行,才是真正屬于教師的研究。海安實驗小學的“共生教育”做了30多年。從該校走出的“首都十大基礎教育家”華應龍說“我就是數學”,看似狂傲托大,其實意思是:我是教小學數學的,我熱愛小學數學,所以“我就是數學”!同樣,海安高中一直追求“精實教育”,堅信“守常出傳奇”,呂建校長常說,“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位就是不平凡,把簡單的事情做精致就是不簡單。”我們需要放下一些東西,拋卻一些東西,專心做好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極致。這才是教師發展的應有之義。
做“日課”,也要有量的標準。“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批閱十載,增刪五次”……都是“量”的數字化表達。教育是慢的事業,教師發展靠的是慢功。海安一位初中數學青年教師的 “日課”,是每天出5道原創題。持之以恒,假以時日,這位教師的命題能力,對學科、學生、教學的理解,會達到怎樣的水平?
做“日課”,可以特立獨行,更要合作共生。教師發展,不僅是個體現象,更是群體現象。教師個體的發展,總是群體互動、經驗分享的結果,也是在群體中實現的。每周半日研修、全縣學科主備課,倡導的都是同伴合作。合作共生,不僅是教師間的,也是師生間的。教學相長,是教師發展的題中之意。
教師發展,是處處發展、多元化學習。舒爾曼提出,學科教學認知是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的根本標志,是學科、教學、學生、學習情境等知識的綜合理解、整合與建構。我們有理由相信,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并不需要多少高深的學科知識,教師發展不能太拘泥于純粹的學科專業方向。要以多元化學習,促成教師跨界的視野和能力,追求知識能力的寬度和厚度,而不是高度和深度。
教師發展的視野要開闊,不能局限于自己學科的狹窄范圍。學理科的,要有人文的積累和情趣;學文科的,要有科學的精神和視角。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所有教師都要有點哲學基礎和思想方法,有跳出學科看學科的能力,有跳出學科看世界的視野。
小學教師職前教育,就是一種注重跨界的通識教育,入職后才選擇學科教學方向。中學教師職前教育就過于“專業”了。問題是,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如對其他學科一竅不通,往往教不好自己的學科。有專家認為,華應龍數學教得好,就是因為其人文素養高。小學數學的學科學問不多,關鍵在于讓數學與學生的日常世界,與學生的經驗、生活發生關系。
促成跨界的視野和能力,要讓教師博覽群書、博采眾長。網絡時代,為教師開展平等交流、廣泛交流、深入研討、持續反思的多元化學習提供了契機。從2005年的 “海安縣教師專業發展BBS”起,我們的“心源美術教育網”一直堅持到了今天。
促成跨界的視野和能力,還要讓教師有自己的愛好、寄托。這可以是教學的、專業的,也可以是生活的、跨界的,盡可能與教學相得益彰,比如愛跑步、愛唱歌、愛旅行、愛收藏。海安一位農村幼兒教師,是個自詡“癡迷”甚至“瘋狂”的兒童文學作家。僅僅七八年時間,就在工作之余,創作、出版了十幾部兒童文學作品。
歸根到底,教師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教師自身,來自教師個體內在而非外在的動力。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獲得自己的存在感。教師的愛好,就是教師存在的價值、意義。而且,有愛好的人才有趣味,有愛好的教師才能發展自己的教育教學特點,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才能在職場上具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競爭力。
G451
B
1005-6009(2017)70-0034-03
顏敏,江蘇省海安縣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海安,226600﹚主任,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