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常州蘿卜干:“非遺”文化尋訪之旅
張 超
學科資源;情境體驗;多元化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十二道鋒味》,美食節目逐漸成為學生課間交流的新寵。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到班里學生的疑惑:常州怎么沒有自己的美食?我不禁一陣唏噓。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新市民”子女來到陌生的城市,開啟第二故鄉的生活之旅。這樣的地域變遷帶來的結果是,孩子對“家鄉”的認同感缺失。我決定以學生們最感興趣的“美食文化”作為突破口,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認同家鄉的文化符號,從而形成愛家鄉、愛祖國的美好情感。因此我們開啟了尋訪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蘿卜干的“非遺”文化尋訪之旅。
1.通過尋訪,讓學生體驗常州蘿卜干的種植、生產、銷售等過程,對家鄉文化有初步認知;
2.讓學生在了解常州蘿卜干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家鄉的美食文化,感受家鄉的美麗富饒;
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弘揚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1.聯系班會體驗基地——常州市玉蝶特產食品廠,與企業溝通安排尋訪事宜;
2.向學校申請平板電腦;
3.課前收集關于“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常州蘿卜干的相關資料。
1.課前討論,進行尋訪之旅的交通安排。
(1)首先,學生利用平板電腦查閱地圖,規劃學校到本次班會活動目的地的幾種出行方案。為了節省班會課的時間,著重關注地圖的推薦路線。
(2)集體討論,確定路線。要求:距離最短,交通最便利,道路狀況最安全。
(3)班主任、數學教師及綜合實踐教師組成交通顧問團,組織學生們一方面運用語文學科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方法讀懂網絡上的圖文信息,另一方面通過數據觀察與測算敲定最優出行方案。
2.宣傳動員,明晰尋訪的意義。
班委成員進一步動員,并結合紅軍長征的歷史宣傳這次尋訪班會的意義。
【設計意圖】尋訪“非遺”,不僅僅是一次對美食的探訪,更是對學生心智的一次磨礪,是一次在實踐中學習體驗的經歷。
1.聆聽“非遺”報告,了解“非遺”發展史。
參觀常州市玉蝶特產食品廠的 “非遺陳列館”,特邀嘉賓“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建新講述“常州蘿卜干”的發展歷史。
2.搜索“非遺”互聯網信息,激發“非遺”自豪感。
學生四人一組,現場用平板電腦搜索“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信息,著重了解食品類的“非遺”項目,感受“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味“非遺”傳承的艱辛。
【設計意圖】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一種文化的記憶。參觀非遺陳列館正是讓學生們與歷史產生心靈的碰撞,而網絡更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在參觀的間隙安排學生在第二課堂進一步學習,這種體驗與認知相結合的模式,會讓知識的呈現變得更加立體,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非遺”傳承人陳先生的帶領下,學生們換上“非遺”生產車間的專用服裝,經過消毒之后,走進蘿卜干生產車間,了解蘿卜干的生產和制作過程。
1.選種與培育。學生們采訪生產車間主任,了解常州蘿卜干原材料的選料及培育過程:常州蘿卜干選用紅皮蘿卜種子,在鐘樓區特定的土地上培育,其必需半粘半沙的土壤,而且是夜潮土,這種土只有常州才有。
2.晾曬與腌制(現場觀摩)。學生們來到切片工作室及晾曬區目睹蘿卜干的制作:每個優選的蘿卜切成橘片后要加入適量的鹽輕拌,然后才能放在蘆匾上晾曬。每片蘿卜要被翻7次身,45天后才能出成品。
3.包裝與銷售(新聞年歷)。學生翻閱企業年歷及各級各類報道:制作完成的蘿卜干進行真空包裝并放入不同的禮盒,常州蘿卜干的年產量達150多萬斤,產品遍布滬寧線各個城市,更成為民航食品飛遍大江南北。
【設計意圖】學生在具體的生產、加工、包裝空間中獲得直觀體驗,班主任借助具體的情境將農業、工業、營銷等多門學科知識與技能帶到班會之中,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學生們集合在蘿卜干銷售區,銷售主管劉師傅給大家分發各種包裝、各種口味的“蘿卜干”,讓學生體驗著“舌尖上的常州”,學生一邊品嘗蘿卜干,一邊分享參觀體驗。
A生:常州蘿卜干的腌制工藝獨特,我的爺爺奶奶都會腌。現在,我還能吃到他們腌制的蘿卜干,然而到了爸爸媽媽這一輩卻很少有人會做了,如何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值得我們這一代人思考。
B生:今天的體驗格外有意思,讓我這個常州新市民又對常州增添了幾分好印象!原來常州的美食這么棒,生活在常州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C生:其實我們常州像蘿卜干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很多:留青竹刻、亂針繡、宮梳名篦等,這些都是我們的驕傲,是常州的驕傲,更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瑰寶!課后,我要讓爸爸帶我去梳篦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的亂針繡展廳……去看看,說不定還能拜師學習呢!
【設計意圖】現場體驗后及時引導學生討論,幫助學生自我梳理。在班會中利用及時反饋強化學生的收獲,讓他們在交流互動中形成更大的價值認知。
班主任小結:同學們,咱們常州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人杰地靈。這里不僅山美、水美,而且還有像蘿卜干制作工藝這樣一些馳名海內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發現家鄉之美,記錄家鄉之美,敬畏家鄉之美,用自己的努力把家鄉建設得更美,用自己的行動把祖國建設得更美!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感悟形成文字,并向《七彩語文》《關心下一代周報》《常州晚報》以及我們的校報《小楓葉報》投稿。
【設計意圖】學科資源的整合為學生的體驗性班會提供了豐富的支撐,這其中包含各領域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實踐感受的途徑,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在班會課上的收獲不再是單一的。他們不僅可以在這樣的班會課中收獲滿滿,還可以通過作品將自己的收獲向更多人傳遞。
G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3-0016-02
張超,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23)教師,二級教師,常州市教壇新秀,常州市道德講堂優秀宣講員。